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兜底”警察寸步不离百姓苦与乐(主题)
记南京市公安局鼓楼分局中央门派出所教导员蔡文君(副题)
法治日报记者 丁国锋
他毕业于南京理工大学化工专业,却一心只想做一名社区民警;他是省委选调生,原本有很多机会获得升迁,但他却双眼紧盯着老百姓的苦与乐,无怨无悔深耕基层21年;他先后9次获得嘉奖、10次获评优秀公务员,不仅荣立个人一等功1次、三等功4次,还是全国公安系统二级英模,但他最在意的是老百姓送来的400多面锦旗……
作为一名土生土长的南京人,江苏省南京市公安局鼓楼分局中央门派出所教导员蔡文君如今就工作生活在他“梦开始的地方”。“我上小学时,家门口是条土路,出行很不方便,晴天一身灰、雨天一身泥,就是当年的社区民警跑前跑后,协调施工队铺上了柏油路,邻居们为表感激凑钱做了一面锦旗送到所里,我自此就有了当社区民警的梦想。”蔡文君说,如今他全心守护着那份“警爱民、民拥警”的厚重情谊,365天警服在身,24小时群众热线从“不打烊”,在走街串巷中为群众排忧解难,收获着群众回报他的“香与甜”。
“我把他们当亲人,他们就把我当依靠”
蔡文君2003年7月刚毕业,就走进了鼓楼分局阅江楼派出所,此后沉下心一干就是13年,直到2016年调往鼓楼警务站干了两年多副站长,2018年调到他童年时住的观音巷辖区中央门派出所任社区副所长。“我对这块热土充满着感情,付出再多都无怨无悔。”蔡文君说。
正是这份朴素的爱民情怀,让蔡文君“如鱼得水”。“他最突出的特点,就是不推不躲、善于解困,是社区警务的‘行家里手’,更是辖区居民的‘贴心朋友’。”鼓楼分局党委副书记、政委李少勋说。
信访户和社区民警,经常会“针尖对麦芒”,但蔡文君有他自己的办法。
“老上访户”李儒才曾经是个谁见了都头疼的“麻烦”,蔡文君第一次联系他时,刚报上名字就被挂了电话。但他毫不气馁,经常和老李聊家常,把他当忘年交来相处。在了解到其家庭困难后,又主动帮忙解决其孙子上学、临时租房、看病买药等困难。在关系逐渐融洽后,他又多次上门劝解,有时一聊就是四五个小时,慢慢为老人化解心结,放弃了不合理要求。在蔡文君奔走下,为老人争取到了原单位的困难补助金,让老人彻底放下了多年的执拗。
社区居民胡碧清因为退休金问题多次上访,蔡文君三番五次登门看望。2020年冬天,胡碧清父亲突发疾病过世,蔡文君获悉后立即赶到她家中,为手足失措的胡碧清联系丧葬一条龙服务,还留下陪她守夜。后胡碧清为照顾年迈母亲而搬来同住,蔡文君专门网购了电铃挂在老人脖子上,方便老人呼唤人到床边服侍。从此,胡碧清视蔡文君比家人还亲,经常拎了水果去派出所看望。
“在很多老百姓眼里,我是他们最重要的社会关系,我把他们当亲人、当朋友,他们就把我当依靠!”蔡文君说,辖区37个10年以上信访老户已经化解了35个,另外两个虽还没化解,但也处成了朋友,也在想方设法帮扶沟通。
“你认我,我一定给你想办法”
长期在基层工作,蔡文君习惯性一张口就说着地道的南京话,带着那份笑容,随时面对社区的各种“疑难杂症”。他深知基层在治理上还存在很多欠缺,群众有不少不满意的地方,但他特别善于倾听、善于沟通,积极为老百姓的各类烦心事“兜底”。
56岁的程庆芳在工人新村正大门旁摆摊20多年,身有残疾、丈夫患病,二尺大的缝补摊不仅养着全家人,还是她“养老”的希望。但因小区环境整治,她的摊位被纳入取缔范围,施工队进场那天,她站在摊位前情绪激动,围观群众议论纷纷。
“你认我,我一定给你想办法!”蔡文君接报警后赶到现场,习惯性的这句南京话,让程庆芳稍稍愣了一下,勉强答应暂时不妨碍施工。当天,蔡文君就与社区、街道、城管多方沟通,替程庆芳争取来了在大门口摆摊的“特权”,解决了一家的生活来源,还留下了老小区的“烟火气”。
辖区华茂商贸区项目开工,与隔壁的芦席营70号居民矛盾激化,引发群体性投诉,派出所一天接到了20多起报警电话,还有居民堵门堵路阻碍施工。“这个问题,你认我!就给我3天时间!”面对纷繁复杂的情况,蔡文君迎难而上,牵头政府相关部门作为监督方,邀请小区居民代表和施工方项目负责人、社区民警等一起组建微信群。此后,施工噪声、车辆进出等矛盾都第一时间在群里响应、处理,各类摩擦很快降低,此后再未发生激烈冲突,项目得以顺利竣工。
作为一名中共党员,他就像一颗螺丝钉扎根在基层,帮群众“兜底”解决烦心事、揪心事。他最多一年曾收到锦旗76面,几乎每一面锦旗背后都是一个感人的故事。他和所长郎奕杰的手机号直接公布在了派出所值班大厅墙上,24小时接受群众投诉和求助。“老百姓难办的事几乎都办妥了,每天接到电话已经很少了。”郎奕杰说。
“历史遗留问题不能永远遗留”
蔡文君总结的“蔡氏调解法”有个核心内容:绝不推诿、换位思考、有理有情,让复杂矛盾的化解以柔软的方式走进群众心坎里。他还有一个用他立功受奖后获得的奖金,在区民政局支持下成立的“蔡警官困难群众基金”,先后为450人次群众解燃眉之急。
“当年我报考公安时,父亲就要求我‘不贪不占,遇事多想着别人’,我一直放在心里。”
今年年初,蔡文君咳嗽了两个多月,社区老百姓知道后,送来各种止咳药,其中还不乏一些自制中药。“群众关心我身体,有时候加班到深夜有人还送来橘子苹果,我不能碍于纪律‘一推了之’,而是为他们付出更多关爱,去回报他们。”
于是,有房子漏水蔡文君找人来修补,有下水道不通的蔡文君又找人来疏通,过年过节上门他还带着礼品慰问,对特别困难的群众给予一两千元的现金帮助。“我和街坊邻里的‘人情账’早就算不清了!”蔡文君说。
问起记忆中最难办的事是哪件?蔡文君脱口而出“新模9号群租房搬迁”。原来,在辖区新模范马路9号小区内有一处大礼堂,曾经出租给3个“二房东”。但近20年来逐步被分割成132间群租房,房龄老化、空间密闭,各种电路交错,火灾安全隐患突出。“过道就一人宽,住的都是低收入群体,清理难度大。”针对这一“顽疾”,蔡文君主动对接多个部门,协调召开联席会议研讨制定整治方案。
其间,光挨个做工作就持续两个月,对少数不配合的租户,只能每天等他们收工回到住处后,蔡文君再敲门进去。因临时出差几天不小心腿部骨折,蔡文君打着石膏、拄着拐杖在社区奔走,一直坚持到最后一户群租房被贴上封条。“我数了一下,名册上多达253人,想到他们平平安安生活下去,我感觉自己工作很有价值。”蔡文君认为,做社区民警最要提醒自己的就是“历史遗留问题不能永远遗留!一定要千方百计努力解决,不把问题留给下一任”。
来源:法治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