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25日,全国总工会新闻中心举行贯彻落实《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深化产业工人队伍建设改革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新闻发布会,介绍有关情况。
《意见》主要内容有哪些?
《意见》包括九个部分27条举措,重点有5个方面。
突出目标导向。明确到2035年,培养造就2000名左右大国工匠、10000名左右省级工匠、50000名左右市级工匠。
突出系统集成。从强化思想政治引领、保障主人翁地位、完善技能形成体系、健全职业发展体系、维护劳动经济权益、搭建建功立业平台、壮大队伍等7个方面,进一步明确党委和政府、企业、工会的职责任务。
突出重点任务。从完善产业工人技能形成体系、激发产业工人创新创造活力、大力培养大国工匠、发挥劳模工匠示范引领作用等方面深化改革。
突出破解难题。从提高产业工人经济收入、完善企业民主管理制度、健全劳动关系协商协调机制、做好新就业形态劳动者维权服务、稳定制造业产业工人队伍、吸引更多青年加入产业工人队伍、把农民工培养成高素质现代产业工人等方面深化改革。
突出强化合力。明确各级党委和政府要加强对产业工人队伍建设改革的组织领导,各级工会要牵头抓总,发挥企业作用,健全社会支持体系。
贯彻落实《意见》 下一步怎么干?
认真履行牵头抓总职责。全总会同相关部门做好《意见》的宣传工作。加强政策解读和专题培训。完善统筹协调、任务分工、部署落实和考核评价机制。加强对不同类型企业深化改革工作的指导。
抓好工会分工任务的贯彻落实。全总将重点抓好5个方面工作:加强产业工人思想政治引领、保障产业工人主人翁地位、完善产业工人技能形成体系、维护产业工人劳动经济权益、发挥产业工人主力军作用。
把农民工培养成为高素质现代产业工人有哪些举措?
全国总工会劳动和经济工作部副部长、一级巡视员姜文良介绍,优化农民工落户政策。国务院出台《深入实施以人为本的新型城镇化战略五年行动计划》,明确放开放宽除个别超大城市外的落户限制。
提升技能素质。人社部印发《关于加强农民工职业技能培训工作的意见》,开展“春潮行动”,联合9部门开展县域农民工市民化质量提升行动。全国总工会联合教育部实施“求学圆梦行动”。
加强服务保障。人社部、全总等8部门印发《关于维护新就业形态劳动者劳动保障权益的指导意见》,联合6部门开展“城暖农民工”服务活动,联合10部门开展“春暖农民工”服务行动。全总开展新就业形态劳动者入会集中行动,组织实施工会驿站双15工程和“新双15工程”。截至目前,全国工会驿站已超过18万个,覆盖近2亿职工群众,每天服务230多万人次;持续推动治理拖欠农民工工资专项工作。
加强表彰激励。在2020年全国劳模评选中,农民工占8.7%,在2024年全国五一劳动奖章评选中,农民工占18.2%。
培育大国工匠有哪些举措?
全国总工会劳动和经济工作部副部长、一级巡视员姜文良介绍,2024年,全国总工会开始实施大国工匠人才培育工程,出台《大国工匠人才培育工程实施办法(试行)》,设立大国工匠培育和激励保障专项资金。
大国工匠人才培训营是大国工匠人才培育工程的标志性项目。筛选出首批220名行业领军技能人才作为培育对象,9月9日在清华大学开班。培训营采取“测-学-践-评”的培育模式,给每位学员绘制“工匠五力”画像,按照“引领力、成就力、创新力、专注力、传承力”要求进行针对性能力提升,用名师名匠指导学员解决工艺技术难题,对学员的学习参与、课题攻关、参加实践活动发挥作用等方面进行综合评价。今年,还将组织两批赴芬兰开展大国工匠境外培训。
劳模工匠创新工作室有哪些经济和政策支持?
全国总工会劳动和经济工作部副部长、一级巡视员姜文良介绍,2014年,每三年筛选100家作为全国示范,已创建297家,每家全国总工会补贴10万元。2024年准备重点支持建设200家。
2015年,全国总工会设立了职工创新补助资金,截至目前已补助一线职工创新项目329项,累计发放补助资金5395万元。据不完全统计,已结项补助项目累计产生创新成果达1162个,获得国家发明专利、新型实用专利、外观专利等授权610个,发表专著和论文330篇,形成其他各类知识产权222个,项目成果荣获国家级、省市级等各级各类奖项232项。2024年起,职工创新补助资金由640万元/年增加至1500万元/年。
大国工匠如何发挥示范带动作用?
