存量房贷利率批量调整今日落地,部分中小行预计10月31日前完成

全文1528字,阅读约需5分钟,帮我划重点

划重点

0110月25日起,大部分存量房贷将完成批量调整,预计10月31日前全部完成。

02符合条件的存量房贷利率在LPR基础上的加点幅度将调整至-30BP,预计存量房贷利率平均下降0.5个百分点左右。

03降低存量房贷利率政策落地将对宏观经济产生一系列积极影响,如减轻购房者月供压力、提振市场信心等。

04由于房贷利率下调,购房者每月还款利息将减少,有助于满足更广泛的消费需求。

05此外,降低存量房贷利率等房地产政策出台后,近期北京等一线城市新房、二手房带看量和成交量明显上升。

以上内容由腾讯混元大模型生成,仅供参考

10月25日,第一财经从有关商业银行了解到,从今日起,大部分存量房贷将完成批量调整。借款人可通过贷款银行的指定渠道,查看利率调整结果。部分中小银行完成调整的时间可能会略晚,总体预计于10月31日前完成。

具体而言,符合条件的存量房贷利率在LPR基础上的加点幅度将调整至-30BP,预计存量房贷利率平均下降0.5个百分点左右,总体上,将节省借款人利息支出1500亿元,惠及5000万户家庭、1.5亿人口。

专家分析认为,降低存量房贷利率政策落地将对宏观经济产生一系列积极影响。

“看来可以不用提前还贷了”

北京的张女士,家住在五环外,贷款申请时是二套,当时正赶上了利率高点。今年看到建行的公告,得知二套房也能调整,她马上前往网点咨询。

她得知,这次利率调整,她可以从LPR+105个基点调整为LPR-25个基点,利率直接从5.25%降到3.95%,每月还款利息节省约970元,一年就是11000多块钱。正好双11了,张女士称,准备用省下的钱为自己买身新衣服去。

田女士的情况则稍有不同,涉及固定利率转为浮动利率。根据田女士介绍,她贷款的时间比较早,那会儿还是基准利率打的85折。这次她经咨询建行的工作人员,决定申请把自己的基准利率贷款转为浮动利率。

10月25日批调后,田女士的利率直接从4.165%降到3.55%(LPR-30BP),每月还款额减少了约1800元,等到明年初她的贷款LPR调整时,她的利率还会进一步下降。

房贷利率下调减轻了购房者的月供压力,也大大减少了提前还款行为。

四川的李女士表示,她来到建行相关支行个贷中心进行咨询。工作人员指导她在手机银行“存量房贷利率调整”模块进行查询。

查询后得知:原来的利率是LPR+70基点,自己的LPR调整日为每年1月1日,这次调整是将利率调整为了LPR-30基点,所以现在的利率是4.2%-30基点也就是3.9%,到明年的1月1日LPR会重新定价,如果国家的LPR最近不变的话明年的LPR将调整为3.6%,也就是明年1月1日后利率将会变成3.3%,月供这段时间将减少600元左右,明年1月1日后月供将减少1300元。

“这样我的月供压力就小多了!之前还说找点钱先把贷款还一部分,那看来可以不用还了。”李女士说道。

有效提振市场信心

长期以来,存量房贷利率较高一直是社会关注的焦点问题之一,尤其是在经济增速和居民收入增长放缓的背景下,高房贷负担成为了许多家庭的一大压力来源。

此次政策调整是对群众关切的积极回应。9月24日,中国人民银行行长潘功胜在国新办新闻发布会上宣布有关政策。

9月29日,中国人民银行发布〔2024〕第11号公告,同日,市场利率定价自律机制发布自律倡议,引导银行批量降低存量房贷利率,各商业银行迅速发布公告,积极响应倡议要求。

10月12日,主要商业银行发布操作细则,明确调整时间和调整方式。

就具体个人、家庭而言,房贷利息减少带来收入实实在在地增加。例如,在北京购房的某借款人,100万元、25年期的等额本息房贷利率是4.4%,利率调整以后变为3.55%,每个月可节省月供469元,总共节省利息超14万元。考虑到今年5年期以上LPR累计下降0.6个百分点,房贷利率跟随LPR重定价后降幅可达到1.45个百分点,利息还将节省更多。

业内专家认为,还款压力减少,借款人可支配收入增加,可用于满足更广泛的消费需求。特别是对年轻家庭来说,能够缓解支出压力,增强消费信心。对个体工商户,贷款成本的降低还能够为经营提供更加充裕的现金流,节省下来的资金有利于促进扩大经营规模。

在市场分析来看,此轮房贷利率下调将助力房地产市场止跌回稳。存量房贷利率下降后,购房者对买房后新老房贷利差继续拉大的担忧有所减轻,有助于释放刚性购房需求,支持房地产市场平稳健康发展。

降低存量房贷利率等房地产政策出台后,近期北京等一线城市新房、二手房带看量和成交量明显上升。记者从某家大行了解到,10月以来房贷提前还款较政策出台前的9月减少20%。市场人士认为,近期房地产支持政策组合提振居民购房预期,叠加各地政府积极实施因城施策,房地产市场出现一定筑底止跌迹象。

(本文来自第一财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