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亚古代史》:“欧亚的中心”又一次走向世界舞台

图片

《中亚古代史》 费耐生 著 韩中义 傅加杰 水敏军 译 上海光启书局

中亚处在欧亚大陆的中心,是文明交往的十字路口,也是世界考古的黄金地区。但从近代以来,中亚逐渐成为各帝国角逐的场所,由于帝国主义的不断争夺,中亚逐渐在经济、文化、商业等方面变得落后,曾经的欧亚中心变成世界的边缘,甚至几乎被世界所遗忘。中亚在学术上也没有多少人关注,沦为研究的边缘,没有多少人愿意在这方面做深入研究。其实,中亚研究,尤其是中亚古代史研究,不是什么人都可以胜任的,费耐生就是一位中亚古代史研究的巨擘,他的研究至今读来仍然具有启发意义。尤其中国提出“一带一路”倡议后,中亚这个欧亚的中心又一次走向了世界的舞台,世界的目光又转向这里。在经济多元化、地缘政治复杂化的今天,中亚显示出了独特的价值和魅力。

费耐生长期在哈佛大学任教,参与创办了哈佛大学中东研究中心以及美国的伊朗学会。他语言能力惊人,精通法、德、俄等西方语言,以及波斯语(古代、中古、新波斯语)和阗语、阿维斯陀、帕提亚、粟特、阿拉伯、突厥、汉语等古典或东方语言,这使得他具备研究中亚多元人群与地域的卓越能力;他学识渊博,涉猎历史学、社会学、人类学、考古学、文字学、语言学、钱币学、宗教学、历史地理学等许多学科,能够打破学科界限来观察历史问题。

中亚历史纷繁复杂,研究难度极大,这片地区活跃过许多不同的文明和族群,混杂了许多不同的文化,语言、民族、信仰多样化,近代以来又屡屡遭受西方大国的渗透侵袭,甚至为其利用,在版图上又分为不同的国家。要想将中亚作为一个整体来讲述,难度显而易见。

费耐生凭借其渊博的学识,成功驾驭了这一课题,他深入浅出,将从远古到突厥扩张的中亚历史浓缩在一本二百来页的小书中。他基于现代中亚的版图,以历史上伊朗语族的活动范围为主要空间,讲述了伊斯兰教传播之前的中亚历史,包括史前时代、波斯帝国(阿契美尼德王朝)、亚历山大帝国、帕提亚、贵霜、大夏(巴克特里亚)、粟特、阿拉伯等古代国家的统治,塞人、匈奴、嚈哒、突厥等游牧民族的迁徙,琐罗亚斯德教、佛教、摩尼教以及伊斯兰教的文化及其传播,丝绸之路的兴起以及商贸往来,始于史前的诸多文化遗址等。

“我在20世纪90年代初得读此书,受启发之深之大,至今记忆犹新。中亚是伊朗、阿拉伯两大文明的孕育地,也是旧大陆不同文明之间对话的交换网络重心。没有渊博的学识、惊人的语言天才和对文明多样化的敏锐洞察力,哪能凭一人之力写出这样一部简明生动的中亚史?简化作为高难度艺术,有无穷魅力。” 复旦大学历史地理研究中心教授姚大力评价该书时作了这样一个比喻:在初次核试爆现场,费米随手撕碎一张纸抛向空中,根据冲击波带来的巨风将纸屑吹落地下的间距,立即算出爆炸的TNT当量。费耐生是与费米同样了不起的简化艺术大师。

中亚地处亚欧大陆中心,是古代文明的十字路口,自古以来也是帝国征服与角逐的所在,尤其是近代以来,西方大国在此博弈,更使得中亚局势复杂化。苏联解体以来,中亚变成几个不同的国家,中亚在地缘政治等方面的重要性仍然突出。了解这片土地的历史,对于分析其当前局势、未来走向,都具有显著意义。

费耐生在本书亦表达了他对中亚的关怀。他认为,中亚地区虽然语言、族群多样,但是都共享着同一个文化、同一种信仰、同一套社会价值和传统体系。中亚在古代就形成了自己独特的文化,这种文化是宝贵的历史遗产,是今天的中亚应当去挖掘和认同的。当今中亚面临动荡的局势,面临调和本土文化与世界文化的挑战,其关键就是要认清自己的过去,建立牢固的认同。

来源:北京日报

作者: 肖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