背靠火山 向海而生 一起探寻海口生生不息的奥秘

它是中国最年轻的省会城市,是北部湾和南海中东部之间的咽喉要塞。曾经,这里是中原王朝经略海南的海上阳关,也是下南洋的中转站,中原文化、南洋文化交相辉映,防卫和贸易成就了它的辉煌!如今,这里是海南自由贸易港核心区。它,就是海口!

图片

 
 

背靠火山的城市

 

海口石山火山群中总计有40座火山,平均每两平方公里就有一座。这里是研究植物适应性的首选之地,一些独特的植物生长得十分缓慢,它们的根系盘根错节,都是为了适应火山喷发后形成的火山熔岩。

图片

约一万年前,海南岛的最后一次火山喷发,形成了火山熔岩,打造出海口主要的自然地貌。从海口石山火山群制高点风炉岭向北眺望,就会发现海口主城区背靠火山,面向大海。

图片

海口,位于海南岛北端、琼州海峡南岸,距离海峡对面的徐闻港约20公里,是海南岛离大陆最近之处。发源于海南岛中部的南渡江,向北归入大海。北宋神宗时期,南渡江入海口成为商船聚泊的港口,称“海口浦”,意为入海处的一块浦滩之地,海口的名字也由此而来。

 
 

海南别称源于此地

 

海口的府城始建于公元972年,自宋代成为琼州州治后,元、明、清时期一直是琼州府所在地。琼台福地是整个府城的制高点,一众行政、军事机构都集中在这里。

图片

建在高地之上,有利于防卫和防涝。古代,人们习惯称官衙为“台”,故该地被称为“琼台”,琼台也成了海南的别称。明代沿海设置海防体系,海南卫是最南端的海上阳关,也是海南全岛的军事总指挥部。

 
 

“七井八巷十三街”

 

海口的府城地表多为火山岩,不易储水,人们只能打井取水,府城至今还遗存了不少古井。

图片

仁和坊里的丹霞井,是府城历史最悠久的井之一。丹霞井井深10米左右,井沿上密布着81道由绳索长期摩擦形成的沟槽,其中最深处有8厘米,密密麻麻的绳痕正是漫长岁月的印记。

井水曾经是府城居民最重要的生活水源,因此有水井的地方就聚集成了街巷,纵横交错的街巷造就了府城“七井八巷十三街”的主体街区。

 
 

苏轼在此的“奇绝”人生

 

“九死南荒吾不恨,兹游奇绝冠平生。”被贬海南的三年,苏轼认为是他人生中最“奇绝”的经历。公元1097年,60岁的苏轼遭遇了人生第三次贬谪,乘船过琼州海峡到达琼州府城。

图片

府城东北角五公祠内的浮粟泉,被誉为“海南第一泉”,据记载是苏轼当年在海口停留时找到的一眼泉水,府城许多百姓都在此取水饮用。

苏轼离开海南9年后,海南历史上出了第一个进士——苏轼的学生符确。苏轼等贬谪官员给海南带来了先进的中原文化,为海南播下了文明的种子。

 
 

骑楼林立 商贾络绎

 

海口骑楼老街约2平方公里范围内,街道两旁的大小骑楼就近600座。史料记载,海口老城的第一栋骑楼建于1849年,到20世纪30年代,海口已是“骑楼林立,商贾络绎”。

骑楼是一种商住建筑,从外形上看,犹如二楼“骑”在一楼上,因此被形象地称为“骑楼”。这种上楼下廊的形式既遮阳又防雨,特别适合海南炎热多雨的气候条件,既为行人提供了方便,还便于敞开铺面招揽客人。

图片

南洋华侨不仅促进了往来贸易,带来财富,也带来独具特色的骑楼。

这些骑楼将南洋风格和欧洲巴洛克建筑元素融为一体,追求曲线造型以及内外装饰的华丽,骑楼的窗楣、廊柱、女儿墙、拱券等布满了精致的雕花和装饰。海口临海多台风,所以骑楼留有透风的洞口,以减少风压。

图片

今天,骑楼已经成为海口最具代表性的名片之一。

 
 

千年不断的海上贸易

 

在海口,评价糖的品质不是用“甜”,而是用“香”,其古法制糖中有一个秘诀:在糖里加入贝壳粉,可以去掉糖的酸性,增加香甜度。

图片

早在唐代,海南的糖已成为贡品。成品糖沿南渡江运到海口,再通过海口港出海。除了糖,海南的槟榔、椰子、沉香,东南亚的木材和香料,也源源不断地在海口中转交易。

图片

宋代海上丝绸之路贸易空前繁荣,琼州海峡是一条重要的海上孔道,扼守这条孔道的海口,既是当时面向东南亚的外贸基地,也是海南岛和大陆中原地区间一个重要的商品集散中心。

如今,全国最大的港口客滚综合枢纽——海口新海滚装码头客运综合枢纽站已经开启,年设计通过能力为旅客3500万人次、车辆560万辆次。

站在自贸港的潮头,海口正向海而生。

图片

10月25日,央视综合频道(CCTV-1)18:20档《文脉春秋》邀您一起走进“背靠火山的海上阳关”——海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