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评丨李元洛:“此老胸中常有诗” ——王憨山题画诗印象

编者按:“困而知之”是“田园宰相”王憨山常用的一方印,是他勉励自己在面对困境和挫折时,通过反思和领悟来获取知识和智慧的方式。正在湖南美术馆展出的“‘困而知之’——纪念王憨山诞辰100周年特展”,集中展出了王憨山生前创作的150余件美术精品和艺术文献,全面梳理、展示了画家的艺术历程和艺术风格。红网文艺同期推出系列名家评论,向老一辈艺术家致敬。

图片

图片

王憨山作品,《昨夜前山春雨过》。

“此老胸中常有诗”

——王憨山题画诗印象

文丨李元洛

湘楚乃藏龙卧虎之地,向华夏向青史推举了一代代国土高人。画家王憨山僻居湘中山野,年过花甲而默默无闻,然而,正如俗语所云“皇天不负苦心人”,近年来他已名声大噪,如同沉埋已久的宝珠,一旦刮垢磨光便是金光四射。他的画艺论耆已多,我只拟略谈对他的题画诗的印象。

在中国的艺术传统之中,诗与画结下的是不解之缘。除了“诗中有画,画中有诗”的审美创造之外,诗画结合而于画上题诗的“题画诗”,也是中华民族美学高度发展的一个重要标志。唐代虽也有题画之诗,如白居易的《画竹歌》,罗隐的《题磻溪垂钓图》等,但都没有直接题于画面,而是另写别纸。直到宋徵宗赵佶于自己画的《腊梅山禽图》上题写绝句,才开了画面题诗的先河,自此以后的历代题画诗佳作,有如奇珠异宝,可以照亮照花读者的眼睛。王憨山以花鸟虫鱼山水为主要题材的绘画作品,自是别出机杼,独创一格,他的题画诗也是独辟蹊径,别开生面,古朴浑厚与含蓄寄寓兼而有之,既洋溢泥土的芳香,也内蕴人生的感悟,非一般平平泛泛的题画诗可比。读他的题画诗,我不由想起陆游《湖山寻梅》中的诗句“路人看得窃相语,此老胸中常有诗。”

生于1924年的王憨山,不是半生而大半生坎坷不遇,作为一位笔富才情胸怀远志而性格憨掘的画家,他是不甘沉默与沉沦的,从他的一些题画诗,可以感受到他与不公平的命运抗争的精神,也可看到已成过去的那个时代的某些侧影。“排闷不需千日酒,些须得失笑鸡虫”,“自笑磨刀七十秋,凤凰不写写啁啁。寂寞楼上春来晚,人前何必话荣辱”,这些写鸡虫鸟雀的诗虽然出语旷达,内蕴却让人感到沉重,而题秋日红叶的“秋来颜色红似火,未受春风一点恩”,言此意彼,不唯自况,更兼警世。

王憨山的许多题画诗,既有浓郁的民间情味,又有艺术家的童心,宋人潘大临仅成一句的“满城风雨近重阳”,至今传唱并化而为成语,王憨山的题画诗有时也仅有一句,如“东风吹着便成春”,“芭蕉过雨绿生凉”,“喜看稚子竞攀高”即是。画面上一只母鸡居高视下,一群鸡雏吱喳有声奔随而来,“喜看”的题句既富于生活气息,复可见画家不老的童心。其他诸如“细数游鱼过半百,清闲一辈要无能”,“自醉山居蔬食饱,无事开门闲看蛙”,“不随丹凤朝阳去,且共瓦雀共死生”,俚言俗语之中,自有深情远韵。

王憨山还有一些题画诗,表现的是他的绘画美学见解,和年既老而不衰的艺术追求,虽是吉羽片光,也弥足珍贵。如题荷花的“不随流辈耻媚俗,一枝一叶扫凡胎”,如题牡丹的“春光老去豪情在,横抹胭脂画牡丹”,是诗句,也是艺术的箴铭。“时晨起挥毫到日斜,山人笔底走龙蛇。继承传统贵新创,剖破藩篱即大家”,朝夕于斯而志存高远,真是“烈士暮年,壮心不已”。

江西的黄秋园,四川的陈子庄生前被埋没,身后才得以昭彰,湖南的王憨山比他们幸运,虽是韶光已老,却为越来越多的国人所识。对于湖南画坛的这位前辈奇才,我也为他的健康和艺术馨香祝福!

(原载《人物新闻报》1996年6月30日二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