路遥喜欢的苏联作家,写过一部库页岛题材小说,中国读者百感交集

图片


路遥对苏联作家非常喜欢,其中他提到两位苏联作家,是他最喜欢的,他说他们的作品都读过。


这两个作家就是艾特玛托夫和恰科夫斯基。


而这并不是路遥独有的阅读喜好,可以说,刚刚改革开放之初的中国作家,受到苏联作家的影响非常大。


后来苏联解体之后,中国作家都不好意思再说跟苏联作家学习了,纷纷移情别恋。


就像艾特玛托夫,当时苏联作家中,中译本最多的作家,就是这位吉尔吉斯作家。


他的长篇小说《断头台》,中文译本至少在六部以上。

图片


现在还有哪一个中国作家挂在嘴上说自己喜欢艾特玛托夫?


没有了。连艾特玛托夫都成了吉尔吉斯作家了,根本与前苏联没有啥关系了。


路遥喜欢的另一个前苏作家就是恰科夫斯基。


恰科夫斯基在36岁的时候,到了库页岛去体验生活,时间应该也不太长,回去之后,就写出了一部长篇小说《我们这里已是早晨》。

图片


今天可能没有人听说这部小说了,但在上世纪五十年代,这部小说,在中国却流传相当的广,知名度非常高。


这部小说,最早有韦丛芜的上海出版的译本,译名叫《库页岛的早晨》,这是译者擅自改名的,突出了小说描写内容的地域性。

图片


紧接着,北京的由苏联出资的时代出版社又出版了一个译本,由王民泉、王业、林桦译,译名就是更接近原著、也更为流行的《我们这里已是早晨》。

图片


当时,很多的青年人,因为看了这一本小说,而主动要求来到偏远地区,扎根僻壤,艰苦创业,可见这本小说的文字有着一种应和时代要求的冲击力。


1958年,上海文艺出版社还出版了一本专门解读这部小说的小册子,可见这部《我们这里已是早晨》在当时读书界的地位。

图片


今天,我们再读这部小说,会有一种百感交集萦绕心头。


因为小说里描写的库页岛,历史上是属于中国人的。


而在小说里,作者却在文中写道:“那一块古代俄国的领土,一九0五年被日本吞并,在对日战争胜利后的今天,又归还了苏联人民。”


现在中国的历史中,都白字黑字地写道:库页岛本属中国。

图片


在《乌苏里江绥芬河传》一书中这样写道:“国人之所以无时无刻不在强调的‘库页岛为中国领土’,其根据,即有二条:其一是该岛自唐代封其王子为骑都尉起,直到清代,所历之辽、金、元、明,对库页岛的管理从未间断;其二,便是中俄《尼布楚条约》的划界之结果。划界后,库页岛为中国领土便一直延续下来。”


但中国人的痕迹,在《我们这里已是早晨》里只字不提。


倒是书中提到了日本人留下的残迹,无处不在。

图片


因为小说描写的是二战结束,原来岛上分成两半,南半部分由日本控制,北半部分由苏联控制,二战结束,日本战败,苏联派兵控制了南半部,这样,库页岛便整个归宿苏联。


小说里,在此大背景下,就表现了苏联不断从全国抽调人员,调配物资,加快库页岛建设。


书中说二十年代,北库页岛归还苏联的时候,岛上人口不到一万。三分之一是基里亚克人,通古斯人与奥若却人,他们的生活方式落后于苏联人民一千年。


据《乌苏里江绥芬河传》一书称:目前库页岛有人口54.7万人,俄罗斯人占总人口的84.3%,其他为朝鲜、乌克兰、塔塔尔、白俄罗斯人,而原岛上的土著居民仅占4.05%。

图片


显然,《我们这里已是早晨》这部小说里的信息,已经成了隔日黄花,与今天的现实,差距较远,但是,小说里还是全景式、三D式地保留了一个时代的印痕,小说对一个时代的切面的记录,还是非常具有认识意义的。


所以,小说这种东西的可贵之处就在这里。


一部小说中的提供的信息,要比同一本厚度的其它形式的文体,能够更多地提供现实的还原。


就像一部《红楼梦》打造了一个立体的社会,我们可以从中解读出无数的那个时代的信息。


《我们这里已是早晨》里描写主人公来到岛上,决定铲除日本人留下的痕迹,他相信:“库页岛的石油必须流到整个远东各地去。”


