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澜丨家住黄河岸

图片

□李华香

我是一个地地道道的农民的女儿,这份地道不仅仅源于血脉的延续,更在于那份从祖辈传承下来的对黄土地的深情与敬畏。记忆中,从我老爷爷那辈起,我们家便与这片黄土地结下了不解之缘,世代耕作,勤勉不息。这份农耕文明的烙印,深深地刻在了我的灵魂深处。后来我从黄土地迈进了课堂,走进大城市,一读就是十几年,成了名符其实的读书娃。尽管因为求学远离了那片熟悉的田野,那份对农村的深厚情感却如同一条无形的纽带,紧紧地将我与故乡相连。

我的老家惠民县李庄镇齐家口村坐落在黄河大堤之下,是黄河水滋养了我。记忆中的童年,几乎全部是在黄河大堤边上的沙土包里度过的。那些日子,简单而快乐,我和小伙伴们在这片天然的游乐场里,挖地洞、烧蚂蚱、晒太阳、跳皮筋、过家家,有时候黄河断流还会跑到河对面的高青县采摘桑葚(那时候桑葚对蚕农没有价值,更不会像现在一样高价售卖),那是我们童年的乐园,也是我们纯真友谊的见证。黄河边的风,带着泥土的芬芳,吹拂过我们的脸颊,也吹进了我们的心田,让我们从小就懂得了生活的艰辛与美好。

最让人难以忘怀的,还是每年的秋忙时节。那时,全家老小齐上阵,投入到紧张而繁忙的收割工作中。站在田埂上,放眼望去,一片金黄色的麦田如同波浪般起伏,虽然没有大海的壮阔,却足以让人心旷神怡,所有的烦恼似乎都能在这片金黄中消散。记忆中那时的乡村,美得让人心醉,仿佛被一层金色的纱幔轻轻覆盖,优雅而从容,宛如一位温婉的女子,静静地诉说着丰收的喜悦。农民们虽然辛苦,但他们的心中却充满了甜蜜,因为那是他们一年辛劳的回报,是他们心中最珍贵的喜事。

上小学那会,我也曾加入到这丰收的队伍中,虽然害怕炎炎烈日下的劳作,尤其是割麦子、捡麦穗,以及独自在黄河大堤下拾棉花、摘绿豆的孤独与疲惫。那时的我,总是想尽办法逃避,或是假装饿了,或是谎称肚子疼,总之,只要能不干活或少干活,老实本分的我也会编造些理由。而现在回想起来,那些看似偷懒的行为,或许正是我内心深处对农民生活艰辛的逃避,也是我对知识改变命运的渴望。我深知,那时农民是世界上最受苦的群体之一,他们的汗水浇灌了土地,却只能收获微薄的回报。那些钻在闷热潮湿的玉米地里除草、施肥的日子,那些伺候娇贵棉花、与棉铃虫斗争的日子,都是父母辈生活的常态。他们用自己的双手,书写着勤劳与坚韧,用汗水浇灌着希望,用乐观心态面对生活。

然而,作为农民的女儿,我时常感到自己并不够格。儿时的我常常肚子疼、体质比较弱,深得爷爷奶奶和父母的疼爱,也轻易地避开了许多辛苦的劳作,没有参与劳动也让我感觉自己就像一株没有棉桃的棉花,缺乏真正的价值。长大后,每当听到有人取笑或看不起农民时,我都会不由自主地感到愤怒和难过。

离开农村已经二十多年了,我的人生场域也在县城省城次第展开,最后在京城接受了高等教育后供职于事业单位,但有关农村的记忆从来不曾模糊过,我从鲁北大平原上惠民农村走来的路依然清新地映现在我的脑海里,让我异常坚定地走在正在徐徐展开在眼前的大道上!

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