中国航天科技集团第一研究院首席技能专家高凤林介绍,立足岗位做好示范。积极开展技术创新;做好传帮带,加强班组建设,深化劳模工匠创新工作室建设。
立足本地区做好示范。积极参加“劳模工匠助企行”专项行动、“劳模工匠进校园”行动;积极兼任职业学校实习实训教师。
在全国层面做好示范。利用好职工之家APP等平台,积极上传技能课程、创新成果;积极参加大国工匠创新交流大会暨大国工匠论坛等各类交流展示活动。
2022年试行的“新八级工”制度效果如何?
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职业能力建设司二级巡视员张达介绍,“新八级工”职业技能等级制度实施以来,各地相继出台了配套措施办法。北京、天津、河北、内蒙古、辽宁、黑龙江、上海、江苏、安徽、江西、山东、河南、湖北、湖南、广东、广西、海南、重庆、四川、贵州、云南、西藏、陕西、宁夏、新疆等20多个省份组织企业开展特级技师、首席技师评聘工作。中国船舶、中国石油、中国石化、中国兵器工业、中国航天科技、中国航天科工和徐工集团等企业积极开展技能人才自主评价。截至目前,已累计评聘特级技师、首席技师4000余人。
同时,人社部进一步健全技能人才工资分配制度,印发并推动落实《技能人才薪酬分配指引》,引导企业建立与职业技能等级(岗位)序列相匹配的岗位绩效工资制,科学确定和合理提高技能人才薪酬待遇。积极推进工资集体协商,强化工资价位信息服务,强化技能价值激励导向。
畅通职业发展通道、健全终身职业技能培训制度、提高薪酬待遇有哪些举措?
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职业能力建设司二级巡视员张达介绍,大力推行“新八级工”职业技能等级制度。
积极构建以市场化培训为主导、行业企业自主培训为主体的职业技能培训供给体系,形成以行业企业、技工院校、职业技能培训机构等为主要载体的培训组织实施体系。激活企业技能人才培养主体作用,促进企业、院校、政府三方联动,培育建设技能型企业,打造产教评技能生态链。做好培训和评价融通衔接工作。指导企业对参训职工及时开展职业技能等级认定,发放相应职业技能等级证书。
指导各地加大指导服务力度,引导企业健全体现技能价值激励导向的工资分配制度,推动企业工资分配向关键岗位、生产一线岗位和紧缺急需的高技能人才倾斜。
如何推进制造业人才支持计划?
工业和信息化部人事教育司司长傅建奇介绍,计划每年遴选支持100名创新企业家、300名先进制造技术人才、500名先进基础工艺人才。
紧扣重点领域。聚焦新一代信息技术、高端装备制造、集成电路、工业母机、关键软件等重点领域,面向制造业重点产业链高质量发展行动等重点任务,通过地方主管部门和央企推荐、专家评审等程序遴选相关领域急需人才。
强化人才培养。组织实施专业技术人才知识更新工程等;支持入选人才通过挂职、特聘等方式到高校、科研院所、国家制造业创新中心等进行培养锻炼。
突出人才使用。优先支持入选人才所在企业承担关键核心技术攻关、产业基础再造等重大项目(工程);将入选人才指标纳入先进制造业集群、制造业单项冠军企业、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5G+工业互联网”融合应用先导区等示范项目的认定或评价体系。
优化人才激励。对先进制造技术人才支持直接申报正高级工程师职称,对先进基础工艺人才中央财政给予每人25万元支持建设技能大师工作室等。推荐符合条件的入选人才申报“国家工程师奖”“中华技能大奖”“五一劳动奖章”等表彰奖励;鼓励各地、各单位根据实际,对入选人才在积分落户、子女入学等方面予以支持。
如何增强制造业岗位对青年的吸引力?
工业和信息化部人事教育司司长傅建奇介绍,强化制造业人才培养。一体推进产业教育科技人才工作,加强高等教育、职业教育、继续教育有机衔接,推动完善校企协同育人机制,面向制造业重点领域,对接职业标准和岗位规范,开展“项目制”“订单式”人才培养。
搭建建功立业平台。深入开展全国工业和信息化技术技能竞赛。建立健全制造业技术技能人才培养评价体系,深入实施职业技能等级认定提质扩面行动,开展数字卓越工程师能力评价。
营造良好工作环境。鼓励和支持制造业企业改善工作环境和劳动条件,提高待遇保障,丰富精神文化生活。加快制造业企业数字化转型。保障新就业形态劳动者等群体合法权益。
加强宣传引导。大力宣传制造业典型模范人物的先进事迹和卓越成就。持续完善关心关爱劳模工匠和技能人才的常态化机制,推动落实劳模工匠待遇。
(文字整理:中工网记者姚怡梦)
来源:中工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