这句话,现在可以看到预言成真了。

图片


即使是一部描写上个世纪中期的小说,我们也可以从中读到丰富的社会信息与地域记录。


这些信息,今天读来,依然有一种历久弥新的意味。


我们大致罗列一下小说里透露出的今天仍然可以让我们获取当时社会横断面的信息:


一是以“秋风扫落叶”的坚决,扫清日本人的影响。


小说里的主人公来到岛上,刚刚被日本人占领的南库页岛回到苏联的手里,主人公来到日本原来占领的地盘,感受到了浓烈的日本人的遗痕。主要有:


——日本人的生活习惯。在作者的笔下,日本留下的建筑、装饰如灯笼还有象形文字,都是丑陋的,必须荡涤一空。


书中写道:“这座城包括着可笑的纸板做成的小房子——夹板和厚纸板的建筑,一起挤在肮脏而狭小的街道上。……这些古怪的屋子里的每一件东西都是不调合的。……许多房子的墙壁上都画着象形文字。”

图片


对于这种日本的居住痕迹,主人公的意图,是铲平这些日本人的建筑,建起带有俄罗斯风格的房舍。


作者的字里行间,虽然包括着对日本人的痛恨,但也蕴藏着对东方人的偏见,包括象形文字,其实说白了就是汉字,在我们看来,是一种文化的美,但作者在这种偏见的影响下,这种象形文字,代表着一种落后与陈腐。这种态度,显然是我们目下难以接受的,但从中也显现出作者不由自主地流露出来的西方文化优越论的思想定位。


——日本人的生产方式。在作者的书中,日本人在岛上是采取一种掠夺性经营,无度地砍伐树木,破坏性地挖掘煤矿,野蛮地捕鱼,对此,小说里的主人公,强调的是一种更人性化的与自然的谐和态度,逆转日本人在这个岛上的破坏性行为。


——日本人的经营习惯。小说里写到日本人冬天是不捕鱼的,只有夏季,从日本运来打工者,在岛上进行捕鱼活动,冬季来临,全部人员撤走。

图片


所以,苏联人认为这仅仅是从经济角度思考问题,而没有从政治视角看待这个岛屿。


男主人公由此大胆地打破常规,决定破冰冬季捕鱼。


二是小说里张扬着对斯大林的尊崇。


这部小说获得了斯大林资金,小说里充斥着的对斯大林的赞美与崇拜之情,功不可没。


小说里写到,当捕鱼指标完成,大家聚集在一起,庆祝欢呼,高呼道:“让我们为伸展到这个大洋边上的苏维埃俄罗斯干杯,为斯大林干杯——斯大林万岁!”

图片


由此可见那个时代文学的鲜明特色。


但后来恰科夫斯基与时俱进,文学定位有所转变。

图片


他写出的五卷本《围困》中,对斯大林的阴暗面,也作了毫不避讳地揭示,但总体来说,他没有妖魔化斯大林。


应该说,恰科夫斯基在创作中掌握“两个反对”的度上,还是堪称典范的。


这“两个反对”就是“反对抹黑与反对粉饰”。


三是小说描写了岛上美丽的惹人遐思的地域风情。


这也是我们目前能看到的唯一一部描写库页岛的小说作品。


作者凭借着俄罗斯文学的强大的叙写功能,勾勒出库页岛的瑰丽而神奇的面貌。

图片


而俄罗斯文学中的淡淡的忧郁的情怀,加盟在文字中,使我们也能触景生情,百感交集。


我们不妨摘抄两段:


——防坡堤外边的海面上漾起着淡淡的波纹,像一张生皮的表面似的。那互相重叠着的无声的涟漪,使人想起伏尔加河或者是顿河上某处微风吹拂时的情景。


这个人入神地眺望着远方。当他注视着时候,海水正在改变着颜色。它现在已经从黑色变成了灰色,接着又变成了天蓝色。这是由于那小山上面逐渐变红的天空的淡淡的反光所引起的。小山背后,好像有一大堆野火已经被点燃起来。


太阳就要升起来了……——

图片


——夏天过去了!


