涛头弄潮 于兹始
悠悠二十载的跨湖桥文化
邀请你我共享精神的沐浴
跨湖桥遗址博物馆建馆十五年
用其生动的诠释
让你我感受跨湖桥文化的无限魅力
一、跨湖桥文化命名二十周年之遗址保护
距今8000年的跨湖桥独木舟是目前发现世界上最早的独木舟之一,是跨湖桥先民勇立潮头精神的集中体现,被誉为“中华第一舟”。自2002年独木舟重见天日起,制定合适的保护方案就被提上了议程。让我们一起回顾这20年来的保护历程。
2004年
国家文物局成立“杭州萧山独木舟遗址原址保护可行性方案研究”课题组,王丹华研究员任组长,指导完成了独木舟原址保护可行性方案的制定。
2005年8月
国家文物局批复《杭州萧山跨湖桥独木舟遗址原址保护工程可行性方案》。
本工程集科研与实践、保护与利用于一体,“抢救性和展示性”相结合的探索性案例,涉及学科广、参与专家多、时间跨度长。
2006年5月
实施疏干排水工程。
2010年9月起
实施独木舟有控风干。
2009年11月至2010年12月
实施跨湖桥遗址土遗址加固工程。
2010年10月至2015年1月
浙江省文物保护科技项目“萧山跨湖桥独木舟遗址的微生物危害综合防治研究”结项。
2012年12月至2013年4月
浙江省第一个文物保护环境工程“跨湖桥遗址厅恒温恒湿改造工程”完成并通过浙江省文物局专家组验收。
2015年8月至2019年1月
浙江省文物保护科技项目“跨湖桥遗址潮湿环境综合保护技术效果监测”结项。
2017年1月至2021年9月
浙江省文物保护科技项目“浙江新石器时代粘合剂痕迹的检测与研究”结项。
2018年1月至2021年10月
浙江省文物保护科技项目“跨湖桥独木舟及相关土遗址的精密监测和响应措施研究”结项。
在方案实施期间,跨湖桥遗址博物馆总结保护经验,归纳学术成果,申请发明专利1项,出版原址保护专著1本,并获得2项省级奖项。
2015年8月,“一种对潮湿遗址环境丝状真菌的生长抑制方法”获国家知识产权局发明专利。
2015年10月,《跨湖桥独木舟遗址原址保护》由文物出版社出版并被评为2014年度全国文化遗产优秀图书。
2021年3月,“跨湖桥遗址和独木舟(跨湖桥遗址博物馆)保护利用案例” 荣获杭州市“最佳文物建筑保护利用案例”。
2022年1月,“杭州萧山跨湖桥遗址——独木舟土遗址加固工程”荣获2021年度浙江省优秀文物保护工程“匠心杯”奖 。
遗址原址保护工作没有终点。这20年一路走来,跨湖桥遗址博物馆始终将文物保护工作放在第一位,不断引入新技术、新方法,求新求突破,承担起跨湖桥文物保护、文化传承的重任!
二、跨湖桥文化命名二十周年之研究成果
1、学术专著
自开馆以来,跨湖桥遗址博物馆不断挖掘跨湖桥文化内涵,集结出版研究成果,内容涉及跨湖桥文化内涵、遗址原址保护、展览策划、博物馆建设等,既有面向专业从业者的学术专著,也有面向群众的科普读物,做到文化惠民。
《跨湖桥文化论集》
主编:林华东、任关甫
出版社:人民出版社
出版时间:2009年
图书简介:跨湖桥遗址的发现与发掘,如惊雷一声,打破了浙江史前考古工作的沉闷局面。但在当时,这个有着8000年历史理应让人惊喜的年代数据,似乎给人更多的是一种诧异。“浙江7000年”这已经是考古界近二十年的固定概念,突然出现的8000年遗址,如同天外来客,令人诧异。文化面貌十分独特,工艺技术较为先进的跨湖桥遗址,带给人们的竟是重重疑团。由此也注定了跨湖桥遗址命运的曲折与坎坷。
《跨湖桥文化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
主编:吴健
出版社:文物出版社
出版时间:2012年、2014年、2016年先后出版三集
图书简介:三本论文集分别是对杭州市萧山跨湖桥遗址博物馆召开的第三、四、六届国际学术研讨会会议论文的汇总集合,每本编入文章近四十篇,内容涉及舟船文化、文保考古、漆器研究、博物馆学等跨湖桥文化研究的方方面面。
《跨湖桥文化研究》
作者:蒋乐平
出版社:科学出版社
出版时间:2014年
图书简介:跨湖桥文化是中国东南地区的史前考古学文化。文化面貌新颖独特,由于其年代古老,与河姆渡文化、马家浜文化的关系不明晰,考古学界一度为之迷茫,产生了认识上的巨大分歧。这种分歧的产生及其消解,具备重要学术分析价值。跨湖桥文化是21世纪中国考古学在新发现基础上完善新石器时代文化谱系研究的重要案例。2015年11月,《跨湖桥文化研究》一书在浙江省第18届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评奖中,荣获三等奖,受到浙江省人民政府表彰。
《跨湖桥独木舟遗址原址保护》
主编:吴健
