黏糊糊“包浆”了!每家都有,处理不好还会生病

潮新闻客户端 通讯员 夏乐欣 章晓玥

洗刷刷,洗刷刷,昨天晚饭的盘子,你今天洗了吗?

你肯定会发现,当盘子、水池等长时间不清洁,表面就会结一层薄薄黏黏的“膜”。实不相瞒,这是#细菌它妈给细菌开门#,细菌“到家啦”!

图片

来源:图虫网

你是否曾注意到,长时间使用后,水槽、水杯等管道内壁会变得滑溜溜的?你是否知道,一些细菌会在宿主体内共生发光?这些现象背后,其实隐藏着一种神秘且复杂的细菌间的通讯密语——群体感应。

群体感应究竟是什么?试想一下,细菌就像一个个孤军奋战的战士,当它们数量少时,处于分散状态,彼此间没有太多联系。然而,当它们慢慢增多,会开始“交头接耳”,通过分泌和感知特定的信号分子,细菌能知道它们的“队伍”有多壮大。这种“打电话聊天”的方式就叫群体感应。群体感应在微生物的许多生命进程中发挥重要调控作用,包括生物发光、生物膜形成、毒力因子表达等,直接影响微生物的致病性和耐药性。

群体感应的“超能力”

图片

徐峰团队绘图供图

形成生物膜

生物膜在生活中并不少见。比如你家里的洗碗池,如果不及时清洗,很快就会形成一层滑滑的膜,这其实是细菌群体形成的生物膜,而群体感应在其中发挥重要作用。生物膜就好比是细菌建立的一个碉堡,不仅让细菌能够更好地生存,还能抵御清洁剂和抗菌剂的侵袭,因为药物难以穿透这一层保护屏障。这也是某些慢性感染难以治疗的原因之一!

调控毒力

当细菌的数量足够多时,会通过群体感应启动一些关键基因的表达,集体释放毒力因子。例如,支气管扩张症患者经常有铜绿假单胞菌的定植,当铜绿假单胞菌的群体感应启动时,会促进绿脓菌素毒素的形成,导致患者痰变绿。群体感应的启动让细菌在感染时更具杀伤力,导致我们的身体更难以应对细菌猛烈的攻击。

调控耐药

近年研究发现,细菌还能通过群体感应机制,调控细菌对多种抗生素的耐药。浙大二院感染科徐峰教授团队深耕群体感应调控耐药领域,近期的研究揭示了铜绿假单胞菌群体感应能通过RhlI/R系统调控ampC表达,从而调控氨苄西林耐药;发现铜绿假单胞菌通过PQS系统促进细菌持留,对抗环丙沙星作用。

如何破解群体感应

这样看来,群体感应对我们来说,其实是个“麻烦”!既然了解了细菌的这种“秘密语言”,科学家们也在想办法破解它,研发出了一种叫“群体感应抑制剂”的药物,专门干扰细菌的信号通讯。就像在对讲机上加干扰,让细菌无法互相通话,破坏它们的集体行动能力,从而促进细菌种群的崩溃。

群感抑制剂可以让那些原本能形成“集体”的细菌变得各自为战,让抗生素更容易发挥作用。基于此,近年来徐峰教授团队已研发出多种新型群感抑制剂复合材料用于治疗耐药菌感染,目前已完成临床前研究。

日常习惯中的群体感应

其实,群体感应无时无刻不在影响着我们的生活,有些习惯看似无伤大雅,却已在潜移默化间损害了我们的健康。

01不良口腔卫生习惯

口腔中的细菌通过群体感应形成牙菌斑,这是龋齿和牙龈炎的罪魁祸首。

02不正确洗手

病原菌通过触摸传播,群体感应促使细菌在体内扎营,形成顽固感染。

03错误使用抗生素

滥用或错误使用抗生素会促使细菌通过群体感应提高抗药性,逐步进化成“超级细菌”。

04不换或不正确处理隐形眼镜

隐形眼镜上的细菌通过群体感应形成生物膜,增加眼部感染风险。

因此,我们每个人都是“抗菌先锋”。虽然群体感应听起来很高深,但我们在日常生活中依然可以用一些简单的方法来对抗它。比如,勤洗手、勤刷牙、合理使用抗生素、及时清洁容易滋生细菌的地方等,这些小习惯可以减少细菌的积累,从源头上降低耐药性风险。

“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