太阳依旧很明亮,可是却不再温暖着大地了。天空晴朗和蔚蓝的时间越来越长了。雾已经消散,一层半透明的浅蓝色的薄雾悬在山头上。黄褐色的草上罩了一层蛛网,像一张棉织的面纱一样。


白色的牵牛花在高高的草中生长着,顺地爬着的矮橡树丛的叶子变得坚硬而皱缩,在疾风中发出了沙沙的金属声音。晨间,地面变得很硬而且发出反响。奇异而鲜明的花朵,像一块块鲜血一样在丛林中盛开着。山上浓密的树林在长啸和哀号着。——

图片


四是小说的情节体现了苏联小说的一贯风格,通过强制手段推行自己的理念。


小说里的男主人公来到了岛上,担任了渔场经理,他不问青红皂白,强制地推行他认可的理念,包括更新职工住房、恶劣天气出海、尝试冬季捕鱼等等,他的动机是好的,但是手段却是蛮干的。

图片


对不同意他的观点的工程师,他直接是一通严厉的呵斥,甚至威胁要解雇他,直接让工程师呆不下去了,幸亏后来得知工程师也对生产付出了辛劳,作出了功绩,才没有付诸实施。


男主人公就是通过这种战场的手段,不顾现实环境的特殊性,肆意妄为,显示出这是一种典型的苏联文学里具有代表性风格的横扫六合的孤胆英雄。


图片


我们可以看到,《夏伯阳》、《新垦地》这类苏联小说中,都是这样的强制推行政策实施的主人公在那里吆五喝六,指点江山,推进事业进展,这种强硬的手段,显然在我们看来未免有一点太不讲究策略了。


五是小说里少不了要添一点爱情作料。


小说里的男主人公渔场经理与女前任渔场监督,曾经在开始的时候,一语不合,暗中较量,但是,女前任身为本地居民的爱岛情怀,还是感染了他,使渔场经理产生了扎根本岛、服务一生的意愿。

图片


可以说,今天库页岛上俄罗斯居然占绝大多数,借助小说里这样的描写,可以看出这样的现状是从哪里起源与起步的。


而另一个新分配来的女医生,也在船上与一位到千岛群岛工作的青年才俊,通过几封信件的来往,而建立起了初萌的爱情。这个姑娘后来乘船前往千岛群岛,喻示着他们的爱情必将在这一块前苏联的最东端的海域,激起美丽的浪花。


《我们这里已是早晨》里描写的地理位置,离我们中国很近,就像艾特玛托夫描写的苏联的地域,其实就在天山的那一边,但他们的叙述的文风,却完全与我们中国文学里描写的风格不相一样。


路遥喜欢这两个作家,应该与这两个作家写出的地域,与中国很为靠近有关,能够通过他们的描写,让我们看到,我们熟悉的地貌与地理,在俄罗斯的语境下会有一种什么样的状态与生态。他们的摹写,会给中国作家一种心灵的激荡,同时也能够提供一种写作的范本。

图片


《我们这里已是早晨》的匆促命笔的意图,是很明显的,可以从小说里看出,它带有一种走马观花者的最简单的对地域的认识。的确,小说作者是列宁格勒人,对最东部的库页岛难以有深入的了解,小说里写出的社会特征仅仅是一个皮毛,非常浮于表象,对地域风情也缺乏深刻的描写,但是作者的可贵之处,就是在于他在那么短的生活体验之后,把一个地域的开创之处的社会面貌,用一部长篇小说的形式呈现出来,虽然作者采用了一种简单化的情节结构,但至少作者把这一个地域的历史与样貌,用简单明了的文字与结构给呈现出来了,且包含着丰富的时代信息,在五十年代,也对中国读者产生了巨大的感染力与感召力。


从这个意义上讲,《我们这里已是早晨》是一部值得回味、值得我们去借鉴的前苏联小说。当然,书中称库页岛是古代俄罗斯的一部分,这个古代,不会超过三百年。正是因为这一点,这部小说后来也不会再在中国重版了。但是,小说里对库页岛的描写,还是能够诱发我们的思古之幽情,惹起我们的无限怅惘之意。

图片


附:


《我们这里已是早晨》故事梗概


1、 40岁的复员军人杜洛宁搭上来往于海参威黄金角港到库页岛的定期货船,前往库页岛。


小说在此回顾他的个人经历,他1934年在列宁格勒经济学院毕业后,被派到萨拉托夫渔场,两年后,他入伍,计五年,其中参与芬兰战争,在卡累利阿地峡坚守三个月。胜利后,他派驻在列宁格勒军区,后让他复员,至渔业部去,然后被派至库页岛。