出版社:文物出版社
出版时间:2015年
图书简介:《跨湖桥独木舟遗址原址保护》系统从遗址疏干排水、土遗址保护、独木舟脱水保护、遗址厅通风工程等多个方面介绍了跨湖桥遗址的原址保护情况。研究方法比较全面,理论分析较为深入,实践应用比较有效。《跨湖桥独木舟遗址原址保护》的出版对全国其他遗址,尤其是南方土遗址的原址保护有参考价值。2015年10月,《跨湖桥独木舟遗址原址保护》被评为2014年度全国文化遗产优秀图书。
《中国史前遗址博物馆·舟立潮头·跨湖桥卷》
主编:吴健、蒋乐平
出版社:陕西科学技术出版社
出版时间:2018年
图书简介:《中国史前遗址博物馆丛书》对我国史前遗址做了完整系统的梳理,涵盖了最具有代表性的中国史前遗址,是我国第一套史前遗址系列丛书。凝聚了国内各史前遗址博物馆之力,汇集了全国诸多重要史前遗址博物馆的丰富馆藏资料,组织近百位国内博物馆行业内具有影响力的专家、教授、学者编写,用通俗易懂的文字,展示了先祖们的生存环境、居住模式、村落形态、经济手段、日常生活,乃至社会组织、意识形态、婚姻关系、丧葬习俗等,展现了我国先民的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使读者走进被岁月尘封已久的中国史前文明之门,聆听华夏文明的序曲,感受中华文化的古老与深厚。2021年7月,《中国史前遗址博物馆》丛书获得第五届中国出版政府奖图书奖-提名奖 。
《中国考古遗址博物馆-史前遗址博物馆》
主编:吴健
出版社:江苏凤凰文艺出版社
出版时间:2022年
图书简介:《中国考古遗址博物馆》全书分为史前遗址博物馆和历史时期博物馆两卷,主要按考古遗址的年代排序,介绍了国内共计56家遗址博物馆的建设发展状况。该书的编辑出版,填补了此前我国考古遗址博物馆尚无一部综合类专著的空白,展示新时期中国考古遗址博物馆的整体形象和独特面貌,为业界同仁回顾历程、总结经验、交流借鉴、构筑愿景搭建桥梁,为考古遗址博物馆的可持续发展提供学术支撑。
《勇立潮头 跨湖桥遗址博物馆“跨湖桥文化主题展”策展笔记》
作者:吴健
出版社:浙江大学出版社
出版时间:2023年
图书简介:“勇立潮头——跨湖桥文化主题展”是以史前跨湖桥考古学文化内涵为专题的基本陈列。本书以考古发掘为依据,以学术研究为基础,通过“弄潮儿向涛头立”“欲识潮头高几许”“浪打天门石壁开”“郡亭枕上看潮头”“长风破浪会有时”五个段落的文学化递进表达,全面诠释了对主题的立意、遗址博物馆的个性表达、遗址保护和展示的关系、学术成果可视化呈现及陈列设计施工过程中的亮点、难点等问题的思考和探索;通过丰富展陈形式和构建大众传播语言,满足不同类型观众的观展诉求;通过新概念、新模式、新技术来打造时代精品,使展览极具个性化和感染力,为考古遗址博物馆的策展提供借鉴。
《考古遗址里的中国:舟立潮头 跨湖桥》
主编:吴健
出版社:陕西科学技术出版社
出版时间:2024年
图书简介:《考古遗址里的中国》丛书是中国史前遗址博物馆面向青少年朋友的第一次集体亮相。《舟立潮头 跨湖桥》卷以生动形象的插图和浅显易懂的科普语言介绍了灿烂的跨湖桥文化和跨湖桥遗址博物馆,使青少年朋友在增长知识的同时,增强文化自信,激发爱国热情,自觉弘扬中华传统文化,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做出贡献。
2、核心论文
二十年来,各领域专家学者积极开展跨湖桥文化研究,撰写论文,为跨湖桥文化的进一步研究提供学术支撑。
◆《从杭州跨湖桥出土的八千年前茶、茶釜及相关考古发现论饮茶起源于中国吴越地区》陈珲2003《农业考古》
◆《跨湖桥新石器时代文化遗存的考古学观察》王心喜2004 《文博》
◆《国有基层博物馆现状分析及思考》吴健2005《东南文化》
◆《浙江跨湖桥遗址的古稻遗存研究》郑云飞、蒋乐平、郑建明2004 《中国水稻科学》
◆《跨湖桥独木舟遗址区地下水渗流场模拟研究》周丽珍、刘佑荣、陈刚、周海辉2005 《安全与环境工程》
◆《卫星遥感探讨杭州湾跨湖桥古文化消失原因》王永江、姜晓玮2005 《国土资源遥感》
◆《试论跨湖桥文化》王心喜2006 《四川文物》
◆《浙江跨湖桥遗址所出刻划符号试析》王长丰张居中2008 《东南文化》
◆《试论跨湖桥文化的来源和对外影响——兼论新石器时代中期长江中下游地区间的文化交流》韩建业2010 《东南文化》
◆《淀粉粒分析揭示浙江跨湖桥遗址人类的食物构成》杨晓燕、蒋乐平2010 《科学通报》
◆《浙江萧山跨湖桥遗址动物骨骼表面微痕与人类行为特征》施梦以、武仙竹2011 《第四纪研究》
◆《杭州萧山跨湖桥遗址博物馆设计》王伟、鞠治金2011 《建筑学报》
