行走丨泸沽湖,横断山脉的诗情画意

图片

泸沽湖与丽江的直线距离约100公里。我们沿着丽宁公里从丽江古城驱车前往泸沽湖,导航显示,古城到泸沽湖景区云南入口的公路里程却长达177公里。离开丽江市区,车辆很快从相对平坦的丽江坝子进入到高山深谷间。此间,山体的高大和沟壑的深邃是我从来不曾见识过的。公路“挂”在悬崖壁立的山腰里甚至是山“脖子”上,车辆迂回盘旋于数千米海拔的高空中,但坐车的体验并无惊险,倒反有一种把高山深谷踩在脚下、不身临其境难以想象的征服感。

泸沽湖在丽江的北偏东方向。汽车从丽江古城开出大约半个小时后,便进入了丽宁公路与金沙江的并行路段。这里,有一处被称为“丽宁十八弯”的路段,一边是悬崖峭壁,一边是万丈深渊,公路在山崖上来回盘旋,蜿蜒如莽,形成了许多U形的折弯。虽然路程只有短短的20公里,海拔高差却达到了1100米。这是一处著名的奇景,也是茶马古道丽江通往四川的重要关口,据说1800年前诸葛亮七擒孟获的佳话也发生在此。

我的眼睛一路紧盯着车窗外面,唯恐错过任何一幕美景。这一区域的地貌体现了横断山区“山河相间,纵列分布;两山夹一川,两川夹一山”的典型特点。山峦、峡谷、江流、悬崖和云彩,在我眼里,每一处都是独一无二美景。这种美包含阳刚健硕,使人昂奋,也包含婉约秀丽,沁人心脾。走过了“十八弯”,很快就来到了金沙江边一个叫“树底码头”的休息服务区和金沙江观景台。观景台位于金沙江的一个弧形弯曲外侧的山崖上,居高临下,视野开阔。蜿蜒在脚下的金沙江仿佛一条墨绿色的巨龙在山谷间奔涌而过。“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也许是因为金沙江的意象很久以前就存在于我的心中,能够近距离地看一看金沙江的雄伟身姿,总让我兴奋莫名。

图片

丽宁公路在金沙江观景台往前不远处便是金沙江大桥。跨过金沙江后,车辆继续沿着绝壁公路前行,大约10公里后与金沙江分道扬镳,折向东方行驶在宁蒗彝族自治县境内。这片区域位于绵绵山区,属于山原地貌,山势浑厚,少了金沙江边绝壁悬崖,但崇山峻岭依然延绵不绝。导游阿昌是位四十多岁的当地人,他在介绍沿途的风景的同时,不时地在讲一些从小生活在这片土地上的艰辛与苦难。其实,不用他多说,看着眼前的山川地貌,我不难想象那个年代,这里会是何等的闭塞、落后和贫穷。

差不多行驶了4个小时,我们终于来到了泸沽湖景区云南入口处。入口处在泸沽湖的南岸,向前走到湖边,有一个宽阔的泸沽湖观景台。这个观景台海拔高度2900米,比湖面高出200余米,为游客提供了一个从高处俯瞰泸沽湖全景的视角。如果把欣赏大自然的美景比作饮用美酒的话,那么,我是在“酒微醺”的状态下来到泸沽湖的。而当我站在泸沽湖观景台,第一次俯瞰泸沽湖全景的时候,我知道,今天我要“酩酊大醉”了。

泸沽湖静静地躺在川滇交界的群山之间。湛蓝的湖水,蔚蓝的天空,碧绿的群山,在远处纯净、舒卷的白云映衬下,显得梦幻般的澄澈,富有诗情画意。难怪1922年到1949年生活在中国,足迹遍布云南、四川、青海,痴迷于横断山区地理、民俗、文化和动植物资源的美籍奥地利学者约瑟夫·洛克当年要情不自禁地赞叹:“这是上帝创造的最后一块地方,平和、静穆,是一个适合神仙居住的地方。”

与横断山区所有得断层溶蚀陷落湖泊一样,泸沽湖呈南北长、东西窄的形状,只不过随着地壳褶皱的减缓,长宽比已经没有三江并流区域的断陷湖那样夸张了。从湖东向西有个吐布半岛楔入湖心。吐布半岛也称后龙山,其实是座浮出水面的长条形的山。再往西有一椭圆形小岛——里务比岛,与后龙山若即若离看似连成一线,几乎把湖面一分为二,也让湖面构成了“蓝色之心”的形状,给泸沽湖增添一抹浪漫色彩。蓝色的水面上,还偶尔漂浮着形态各异的小岛,把泸沽湖点辍得更加生动。泸沽湖,是绮丽的、梦幻的、随心的,也是异世的。

图片

我们的环泸沽湖游,以观景台为起点,沿着环湖道路顺时针绕行。

泸沽湖的景点,很多有动人的传奇点缀。

泸沽湖四周最高的山峰是格姆女神山,在泸沽湖的西边,海拔3700多米,与湖中心的后龙山遥遥相对。在泸沽湖西面的岸线下,有一片平缓的沙滩,被称为“情人滩”,正好位于格姆女神山与后龙山的中间。摩梭传说中格姆女神山是格姆女神的化身,后龙山是男神的化身。他们是一对至爱情侣,自从被天神施法变成山后,只能隔湖相望,天神只允许他们每年农历七月十五相会一次。每到这一天,他们就会到这个沙滩上相会,互诉衷肠,悱恻缠绵。相信游人到此,除了享受此处的美景和微风轻拂、放飞心情的愉悦,也一定会倍感爱情的珍贵与美好,或许还会给远方的爱人遥寄思念吧。

