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例症状不典型的血栓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

作者|梁晓玉,韦茂燕,冯耀华

单位|崇左市人民医院检验科



前言



血栓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ThromboticThrombocytopeniaPurpura,简称TTP)是一种罕见且复杂的自身免疫性疾病,其主要特征是微血管内弥漫性血小板血栓形成。这种疾病通常与血管性血友病因子裂解酶(ADAMTS13)活性显著降低有关,导致无法正常裂解超大型Von Willebrand 因子(VWF)多聚体,从而引发血小板聚集和血栓形成。


临床表现为“三联征”或“五联征”,包括微血管病性溶血性贫血、血小板减少、神经精神症状、发热和肾脏损害等,但部分病例初期并未出现典型的“三联征”或“五联征”等症状。



案例经过



患者,女,45岁,患者自诉于10余天无明显诱因出现头晕、乏力,行走时明显,无下肢疼痛,无呕血、解血便、呕血,无畏寒、发热、寒战,无咳嗽、咳痰,无胸痛,无恶心、呕吐,无腹痛、腹胀,无尿少、胸痛,无鼻衄、牙龈出血、皮下出血等症,病初未予诊治,症状未见改善,于2024年07月29日门诊入我院血液内科住院治疗。


在外院检查Hb74g/L,血小板11×10^9/L。既往有贫血病史,具体不详。否认高血压、糖尿病、消化道出血等病史,否认肺结核、肝炎病史,否认吸烟、饮酒史。否认食物、药物过敏史。


查体:T36.5℃,P72次/分,R20次/分,BP112/69mmHg,身高167cm,体重75kg,神清,精神尚可,贫血貌,全身皮肤粘膜苍白,无黄染。浅表淋巴结未触及肿大,胸骨无压痛。双肺呼吸音清,未闻及干湿性啰音。心率72次/分,心律齐,未闻及杂音。腹平,全腹软,无压痛、反跳痛,肝脾触诊不满意,移动性浊音(-),肠鸣音正常,双下肢无水肿。神经系统检查:四肢肌力5级,肌张力正常,余神经系统查体无阳性体征。


2024年07月29日在我院检查血常规:红细胞2.19×10^12/L,血红蛋64g/L,血小板17×10^9/L,凝血:APTT31.9秒,D二聚体4.28μg/ml,FDP15.8μg/ml,生化:总胆红素39.75μmol/l,直接胆红素5.91μmol/l,间接胆红素33.84μmol/l,尿酸418μmol/l,免疫球蛋白18.15g/l,乳酸脱氢酶855U/L,α-羟丁酸脱氢酶623U/L,其余正常。铁蛋白656.10ng/ml,叶酸、维生素未见异常。2024年07月29日晚输单采血小板2份。


2024年07月30日检测乙肝结果为乙肝小三阳。当日输注滤白红细胞2u。


2024年07月31日地贫基因检测未见异常,抗核抗体谱测定:抗SSA抗体弱阳性,抗nRNP抗体阳性,其余正常。检测外周血手工分类,分类见红细胞大小不等,可见小红细胞、裂片红细胞、球形红细胞等异常红细胞,裂片红细胞约占2%,血小板极少见(如图1)。立即电话报告临床,建议排除是否有TTP可能。当日输注滤白红细胞2U。


2024年08月01日血常规:红细胞2.78×10^12/L,血红蛋82g/L,血小板10×10^9/L,生化:总胆红素56.45μmol/l,直接胆红素8.64μmol/l,间接胆红素47.81μmol/l。直接抗人球蛋白IgG阴性,直接抗人球蛋白C3d阴性,间接抗人球蛋白试验阴性。当日输注单采血小板2份。


2024年08月02骨髓结果:取材混血,骨髓增生活跃,巨核细胞未见。血常规:红细胞2.52×10^12/L,血红蛋73g/L,血小板19×10^9/L。


2024年08月03血常规:红细胞2.55×10^12/L,血红蛋白78g/L,血小板4×10^9/L。发现患者倒在卫生间,呼之不应、口吐白沫,伴呼吸困难,无发热,无抽搐等,经抢救后患者神志转清,生命体征正常,考虑血栓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建议行血浆置换,但因我市血站目前缺少血浆,建议患者至上级医院进一步治疗。


追踪患者在上级医院治疗情况,患者ADAMTS13活性1.98%,ADAMTS13活性抑制物抗体阳性(+),综合临床表现和血常规等实验室检查,该患者诊断为血栓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血浆置换后患者血红蛋白77g/L,血小板82×10^9/L。


图片图片图片

图1  外周血涂片(瑞-吉染色,油镜视野,红色箭头所指为裂片红细胞)



临床案例分析



临床表现主要症状:头晕、乏力,行走时加重,无特异性疼痛或出血表现。伴随症状:无呕血、解血便、畏寒、发热等感染或出血症状。体征:贫血貌,皮肤粘膜苍白,无淋巴结肿大,胸骨无压痛,心肺腹检查未见异常。