◆《浙江杭州萧山跨湖桥遗址发掘中的一些地学问题研究》梁河、冯宝英、胡艳华、毛汉川2011 《中国地质》
◆《浙江萧山跨湖桥独木舟遗址加固保护试验研究》张慧、张金萍、杨隽永2012 《文物保护与考古科学》
◆《钱塘江流域的早期新石器时代及文化谱系研究》蒋乐平2013 《东南文化》
◆《跨湖桥遗址所出刻划符号补释》牛清波2013 《中原文物》
◆《跨湖桥独木舟遗址微生物种类及区域分布状况研究》楼卫、吴健、李东风2014 《文物》
◆《从实证到验证——<跨湖桥文化研究>读后》汤惠生2016 《考古》
◆《生物酶对跨湖桥遗址丝状真菌抑菌作用》 吴健、楼卫2016 《文物保护与考古科学》
◆《遗址博物馆土遗址病害调查与成因分析——以萧山跨湖桥遗址博物馆为例》徐燕祎、王思嘉、张秉坚、吴健2018 《文物保护与考古科学》
◆《室内土遗址气-液相变补水的可行性研究——以杭州萧山跨湖桥遗址博物馆为例》王思嘉、张秉坚、吴 健 2019 《文物保护与考古科学》
◆《出土于新石器时代跨湖桥遗址的两个玉璜的无损检测》2019.11《考古学与人类学》
◆《跨湖桥遗址考古木材的二次保护》刘东坡、靳海斌、郑幼明、卢衡 2021 《文物保护与考古科学》
◆《依托考古成果、展示中华文明——考古百年背景下的中国考古遗址博物馆》吴健、李岗 2021年4月《中国博物馆》
◆《Natural lacquer was used as a coating and an adhesive 8000 years ago, by early humans at Kuahuqiao, determined by ELISA》Meng Wu , Bingjian Zhang, Leping Jiang, Jian Wu, Guoping Sun 2018 《Journal of Archaeological Science》
◆《Nondestructive testing of two jade huangs unearthed at the Kuahuqiao Neolithic site》Jiangtao Qu, Bingjian Zhang, Jian Wu, Leping Jiang 2019 《Archaeological and Anthropological Sciences》
◆《Abundance and morphology of charcoal in sediments provide no evidence of massive slash-and-burn agriculture during the Neolithic Kuahuqiao culture, China》YuanFeng Hu, Bin Zhou, YueHan Lu, JianPing Zhang, SiYu Min, MingZhe Dai, SiYu Xu, Qing Yang, HongBo Zheng 2020 《PLoS ONE》
◆《Early to Mid-Holocene Palaeoenvironment Change and Sedimentary Evolution in the Xianghu Area, Zhejiang》Longbin Sha, Xianfu Li, Jiabing Tang, Junwu Shu, Weiming Wang and Dongling Li 2020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Environmental Research and Public Health》
◆《New archaeobotanical evidence reveals synchronous rice domestication 7600 years ago on south Hangzhou Bay coast, eastern China》Lanjie Deng, Yan Liua, Jin He, Ren Jiang, Feng Jiang, Jing Chen, Zhongyuan Chen, Qianli Sun 2021 《Anthropocene》
◆《Climate and landscape change favouring early rice agriculture and appreciable human impact: Evidence from sediment δ13C in eastern China》Mingzhe Dai, Bin Zhou, Yuanfeng Hu , Hongbo Zheng 2022 《Quaternary International》