图片


小说中介绍库页岛:那是一块古代俄国的领土,一九0五年被日本吞并,在对日战争胜利后的今天,又归还了苏联人民。


在轮船上,一个姓叫维赛尔卡可夫的中年人嘲笑刚分配的女大学生奥丽加,说岛上很艰苦,而另一个人叫彼得洛维奇却很乐观,主动向杜洛宁谈话,杜洛宁不想睬他。


第二夜,船经过宗谷海峡,在库页岛和日本北海道之间,看到了苏联东部最南的克利龙海角的灯塔。天明时分,终于看到了库页岛。


2、 到了库页岛停泊所,杜洛宁在船上又呆了一天,然后上了驳船,到了岸上,乘车,看到路边有日本人在割草,之后来到了之前日名叫荷艾塔拉现在叫中萨哈林斯克的省会。


见到了省书记,竟然是上岛时遇到的彼得洛维奇,他叫名卢桑诺夫。


这个书记之前在伯力区,后调到阿穆尔河的共青城从事建筑工作,30年代末至库页岛。当时岛上被北纬五十度线分成南北两部分。日本人占领了五年,1925年北库页岛归还苏联,人口不到一万。三分之一是基里亚克人、通古斯人、奥若却人。石油在北部、煤矿在南部,原来整体的一个岛屿,被分割成两部分。

图片


卢桑诺夫了解库页岛的历史:17世纪哥萨克军曹波雅尔科夫,是从阿穆尔河口出发,把库页岛情况带回雅库茨克的第一个人。乘单桅帆船希望号沿库页岛东海岸航行的俄国中校谢尔林格探险,1806年俄国国旗升在南库页岛,官员是赫沃斯托夫、大维多夫。就此认为,是俄国人发现了库页岛。


苏联对日作战后,苏联人解放了南库页岛。那里破旧不堪,卢桑诺夫要求派人来建设库页岛。


杜洛宁被任命为渔场的经理。


3、 卢桑诺夫出差的时候,碰到了奥丽加,知她是来自莫斯科的医生 ,将她安置好。


同时奥丽加遇到了正准备到千岛群岛去的阿斯塔霍夫。介绍他32岁,原是远东游击队员的儿子,生长在海参威,曾在商船上航行多年,上过捕鲸船,开发北极时去了两年。二战结束,要求到库页岛。


小说里写到,这样的人并不是被自然条件的变异所引诱,而是被人类的创造性的劳动所引诱。


这种引诱,为什么会出现?应该是与时代同步的,是一个鼓励人类的创造性的社会总体精神的大环境下才会生成出个人的这种动机。


阿斯塔霍夫带她到临时住所,奥丽加对阿斯塔霍夫产生了好感,希望他也是一个医生,这样就可能呆在一起。


第二天,阿斯塔霍夫出发到千岛群岛去,而她到了省部卫生处,被分配到西岸的坦纳加县卫生科。与奥丽加分手,跟着火车去她的目的地。


4、 杜洛宁傍晚时分,来到渔场,在一个叫尼尔科夫的青年人带路下,找到了代理渔场的监督伏罗格丁娜。


第二天,来到渔场,伏罗格丁娜很不友好,甩手把管理的责任都抛给他,杜洛宁严厉地斥责她,同时,见到了工程师,抱怨没有工具与船,杜洛宁对这些人的印象非常不好。


他考察了工厂,一切都是破旧的,听说县书记来到这里,他向县书记说这里的人不行,县书记介绍了伏罗格丁娜是一个游击队员的女儿,父亲被活埋。杜洛宁对她的不满有所改变,在海边,看到她指挥捕鱼,更感觉自己对她的认识有一点太片面了。


路上,他还遇到了过去的一个战友,在这里的边防部队,又增添了工作难以开展的痛苦。


5、 杜洛宁准备建造房屋,改善住宿条件。因为日本人砍伐了好采的树木,现在要砍伐树木,不得不到山上去开采,但是没有运输工具,杜洛宁想到两位老战友在边防部队里,前去寻求帮助,顺利地获得了运输车辆。


上山后,觉得尼尔科夫聪明肯干,委托他负责伐木队,尼尔科夫想把分居四年的妻子带过来,杜洛宁给予了鼓励。


6、 上级来电,说没有完成捕鱼计划,但从其它渔场调拨来几艘船,杜洛宁感到羞愧,且有压力。女前任来汇报杜洛宁,说维赛尔卡可夫捕鱼有经验,常常是在暴风雨前夕出海,满载而归,但不肯介绍经验。杜洛宁前去维赛尔卡可夫那儿问询,还到船上探访,都没有打探到原因。


