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皇宫之中,除了皇帝和后妃外,身处底层的宫女们也是宫中不可缺少的一个群体,有些宫女还在历史上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像明朝时的万贞儿,凭借一己之力,从卑微的小宫女,成为宠冠后宫的万贵妃。清朝时的苏麻喇姑,深受孝庄太后和康熙皇帝的信任,成为了清史上地位最高的宫女。
但无论是受到皇帝宠幸,还是成为主子心腹,这都是很小的概率。绝大多数的宫女在皇宫之中,都是年复一年地干着粗重的体力活,地位卑贱、饱受欺凌。
直到末代皇帝溥仪退位,封建帝制被彻底推翻,这些身处底层的宫女们才被遣散出宫,但重获自由之身的她们,却过得并不如意,甚至嫁不出去,这究竟是怎么回事呢?
宫女们被遣散出宫
辛亥革命爆发后,民国政府与溥仪签订了《清室优待条件》,他退位之后依然可以住在紫禁城,享有“君主”的尊号,政府每年还会支付400百万两银元的巨款作为清室的开销。
但清朝灭亡后,民国政府接管的只是个烂摊子,财政方面更是入不敷出 ,尤其袁世凯去世后,没有人能挑起北洋军阀的大梁,于是进入了长达12年的军阀混战。军阀们打仗的军费都不够,还哪有人愿意去支付皇帝的巨额开销呢。
于是溥仪为了缩减开支,只能遣散宫廷里的一部分宫女,还给了她们每人一百大洋的遣散费,这在当时来说也算是一笔巨款了,溥仪觉得宫女们拿着这笔钱可以出去过很好的生活。
但在很多年以后,溥仪跟伺候过他的一些宫女们再见面,她们向他讲诉了离开皇宫后的遭遇,她们大部分都嫁不出去,生活上贫困潦倒,孤苦无依。溥仪听了内心十分悲伤,没料到她们离开皇宫后的生活竟会如此悲凉。
溥仪也把宫女们的遭遇写进了自己的回忆录《我的前半生》里,为什么宫女们流落民间后嫁不出去,生活孤苦无依呢?其实主要有四个理由,非常现实!
第一个原因,宫女们从十二三岁就进宫了,一直做的都是伺候主子梳头换衣、端茶倒水的工作。她们缺乏民间的生活经验,也没有一技之长,只能坐吃山空,靠着一百大洋的遣散费度日。尤其当时军阀混战,物价飞涨,她们很快就把这笔钱花完了,最后大多数宫女都是贫困潦倒、无依无靠。
就像《金枝欲孽》里,如妃在后宫动乱之时,本来有逃出皇宫的机会,但她放弃了,她说:“本宫不是不愿意选择这条路,只是没有这个本事。本宫十六岁开始入宫,只学会一个求生技能,那便是谋算人心” 。
这也是封建帝制下宫墙内女人们的悲哀吧,皇宫像个牢笼一样束缚住了她们,一旦逃出去,她们又没有生存能力。
第二个原因,尽管入宫时的宫女们都是十二三岁青春靓丽的,但出宫时大多已是二十五六岁,对于当时十四五岁就嫁人生育的年龄来说,二十五六岁显然已经太大了。所以在普通百姓心里还是宁愿娶十四五岁的良家少女,至少是清白的,也年轻好生养。
而流落民间的这些宫女,是否在皇宫里得到过皇帝的宠幸,是否有跟太监对食,做有名无实的夫妻,都没人清楚。这也是她们嫁不出去的原因之一。
第三个原因,很多宫女都患有血郁之症。宫女们在后宫地位低下,时常成为主子们发泄情绪的对象,打骂罚跪都是常有的事,所以每天都过得小心翼翼、战战兢兢。
像慈禧太后上厕所时,让宫女口含温水在外面伺候着。只要慈禧表示要用纸,宫女就要赶紧把纸弄湿后再递给她。水淋得太多,草纸就太湿了,水淋得太少,草纸又会粗糙,宫女们掌握不好分寸,就难免会遭受打骂体罚。
而且宫女也分三六九等,地位最低的宫女们数量也是最庞大的,她们不但要受到主子的打骂,也时常受到其他宫女、太监的排挤和欺凌。长期在这种压抑的环境下生活,很多宫女都得了血郁之症,若是没及时治疗,就会留下不育之症。而平民百姓娶媳妇主要为了传宗接代,若是女人不能生育,他们根本不会考虑。
第四个原因,宫女们在皇宫见惯了锦衣玉食,出宫后又有一笔不菲的遣散费,自然瞧不上平民百姓家的粗茶淡饭,而且她们在皇宫待久了,也沾染上攀高踩低的一些坏习气,内心觉得自己比平民百姓要高一等,所以普通人家看不上,高门大户又攀不上。最后把遣散费花光了,只落得个孤独终老、无依无靠的结局。
总结
但庆幸的是,新中国成立后,人人平等,末代皇帝溥仪也有了自己的工作,还发表了他的回忆录《我的前半生》,书中宫女们的悲惨处境也引起了政府的关注,通过各种渠道找到那些宫女,给她们安排适合的工作,来保障她们的基本生活。
“一入宫门深似海,从此高墙绝红尘”,这“宫门”何尝不是一道封建帝制强加在女性身上的沉重枷锁,在宫女们进入宫门的那一刻,悲剧就已经开始了,宫女们被遣散踏出宫门的那一刻,又沦为时代洪流的牺牲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