三、跨湖桥文化命名二十周年之学术研讨会
为推动跨湖桥文化研究不断深入,跨湖桥遗址博物馆自2010年开始举办跨湖桥文化学术研讨会,目前已举办十三届。研讨会围绕遗址原址保护和跨湖桥文化研究两大主题,对比同时期文化特质,分享学习各馆宝贵经验,加强与全国乃至国际学术交流,推动博物馆高质量发展。一起看精彩回顾,见证我们的追求和成长。
01 第一届
2010年9月,首届跨湖桥文化国际学术研讨会举行。学者们从跨湖桥文化在史前考古和中华文明起源上的地位和价值、跨湖桥独木舟与世界舟船文化、遗址保护与文化旅游创意产业发展、博物馆的展陈研究和管理运行以及中国东南地区史前文化对比研究等五大主题进行讨论和交流。
02 第二届
2011年10月,舟船文化国际学术研讨会举行。研讨会以“独木舟文化”研究为主线,进一步探索和挖掘跨湖桥独木舟的文化内涵,探索东方远古文明与海洋的关系以及中华民族舟船史在整个人类文明中的重大贡献。
03 第三届
2012年10月,第三届跨湖桥文化国际学术研讨会暨中国史前遗址博物馆馆长高峰论坛举行。正值跨湖桥独木舟出土十周年之际,本次研讨会围绕独木舟从发现、发掘到跨湖桥文化命名、专题遗址博物馆建成保护的历程以及独木舟相关研究课题展开。
04 第四届
2013年11月,第四届跨湖桥文化国际学术研讨会暨中国漆艺术论坛举行。论坛从中国古代漆器的保护、研究与展示,漆艺术古今中外比较研究,漆艺术未来发展方向,精品创作和产品研发等方面进行多角度的研讨。
05 第五届
2014年11月,第五届跨湖桥文化国际学术研讨会·原始纺织技术研讨会暨云南少数民族纺织技艺展举行。大会旨在通过跨湖桥遗址原始纺织技术的研究与探讨,对中国原始纺织技术的发展、纺织品及纺织工具的保护等课题进行相关的研究。
06 第六届
2015年11月,第六届跨湖桥文化国际学术研讨会·跨湖桥遗址原址保护暨大型出土(出水)木质文物保护学术研讨会启幕。研讨会围绕遗址原址保护、大型出土(出水)木质文物保护、大型遗址预防性保护等专题进行了研讨。
07 第七届
2016年11月,第七届跨湖桥文化国际学术研讨会启幕,中国彩陶文化论坛暨“遥远的对话”——大地湾考古成果展隆重开幕。此次研讨会分别就跨湖桥遗址和大地湾遗址彩陶的特征及工艺、中国早期彩陶的比较研究、南北方史前彩陶的源流发展等方面作深入研究和探讨。
08 第八届
2017年10月,第八届跨湖桥文化学术研讨会暨中国早期玉文化论坛开幕。此次研讨会围绕跨湖桥遗址玉器材料及工艺研究、红山文化玉器内涵与特征以及中国早期玉文化的比较、鉴赏研究展开。
09 第九届
2018年10月12日,第九届跨湖桥文化学术研讨会暨中国早期美术与信仰研究论坛隆重开幕。会议围绕“早期美术和信仰文化研究”主题,以湖南白陶为坐标,共同研究和探讨史前陶器发展脉络和文化交流。
10 第十届
2019年10月22日,第十届跨湖桥文化学术研讨会“跨湖桥·河姆渡——中国东南沿海地区新石器文化论坛”召开。研讨会现场,专家围绕跨湖桥文化和河姆渡文化进行了专业而深入的研究。
11 第十一届
2020年12月1日,第十一届跨湖桥文化学术研讨会暨史前遗址博物馆陈列布展学术研讨会隆重开幕。与会专家围绕“陈列布展”主题进行了深入的学术交流,同时也对跨湖桥遗址博物馆提升改造后的基本陈列“勇立潮头-跨湖桥文化主题展”给予高度评价。
12 第十二届
2022年9月,第十二届跨湖桥文化学术研讨会暨中国博物馆协会史前遗址博物馆专业委员会年会举行。与会代表就编辑出版、博物馆建设、展览交流等方面进行交流探讨,促进史前遗址博物馆事业蓬勃发展。
13 第十三届
2023年11月,第十三届跨湖桥文化学术研讨会暨中国博物馆协会史前遗址博物馆专业委员会年会举行。与会代表在陈列展览、社会教育、学术研究等方面进行探讨,对史前遗址博物馆的合作交流、互学互鉴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
学术研讨会的召开为国内外专家学者搭建学术平台,通过互相交流研究成果和分享前沿知识,促进跨湖桥文化研究向纵深发展。
四、跨湖桥文化命名二十周年之教育课程
为丰富学生的第二课堂,跨湖桥遗址博物馆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切入点,整合资源优势,设计丰富多彩的教育课程。通过参观+教学+体验的形式,用孩子们感兴趣的方式,让他们真切感受传统文化的独特韵味,不断增强文化自信。在精彩回顾中体会属于孩子们的乐趣吧!