血常规:红细胞和血红蛋白显著降低,血小板极度减少,提示重度贫血和血小板减少。


凝血功能:D二聚体和FDP升高,提示体内存在纤维蛋白溶解过程,可能与TTP的溶血和血栓有关。


生化检查:总胆红素、直接胆红素、间接胆红素均升高,提示溶血;乳酸脱氢酶和α-羟丁酸脱氢酶升高,进一步支持溶血反应。


免疫学检查:抗SSA抗体弱阳性,抗nRNP抗体阳性,提示可能存在自身免疫性疾病,但非TTP特异性抗体。


骨髓检查:取材混血,骨髓增生活跃,巨核细胞未见。外周血裂片红细胞约占2%,裂片红细胞的数量和形态变化还可以用于评估TTP患者的病情严重程度和治疗效果。


在治疗过程中,如果裂片红细胞的数量逐渐减少,说明病情可能正在好转;反之,如果裂片红细胞数量持续增多,则可能提示病情恶化或治疗效果不佳。特异性检查:ADAMTS13活性显著降低(1.98%),ADAMTS13活性抑制物抗体阳性,TTP诊断明确。


 根据患者的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结果及特异性诊断试验,明确诊断为血栓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TTP是一种罕见的微血管病性溶血性贫血,主要特征为微血管内广泛血栓形成导致血小板消耗性减少、微血管病性溶血性贫血、神经精神症状、发热及肾脏损害等“五联征”。本例患者虽未完全出现所有典型症状,但结合实验室检查及特异性抗体检测,诊断明确。


本病例与其他相关疾病的鉴别:

自身免疫性溶血性贫血(AIHA):虽然也可表现为贫血和黄疸,但AIHA通常不伴有血小板减少和神经精神症状,且ADAMTS13活性正常。


阵发性睡眠性血红蛋白尿(PNH):PNH患者也可出现溶血性贫血,但通常不伴有血小板减少到如此低的程度,且ADAMTS13活性同样正常。


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ITP):ITP主要表现为血小板减少,但通常不伴有溶血性贫血和神经精神症状,且ADAMTS13活性正常。


弥散性血管内凝血(DIC):DIC虽然也可导致血小板减少和溶血性贫血,但其发病机制与TTP不同,且通常伴随有原发病灶的严重感染、创伤等,ADAMTS13活性可能降低但不如TTP显著。


溶血性尿毒症综合征(HUS):主要影响肾脏,儿童发病率高,常伴随感染史,尤其是大肠杆菌O157:H7感染。神经系统症状较少见,但肾脏损害显著,如少尿、高血压和严重肾损害,本例肾功能正常,不支持该诊断。



检验案例分析



在TTP的诊断过程中,裂片红细胞的出现是一个重要的实验室依据。根据国际血液学标准化委员会(ICSH)的指南,外周血涂片中红细胞碎片(即裂片红细胞)明显增多(通常建议大于1%)[1]是诊断微血管病性溶血性贫血(MAHA)的重要标准之一,而MAHA又是TTP的典型临床表现之一。


裂片红细胞为红细胞碎片或不完整红细胞增多现象。可见细胞大小不一,外形不规则,出现各种异型改变,如毛刺形、盔型、三角形、扭转型等[2]


裂片红细胞往往是TTP的一个预警信号。当在外周血中发现大量的裂片红细胞时,会高度怀疑患者可能患有TTP。这是因为TTP的典型病理特征是微血管内血小板血栓形成,导致红细胞在通过狭窄的血管时受到机械性损伤,从而形成裂片红细胞。



知识扩展



血栓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TTP)是一种罕见的自身免疫性疾病,其特征是微血管内弥漫性血小板血栓形成,导致器官缺血和功能障碍。TTP的发病机制与ADAMTS13酶活性的降低密切相关,这种酶负责裂解超大型VWF多聚体,缺乏足够的ADAMTS13活性会导致血小板聚集和血栓形成[3]。临床表现多样,从微血管病性溶血性贫血到神经精神症状不等。确诊TTP依赖于ADAMTS13活性的检测和临床表现的评估。血浆置换是TTP的主要治疗方法,可以迅速提高ADAMTS13活性,减少血栓形成。



案例总结



据有关报道[4],多数病例临床表现为“三联征”或“五联征”,少数病例临床症状不典型。本案例中,45岁女性患者最初表现为非特异性症状,如头晕和乏力,这些症状并未立即提示TTP。


患者血小板计数显著降低,且外周血手工分类显示裂片红细胞,这些发现提示了微血管病性溶血性贫血的可能。尽管患者的症状不典型,但及时的实验室检测和临床判断对于确诊TTP至关重要。患者最终在上级医院接受了血浆置换治疗,血小板计数有明显改善。






参考文献

[1]中华医学会检验医学分会血液学与体液学学组.血细胞分析报告规范化指南[J].中华检验医学杂志,2020,43(06):619-627.

[2]张时民,王庚.血象—外周血细胞图谱[J].人民卫生出版社.

[3]中华医学会血液学分会血栓与止血学组.血栓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诊断与治疗中国指南(2022年版)[J].中华血液学杂志,2022,43(01):7-12.

[4]葛仁英,邓福维,刘盼,等.42例血栓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患者的临床特点及预后分析[J].内科急危重症杂志,2024,3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