图片

沿着环湖公路从情人滩再往前,有个小小的半岛从泸沽湖西北岸伸向湖面。这个半岛就是里格岛。半岛的顶尖处是一座绿色的小山丘,靠近湖岸一侧才是平坦的土地,半岛与湖岸只有2米宽的一条窄路相连。岛上本来只有20来户人家,旅游业的兴起吸引了很多外来投资者,2000年后,一下子冒出了30多家旅店和许多餐厅、酒吧、商店。半岛的形状很像古代贵妇头上的一枚翡翠发簪,岛的主体就是簪头,与湖岸相连的小路恰如露在发髻外的簪杆。“簪头”不大,但由于它精致玲珑,对于泸沽湖却有画龙点睛的效果。这里也是一处观赏和拍摄泸沽湖风光的绝佳位置,从这里拍摄的照片早已成为泸沽湖的“标准照”之一。


图片

离开里格半岛再往前就是我们第一天、也是在云南境内的行程终点——小洛水村。这个村子原生、简陋,湖边滩涂上有乘坐猪槽船的简易码头,不过在这里坐猪槽船的体验还算不错。坐在猪槽船上,映入眼帘的画面,“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色,颇有些张岱在《湖心亭看雪》里的意境。不过,这应该是张岱眼中那幅画面的超放大版,而且视野更加开阔、雄浑,色彩更加绚丽和透彻明净,与白雪皑皑、晦涩朦胧中冬天的西湖迥然不同。

图片

图片

图片


第二天 游览的目的地主要是走婚桥和摩梭村寨。泸沽湖的东南面有一大片“草海”,属于四川省盐源县地界。横跨草海两岸,有一座长300余米的木头桥,被称作走婚桥。这桥年代久远,显然它不仅仅为走婚而建,更重要的是给两岸老百姓的日常生活生产提供方便。当地人把泸沽湖的水域分成“亮海”和“草海”,前者指幽深广阔的深水区,后者指大片水草繁茂的浅水区。草海有茂密的芦苇等水生植物,还有珍奇异鸟和各种水生生物,其实就是湿地。这样的分法和称谓,十分简单、明了,体现了当地人的智慧。

图片


居住在泸沽湖畔的摩梭人独特的“阿夏婚”,为这片古老的土地染上了一层神秘的色彩。阿夏婚简单地说就是“男不娶,女不嫁”,男女交往对象“日暮而聚,晨晓而归”。由于这种婚姻是以男方的“走”来实现的,所以称为“走婚”。由于神秘,外界对这一婚俗的传播中被掺杂了一些以讹传讹的成分。其实,走婚并不意味着可以滥交,而是一种包含了自由恋爱、男女分居以及女方家庭抚养后代等一系列严肃关系的婚姻形式。当然,如果走婚的双方觉得实在不合适,可以提出分手再选择,但要结束前一段关系后才能进入下一段情感。与之相应的是母系家庭,家家之主,皆为女性,其家庭成员血缘,均为母系血统。

有人说,他们的心里没有算计,只有爱情。母系家庭,祖母当家,母系亲属中财产共有,没有你我之分。其实,一切事物皆有利弊,各种婚姻形态,都有与人性相符和相悖的地方。很多民族,都经历过母系社会的阶段,但绝大部分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消亡在历史的长河中并由父系社会取而代之。摩梭人的走婚制度作为“母系社会活化石”能保留到现在,是有其物质和文化方面的原因的。泸沽湖地区东西面被雅袭江和金沙江大拐弯所包围,北面是雪山和高原,南面又是金沙江和攀西大裂谷,地形十分封闭。摩梭人世世代代以农牧和渔猎为生,生产力低下,母系大家庭中财产不分你我,其实与同样位于横断山脉的许多藏区至今仍然实行“一妻多夫”制一样,是面对低下的生产力为了生存而采取的一种“共济”的方式。用血缘关系组成较大的集体抱团取暖,老弱病残才不至于饿死。土司制度长期延续和特别的宗教信仰则是这一地区婚姻制度“进化”长期停滞的另一个原因。土司制度是元、明、清皇朝在少数民族地区实行一种地方政权和制度形式。绝大部分地区的土司制度结束于清朝雍正年间的改土归流,但泸沽湖地区的土司制度延续到了1956年。土司制度废除之前,摩梭人里有三分之一的男子当喇嘛,三分之一为土司服役和从事赶马运输,从事农牧业生产的只能以女性为主,女性的地位自然长期不可动摇。

打开大门迎接八方来客,摩梭人被外来者窥视,也睁眼看到了外面的世界。现代化无孔不入,随着交通的改善,旅游业的发展,外来文化的介入已经改变了摩梭人的生活。现今,泸沽湖畔的摩梭人,结婚成家,男女配偶共同参与生产经商的越来越普遍,母系大家庭日渐式微。

世间的一切都是发展和变化的。泸沽湖的自然景观是数千万年以来地质运动、气候变迁造就的,泸沽湖地区的历史人文也至少经历了数千年的发展和变化,而且,还在不断地发展和变化中。
关联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