1、跨湖桥文化系列研学课程
(1)《中华第一舟》
带领小朋友们走进独木舟及其相关遗迹的发掘现场。通过介绍其发掘、制作及保护,还原跨湖桥先民的日常生活和生产。
(2)《跨湖桥文化与海洋》
通过跨湖桥遗址的地理位置、独木舟的形态与船帆的使用以及跨湖桥先民对海洋资源的利用三方面向同学们讲述跨湖桥文化与海洋的故事。
(3)《当AR碰上跨湖桥文化》
同学们不仅能利用AR眼镜体验虚拟制作独木舟的乐趣,还能体验AR织布。在虚拟世界中,同学们拿起梭子,引导纬线运动,了解先民的智慧。
(4)《探索最早距织机的奥秘》
在学习原始踞织机各个构件的基础上,体验简易织布机织布的快乐,体会跨湖桥先民完成一块布匹的不易。
(5)《了解史前漆器 学做非遗漆扇》
将正风靡的漆扇制作与跨湖桥的漆相联系,告诉同学们,生漆,既可以创造出狩猎的漆弓,也可以碰撞出五彩的漆扇。
(6)《跨湖桥祖先的厨房(炊具篇)》
以釜和甑两种炊具为介绍对象,通过与现代厨房用具的比较,学习釜、甑的形态、制作、功能等方面知识。
2、中华传统节日研学课程
(1)新春研学课程
同学们在动手制作中了解年俗,一起舞动新年。
(2)闹元宵 做龙灯
同学们学习元宵节的习俗,一起猜灯谜、做龙灯,欢欢喜喜过元宵,以最热闹的方式给新春画上圆满的句号。
(3)清明节品味茶香
同学们在了解湘湖龙井历史的同时,体验炒茶的乐趣,品味茶香。
(4)端午做龙舟
同学们边学习端午小知识,边制作精美的手工龙舟,感受端午节浓厚的节日氛围,感悟中华传统文化的魅力!
(5)中秋节识风俗 感受传统之美
同学们通过课程学习、花灯制作,加深对中秋节传统习俗的了解,感受传统文化之美。
2、临展配套研学课程
(1)《学习古代体育文化 领略东方神韵》
同学们通过学习领略中国古代体育文化的东方神韵,激发强烈的民族自豪感。亲身体验投壶、捶丸等古代小游戏增加学习乐趣。课程帮助同学们更好地了解“竞出东方——中国古代体育文化特展”。
(2)《走进昙石山文化 玩转贝壳画》
课程帮助同学们理解“海风山骨——福建昙石山遗址与昙石山文化特展”,加深对昙石山文化的了解。贝壳拼出的经典文物器型表现了他们无限的想象力。
(3)《传承文明 我是小小修复师》
课程配合“玉耀长河——凌家滩文化展”开展教学,增强同学们对文物保护和修复的认识,在他们的心中种下热爱历史、保护文物的种子。一件件支离破碎的文物在同学们手中焕然新生也是一种不错的体验。
(4)《彩绘陶俑 品味陶韵》
同学们通过课程学习釉陶基础知识,了解“尘中莲花——汉唐釉陶文物精品展”。彩绘陶俑更是让他们既动脑又动手,乐趣无限。
研学课程不仅让同学们增长了知识、培养了兴趣,也帮助他们深入了解中华传统文化的内涵和价值,感受古代文明的魅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