铺在霁虹桥上空的铁轨

图片
霁虹桥、公路桥、铁路桥,三座跨越千年时空的桥梁共同聚焦在兰津渡不同的纬度上。


铺在霁虹桥上空的铁轨,是大瑞铁路在杉阳隧道和大柱山隧道中间的一段,一头是云南省大理州永平县,一头是保山市隆阳区,既是一桥连“两隧”,也是一桥连两地,这就是大瑞铁路澜沧江特大桥。


大瑞铁路澜沧江特大桥距澜沧江面270米,桥上还有山,博南山与罗岷山就这样被这座大桥挑着在风中行,云中走。这是一个相当深的“V”型峡谷,桥下还有桥,铺承在江面上,这就是霁虹桥,是古西南丝绸之路的锁钥。


南方丝绸之路自西汉以来一直是我国内地通往东南亚各国的商业通道。从秦开五尺道始,这条由哀牢人和古蜀商人开辟的民间商道进入官方视野。公元前135年和公元前126年,汉武帝两度大规模开凿西南夷道,特别是第二次,即公元前126年派西汉名士司马相如开通了灵关道,两道并入了永昌道,由姚安、祥云、下关、大理至永平,渡过澜沧江后从保山出缅甸,一条面向南亚、东南亚的官方通商大道由此诞生。


凡事古今同,大瑞铁路是国家新时期大开发中修建的国际大通道,与南方丝绸之路相向而行,是泛亚铁路西线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国家实施“一带一路”构想,深入推进西部大开发基础设施建设的一项重要工程,其意义不亚于两千多年前的丝绸之路。


南方丝绸之路是一条十分艰险的路。“隔河如隔天,渡河如渡险”,仅在滇西就有澜沧江、怒江需要渡过,又有高黎贡山险阻。“汉德广,开不宾。度博南,越兰津。渡澜沧,为他人”。《后汉书·西南夷传》里说,“汉永平十二年,置永昌郡,始通博南山,渡兰沧水,行者苦之。于是,相作此歌”。此诗作于汉代,以简约而跃动的节拍叙述了这条古道的旅程,同时又点明行走于南方丝绸之路的艰难,被公认为是云南最早的诗歌。


明代大旅行家徐霞客曾从霁虹桥经过,他在《徐霞客游记》中详细描述了霁虹桥及其关隘和附属建筑,桥的东面“临流设关,巩石为门,内倚东崖,建武侯祠及税局;桥之西,巩关亦如之,内倚西崖,建楼台并记创桥者”。他赞誉此桥为“迤西咽喉,千百载不能改也”。《中国科技史》一书也认为霁虹桥是“世界上最古老的铁索桥”。


与南方丝绸之路相类似,大瑞铁路全长330公里,穿越横断山脉22座高山,需要打通24条隧道,跨越包括澜沧江、怒江在内的82条河流,是中国目前隧道最多的铁路,也是地形最复杂,穿越山系最多的铁路,隧道和桥梁占比为87%的铁路。因有超过一半的路程是从山肚子里穿过的,因而被称为“海拔最高的地铁”,也是最难修建的铁路。大柱山隧道全长14.5公里,就存在断层破碎带六条、岩溶及岩溶水、暗河、溶洞等岩溶形态、高地应力引起的岩爆和软岩大变形、高地热等不良地质,还要穿越1.27公里的煤系地层,其危险和困难程度可想而知。


图片

水寨梯云路。


大瑞铁路与古南方丝绸之路一样,都有一个共同点,那就是都要跨越澜沧江和怒江,都要架设桥梁。


古有霁虹桥,今有大瑞铁路澜沧江特大桥。


霁虹桥始建于东汉永平年间(公元234年),始为藤篾桥。唐人樊绰《云南志·蛮书》里说:“澜沧江南流入海,龙尾城(今大理)西第七驿有桥,即永昌也。两岸高险,水迅激,横亘大竹索为梁,上布箦,箦上实板,仍通以竹屋盖桥。”元贞年间(公元1295—1297年)也先不花西征,易以巨木,改藤篾桥为木桥,时逢濛濛细雨,长虹贯日,“霁虹桥”之名由此而来。明代成化十一年(公元1475年)改建铁索桥,清康熙二十年(公元1681年),将铁索改为铁链,技术上有了很大进步,因此成为国内外建造铁索桥的典范,之后毁毁修修不知凡几。


1986年10月12日,桥上游因山体滑坡而将江水拥堵,当江水冲破障碍一涌而下时,造成桥头滑坡,关楼被毁,铁索扯断后落入江中,历代修桥碑记和桥头古树荡然无存。


1997年,隆阳区退休职工段体才老汉在隆阳区洞经协会的支持和参与下,募集资金20万元,在霁虹桥上游20米处新建一座长120米、宽2米,可供人马通行的钢索木板桥,取名“霁虹善德桥”。竣工时笔者曾与时任地区文联主席的段品钊及其他几位同志一起到场庆贺。鹤发童颜的段体才老人,澜沧江边悠扬的洞经乐声,至今仍难以忘怀。


