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片说明:2013年 2 月,一颗半挂车大小的小天体在俄罗斯车里雅宾斯克市上空爆炸
在浩瀚的宇宙中,地球并非孤岛,时常有来自太阳系深处的访客——小行星,悄然接近我们的家园。
10月24日(星期四),四颗体型“庞大”的小行星在一场前所未有的“太空集会”中,于12小时内相继抵达它们各自的近地点。尽管这些小行星被称为“潜在威胁”的太空岩石,让人听起来有些紧张,但幸运的是,它们对地球上的生命不构成任何威胁。
太空岩石的“亲密接触”
这场“太空集会”的主角包括四颗大小不一的小行星,它们中最小的也有约30米宽,最大的则宽达约177米,与一栋近60层楼的高度相当。
首先光临的是小行星2015HM1,它的宽度约30米,据测算于北京时间10月24日中午12点36分到达近地点,距离约550万公里,相当于地月平均距离的14倍。随后到来的是小行星2024TP17,宽度约52米,于24日16点20分到达近地点,距离约470万公里。
压轴的是一对几乎同时出现的“双胞胎”——小行星2002NV16和2024TR6,于北京时间10月24日23点47分和23点51分先后抵达近地点。其中,2002NV16是四颗小行星中个头最大的,宽度约177米,距离地球最近时约450万公里,而宽约46米的2024TR6则紧随其后,距离地球最近时约560万公里。
值得注意的是,这四颗小行星中有两颗——2024TR6和2024TP17——是本月才刚刚被发现的。2024TR6于10月7日首次被观测到,而2024TP17则是在10月12日才露面。这样的发现并不罕见,据卡塔利娜巡天项目统计,天文学家每年能发现约2000颗近地小行星,其中大多数都是在它们接近地球时被发现的。
图片说明:地球周围成千上万颗近地小行星的位置(NASA图片)
小行星撞击的影响
一颗小行星若被视为“潜在威胁”,必须同时符合两项标准:一是它与地球的最小轨道相交距离(MOID)需达到或小于0.05au,即748万公里(其中1au代表一个天文单位,即地球到太阳的平均距离,大约1.5亿公里);二是其绝对星等不高于22。对于小行星来说,绝对星等是通过亮度来衡量体积的一个重要指标,星等值越小,意味着天体越大。例如,绝对星等为22的小行星,其直径可能在110至240米之间;而绝对星等为21.5的小行星,其直径范围则可能介于130至300米。
幸运的是,此次造访地球的四颗“潜在威胁”小行星轨道,目前并没有撞击地球的可能。
不过,如果小行星撞击地球会带来多方面的重大影响,不仅仅是直接撞击地面所造成的损毁。这些影响还包括由撞击触发的地震、海啸、大气环境的剧变以及森林大火等,且这些影响的严重程度与小行星的大小紧密相关。
对于那些直径较小的小行星,它们在抵达地球表面之前,就可能会因与大气层的剧烈摩擦和燃烧而消失殆尽,而一个直径相当于足球场大小(大约上百米)的小行星,就足以对地球上的某个局部区域带来灾难性的后果。
如果小行星的直径达到几千米,即相当于一个城镇的大小,那么它所带来的将是全球性的灾难,甚至可能导致大规模的物种灭绝。例如,据推测恐龙的灭绝就是由6500万年前一颗直径达10千米的小行星撞击地球所导致的毁灭性事件。
迄今为止,天文学家已经绘制了超过33000颗近地小行星的轨道图。至少未来100年内,没有一颗小行星会对地球构成撞击风险,为人类提供了充裕的时间来逐步加强自身的应对能力。当前阶段,最关键的任务在于尽早地发现潜在具有威胁的小行星,并准确评估其可能带来的风险。
编译:刘允
审核:北京天文馆研究馆员 李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