杜洛宁召集支部会议,决定培养自己的船手,超过维赛尔卡可夫的船。

图片


7、 杜洛宁一心想改变落后面貌,岛上的气象员,判断天气不准,杜洛宁决定不顾天气情况出海,这一天遭遇到暴风雨,而女前任却勇敢地出海救援,杜洛宁只好跟着上了船,救回了一艘渔船,而杜洛宁被倒下的桅杆打晕。醒来之后,女前任谈她当初为什么对他没有好感,是因为他才来时是一个外行,后来看到他到维赛尔卡可夫的船上去,才知道他是真心干工作的,改变了对他的看法。


8、 杜洛宁到码头上迎接新来的人员,动员他们到渔场。新房子建成了,大家都很满意。回自己办公室的时候,女前任与他一起同行,她对他孤身一人,感到不可思议。再次提到改变她看法的那一次出海。


9、 政府不断派人来岛上,听说一个渔业队,迁移到渔场的附近,杜洛宁前去探望,走了三个多小时,找到了这个移居来渔业队的队长,还有两个执意要留下来的日本人。


10、 新来的季米特竟然是维赛尔卡可夫的儿子,十五年未见面,父亲的自私自利的坏名声,使季米特不想呆在父亲的船队里,向杜洛宁提出调离,杜洛宁则劝他留下来。

图片


杜洛宁收到了新配的渔船,想把船分给刚刚迁移来的渔业队,得到了大家的支持。


11、 冬天到了,不能捕鱼了,工人将无所事事。杜洛宁想到了在煤矿工作的维斯尔雅科夫,前去,愿意在冬天让渔民到矿上工作,而捕鱼季,则让矿工支持捕鱼工作。


12、 阿斯塔霍夫从千岛群岛寄来了信给奥丽加,希望她前去,她也开始回信。


13、 杜洛宁提出冬季捕鱼的问题,向县书记提出建议,县书记认为这是一个政治问题,而不是经济问题,说日本人把库页岛看成是殖民地,所以不愿冬天无利可图时,还继续捕鱼。


书记接待了一个从日本前往莫斯科不得不逗留在岛上的苏联记者,记者在日本采访,提及美国正在武装日本人,说日本与这里是何其不同。是两个世界,两个未来。(这个记者,更像是作者的化身。)

图片


14、 杜洛宁回来后,想去找女前任谈谈,但女前任指责杜洛宁,只是把这里当成工作,而她是真正地爱这个地方。


工程师则反对冬季捕鱼,以日本人的传统为例,杜洛宁与他争吵起来,指责他以日本人的模式决定他们的生产方式。


15、 奥丽加收到阿斯塔霍夫从千岛群岛的来信,介绍在那里的情况。


杜洛宁找尼尔科夫谈及开除工程师的问题,尼尔科夫却认为工程师是有用的,要加强教育,杜洛宁找工程师,耐心地做工作,但工程师也有了去意。

图片


16、 冬季捕鱼终于实行了,但一无所获,后来请教了工程师,查了书,终于在新年之夜里捕到了鱼。


17、 春天来到了,船与装备也增加了。杜洛宁与女前任是邻居,有一天,他表示永远会留在这里。他难以入眠,到办公室,电话里听到捕到鲱鱼了。季米特出海的时候,遇到了鱼群,收获颇丰。


18、 一天,季米特出海,遇到暴风雨,他舍不得扔下鱼,终于驶了回来,遇到父亲维赛尔卡可夫的船,危在旦夕,他把父亲的鱼船拖回来。

图片


19、 维赛尔卡可夫的运气在变坏,别人都学会了捕鱼规律,而维赛尔卡可夫的船出海后,没有捕到鱼,他看到安东诺夫的船渔网捕到了鱼,而船上的人都在睡觉,便偷偷地割了对方的渔网,当作自己的收获,回到渔港。(这个情节太匪夷所思了,在海上,盗别人的鱼,难以具有操作性了。)


20、尼尔科夫让维赛尔卡可夫介绍恶劣天气的捕鱼经验,维赛尔卡可夫意识到自己的行为不端,良心发现,在会上承认是他割了别人的鱼网。


儿子季米特安慰维赛尔卡可夫,要他做一个真正的好人,跟上时代的步伐。


20、 客轮能够直接上岛了,杜洛宁代工作忙碌的尼尔科夫接来他的妻子,晚上,大家一起聚会。他心有所动,叫出了女前任,暗示他要留下来,两人的手握在一起。

图片


奥丽加找到杜洛宁,托他帮她登上前往千岛群岛的冷藏船,暗示着她了找到了她的爱情。


莫斯科的渔业部的副部长肯定了他的成绩,莫斯科正是夜里,而他这里已经是早晨了。


结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