濒临消失!安溪版“闽南‘蜂话’”你听过吗?

图片

“lē hīn lá qín”

“lē hīn lá qín”

(意为“喝茶”)。
近日,
在龙凤都城老年人活动中心,
一句特殊的打招呼声
吸引了记者的注意。
原来,
这是退休医生王石伟
暗语招呼几个同伴喝茶,
王石伟说的这种暗语
被称为“蜂话”
一种别具一格的艺术口语。
它是新中国成立初期
闽南地区戏班人员中
一种特殊的交流用语,

这种语言的特点在于,
每个字发音
会被拆解并重组成两个字的音
对大多数人而言,
听起来像是“加密通话”
“蜂话”有着独特魅力和研究价值
但如今,
懂“蜂话”的人已经寥寥无几
这种方言正濒临失传

图片


图片

▲王石伟在家中记录“蜂话”发音



源于闽南戏班的独特密语


王石伟是我县一位退休的医生。1953年出生于剑斗镇福斗村的一个医学世家,家族八代行医,后来,他成为家中第九代医生。在童年时,作为家中老幺,他有两个哥哥和五个姐姐,与兄姐共度的时光给他留下了深刻的记忆。他告诉记者,他的“蜂话”是跟着他的大哥学的。
“我的大哥叫王丽政,比我大19岁。他从小聪慧,成绩优异。从崇德中学毕业后考入南安师范学校。”王石伟说。20世纪50到60年代,泉州地区戏曲迎来一段发展活跃期,王丽政加入家乡的由义剧团,后来成为该剧团的主要骨干,不仅在舞台上吹、拉、弹、唱样样精通,还参与编导、化妆等幕后工作。
“有一天大哥从剧团回家,说团里有一种独特的‘蜂话’,教我学起来。那是我第一次接触这种语言,一开始听起来怪怪的,但后来逐渐领略到其规律和音准,觉得十分有趣。后来学的词汇增加了,能够顺畅沟通,无论是家里生活琐事还是社会上的奇闻趣事,我们兄弟俩都喜欢用‘蜂话’来交流,玩得不亦乐乎”。王石伟回忆说。
“在五六十年前,不同剧团之间竞争激烈,只有同乡的剧团好合作交流,为防商业机密泄露,戏班子们便将闽南话转化为‘蜂话’交流。”王石伟说,“剧团人数虽多,但会讲‘蜂话’的其中只有两三个,而且都是‘班主’等核心人员。”

图片

王石伟介绍,“蜂话”与普通话一样有声母韵母,但不同的是韵母读在前,声母读在后,要解读这个字,必须倒反着读,而且倒反读必须押韵,吻合该字的音准音调,使声韵和谐方为正确。拼音转化为“蜂话”遵循特定规律,即将一个字的发音转变为两字发音,首个拼音的声母多为“l”,当遇到然、南等声母为“r”“n”时,首字声母也相应转为“r”“n”发音,第二个拼音以原声母开头,根据其音调补充韵母“in”,比如“对”的声母是d,转化为“din”。词组以“儿戏”为例,其拼音本来是“ér xì”,“er”是特殊韵母,前置加声母“l”去掉“r”变为“le”,并在后半部分补齐拼音“yin”,将二声后置,最后读成“lē yīn”,同样“戏”在蜂语中读“li xin”,儿戏组合起来即为“lē yīn lì xìn”。




探索整理编写“蜂话”全集


2013年,王石伟从剑斗中心卫生院退休,与老伴搬到城厢镇,他仍然还在民营医院继续上班,在工作闲暇时,他常用纸笔记录下珍贵的“蜂话”。
到县城之后在和安溪县文学艺术界联合会原主席梁贤文、安溪县楹联学会会长陈坤玉交谈时得知安溪本地村落没有听说过有“蜂话”这种语言。陈坤玉告诉他说,“在安溪还是第一次听说有这种语言,说明其濒危性,你可以收集、整理相关内容,将其编写成书,保留和传承这一语言。”
在专业人士的建议下,王石伟从去年起开始草拟“蜂话”书籍内容。在他家的书桌上有一本小学生多功能词语词典,用来查询常用句词的拼音,桌子还放着一大叠A4纸,上面是他收集整理的各种“蜂话”常用词。“今年年初,我开始系统地对照词典,从中选取生活常用字词,记录在笔记本上,如今已经整理六七千个字词。”王石伟说。

图片

翻开笔记本,上百页的纸张几乎已经写满,内容由浅入深。前面是“一二三四五”“金木水火土”这样的单字;中间按26个英文字母排列,记载常用词语,比如“f”的部分包括发挥、法律、繁荣等词;在笔记本的尾部,还记载了“一人不成众,独木不成林”等常用俗语、谚语。“闽南话的一些发音音节在拼音中找不到,所以在笔记本记录较少。但我还在整理各种泉州熟语包括成语、惯用语、歇后语( 五色话)以及一些闽南俗话和谚语等。比如泉州人说事情直截了当叫‘头路直’,对应的‘蜂话’就是‘lóu tín lù yùn lü jín。”

“随着社会的变迁,如今懂得‘蜂话’的人越来越少了,我的大哥也已老去,‘蜂话’的传承出现危机。‘蜂话’本人已搜集、整理和编写了一大部分,但是还没有完整。希望能有精通知晓‘蜂话’的贤达人士,共同协作,探索整理编写一部完整的‘蜂话’全集,使其得以更好地保留和传承。”王石伟表示。



来源:安溪县融媒体中心
记者:陈和俐

编辑:洪金示 陈晓慧

审核:一审|林百兰 二审杨伟艺 三审|谢永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