人们总是将霁虹桥与大瑞铁路澜沧江特大桥作对比,其锁钥的功能作用是一样的,其修建的难度也是一样的,只是现代有了新材料新技术,在所需要的时间上大大缩短。


大瑞铁路澜沧江特大桥所处澜沧江峡谷,每年10月到次年5月属于风季,一天的时间里风会夹着雨,雨又裹着风数次穿过峡谷,风速最大超过26米/秒,杆件吊装几乎无法进行;而6月至10月又是雨季,泥泞路滑还有滑坡,坡还很陡,不利于大型构件的运输。当然,多数日子里是无数的阳光透过云层,细碎地洒落下来,这是建设者们战胜困难的笑靥。


就是在这样恶劣的地理条件和气候环境下,逼着桥梁建设者想出不同于往常的建桥方案,从而创造了世界桥梁史上三个第一:大桥采用“二次竖转”工法施工,在世界建桥史上尚属首次;竖转角度之和达130度,其竖转角度目前在世界上最大;大桥单边竖放重量达2500吨,相当于50节满载火车皮的重量,也是世界桥梁施工之最。2016年11月15日,央视新闻频道对大瑞铁路澜沧江特大桥高精度合拢进行报道。


图片
一列动车驶出保山站。


每当我坐着火车往返于保山与昆明之间,全程几乎是在隧道里经过,这时,我就想看看澜沧江,看看澜沧江特大铁路桥,却总不能如愿。以时速140公里来算,每分钟即行驶2.3公里,而澜沧江特大铁路桥全长也就528米,瞬间就从大柱山隧道进入杉阳隧道了,然后在一个又一个隧道中穿行。


于是有一天,我开着车到了水寨,追寻霁虹桥的踪迹。水寨是澜沧江之西岸,藏在罗岷山半腰的一个小村庄。从这里再往下,就到了澜沧江边,有公路直通霁虹桥。


这是一座新建的霁虹桥,跨度185.5m,宽5米的单跨钢悬索桥,不仅能走马帮,还能通汽车。但这不是真正的霁虹桥,霁虹桥早在1986年10月12日这天就被汹涌的洪水带走了。后来由段体才老汉牵头再建的“善德霁虹桥”也随着澜沧江小湾电站的建设水位提高,连同摩崖石刻已在水下60余米深处了,好在霁虹桥之名延续下来了。


霁虹桥头第一个村寨是平坡村。马帮时代平坡是一个繁华的驿站。2006年,小湾电站即将蓄水,平坡村有34户的土地和房屋将被淹没,整体搬迁到了隆阳区芒宽乡敢顶村。现在居住在平坡的四个小组131户人家,140多名年轻人鸟一样飞到山外的城市打工,其他的仍然守着穿村而过的古道过着安静的生活。李云灿开着小卖部,杨惠芹不仅开着农家乐,每年还收购五、六十吨附近村民种植的红花拉出去卖;张焕光、李如富两家种着全村仅有的5亩稻田,像爱护眼睛一样爱护着珍贵的田地;其他的人家,比如李发继、钱玉堂、徐成辉、周成等,种包谷,种红花,种万寿菊,种火龙果,种核桃,土地终不负勤劳的人,向前看的日子,陪着头顶呼啸而过的火车奔向一个又一个黎明。


当我站在霁虹桥看上空的澜沧江特大铁路桥时,突然有一列动车从大柱山隧道里出来,瞬间钻进了杉阳隧道,比起从火车上看大桥来说时间上要长得多。这让人有一种令人猝不及防的错愕,这是两个不同的时空,是发展,是变化,是前进。我们虽然恋旧,但更喜欢新事物代替旧事物,让历史发展的必然成为必然。


与霁虹桥、霁虹铁路桥相伴的还有一座桥,那就是天然气管道承接桥。这条油气管道与大瑞铁路相向而行。原油管道起于缅甸西海岸皎漂港东南方的微型小岛马德岛;天然气管道起于皎漂港,经缅甸若开邦、曼德勒省和掸邦进入中国瑞丽,再延伸至昆明。


三种不同的桥型,不同的用途,都在创造着世界奇迹,都是连通中国与南亚、东南亚的桥梁,都在同一地点跨越澜沧江。我屏息,我微颤,我为这些伟大的桥梁工程所感动。


现如今,古老的霁虹桥已消逝在历史的云烟中,陡如登天的梯云路也只作为一种遗迹而存在终会被人们遗忘,这是一种历史的必然。我们已经有了高速路、铁路,有了飞机、火车这样现代的交通工具。时代在进步,桥梁在发展。今日之桥,已远非昨日之桥可比,明日之桥,亦定非今日之桥可论。只是不能忘记,历史是怎样走过来的。


文:王琨楼     图:范南丹

编审:王  灿
责任编辑:朱琳琳   胡  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