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元文化交融的明清故宫

图片

图片

图片


公元1417年,经过近十年筹办,发十万工匠、百万夫役,一座宏伟壮丽的帝皇宫殿于北京兴工。后来,它被赋予了一个令人敬畏而又充满神秘意味的名字——紫禁城。


图片


沿紫禁城中轴线向北,进入内廷,坤宁宫是后三宫中的最后一座。


重檐庑殿顶——明清皇家建筑最高等级殿顶形式,喻示着它是紫禁城内级别最高的建筑之一。有别于紫禁城内大多数宫殿的外檐装修,东次间开门、双扇板门、直棂吊搭窗的设置,彰显着它的与众不同。


图片


坤宁宫,始建于1420年明朝永乐十八年。当年,随紫禁城一同落成。


自肇建之时起,坤宁宫长期作为明清两代皇后的正宫,几百年相沿不变。


只是人们很少知道,光阴流转间,坤宁宫早已不是最初的模样。它被赋予了浓厚的宗教色彩,也成为了紫禁城内最具特色的建筑之一。


图片


梵宫琳宇,神殿祠庙,带有一定宗教色彩的建筑,在紫禁城中不在少数,甚至可谓种类齐全。


紫禁城内,三皇五帝、孔子以及许多民间俗神,也都曾是宫中祭祀的对象。如此风貌,构成了紫禁城一个特殊的时空世界,它们是精神的抚慰、心灵的寄托,出于维护宫廷秩序的需要,也是治国方略的组成部分。


图片


建筑,是民族文化的重要证据。


崇政殿,沈阳故宫中等级最高的建筑。清朝迁都前,清太宗皇太极时期的“金銮殿”,地位等同于紫禁城中的太和殿


图片


小兽,中国古代建筑屋脊上的特有装饰物,是稳定脊瓦的重要部件,也被视作守护皇权的神秘力量。


不同于太和殿檐角10个小兽的式样和排列,崇政殿两侧顶脊上,分别矗立着五个小兽,它们色彩绚丽,一羊、一马处于显著位置。


图片


在沈阳故宫的这一角落,这个特别的设计,既蕴藏着满族喜爱鲜艳色彩的审美趣味,也暗含着清朝统治者对本民族出身于马背之上的尊崇。


图片


马的蹄痕,密布于满族的发展历程。


清朝迁都,定鼎中原,出于治理多民族大一统国家的需要,历代皇帝对汉文化都表现出了高度的推崇。与此同时,作为满族的传统技艺,紫禁城内,也总是回荡着弓马骑射的声响。


箭亭,是紫禁城内最大的亭式建筑,始建于顺治四年,初名“射殿”,雍正时改为“箭亭”。


图片


箭亭,自建成之时起,便是清朝历代皇室子弟练习骑马射箭的专门场所。嘉庆以降,也是考核武进士的场地。今天,仍保存于箭亭室内东、西两侧的石碑,成为清帝谕示子孙,“操演技勇,时时练习骑射”的历史物证。


图片


衣冠服饰制度,是中国传统礼乐文明的核心。


成书于战国时期的《周礼》,对于不同等级,于不同场合,穿何衣、戴何帽,已有较为详细的记载,形成了完备的冠服制度。


及至清代,历任帝王都把衣冠之制视为“立国之本”,将保持满族传统服饰特色,视为关系民族兴衰存亡的大事。


与此同时,清代宫廷服饰也开始吸收前代服饰文化,大量采用被赋予了美好吉祥寓意的汉文化装饰纹样——龙凤翟鸟、海水江崖、祥云八宝,特别是十二章纹。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清朝定鼎中原,很快在帝王服饰上使用十二章纹,成为其接受汉文化传统君德思想的一种独特体现。


在这些珍贵的清代宫廷服饰上,满、汉截然不同的服装风格,看似冲突又相互渗透,最终融合在一起,成为一种别具特色的新的服饰风格。中国服饰文化,也正是在此时达到巅峰。


随着北京故宫、沈阳故宫先后作为明清故宫的一部分,被列入《世界遗产名录》。明清故宫,这一全人类的建筑杰作之一,也开启了新的历史篇章。


播出时间


《人类的记忆——中国的世界遗产》

明清故宫(中)交融可鉴

10月25日

CCTV-4 23:00

敬请收看




来源:CCTV4《人类的记忆——中国的世界遗产

中央广播电视总台华语环球节目中心新媒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