瞄影评|《只此青绿》中式美学再现银幕

潮新闻客户端 东妮

图片

一、历史背景

电影《只此青绿》改编自同名舞蹈诗剧,其灵感源自宋代画家王希孟所绘的《千里江山图》。这幅画作以其壮阔之景、青绿之色,展现了宋代的美学与气质,成为流传千古的艺术瑰宝。电影通过舞蹈与画面的结合,重现了王希孟短暂而天才的一生,以及他创作《千里江山图》的艰辛历程。这一历史背景的挖掘,不仅为电影增添了厚重的文化底蕴,也让观众在欣赏舞蹈之美的同时,感受到了宋代文化的独特魅力。

二、电影视听

电影《只此青绿》在视听方面表现尤为突出。影片充分利用了电影的蒙太奇技术、构图技巧和镜头语言,将舞剧的美感与电影的视觉冲击力完美结合。电影中的舞蹈动作流畅而富有力量,尤其是“青绿腰”这一经典动作,通过镜头的特写与放大,更加生动地展现了画中的山峦叠嶂与宋的美感。同时,电影的配乐、服装、道具等也均体现了宋代文化的精髓,为观众营造了一个沉浸式的观赏体验。

三、市场表现

自上映以来,电影《只此青绿》在市场上取得了不俗的成绩。一方面,得益于舞剧原作的广泛影响力,电影在上映前就积累了大量的粉丝基础;另一方面,电影本身的高质量制作也赢得了观众的口碑,使得票房持续走高。在豆瓣等评分网站上,电影获得了8.0的高分,甚至有网友评价其为“中式美学天花板”。这一市场表现不仅证明了电影改编的成功,也进一步推动了舞剧市场的繁荣与发展。

图片

四、文化意义

电影《只此青绿》的成功,不仅在于其艺术上的成就,更在于其文化意义的深远。影片通过舞蹈与画面的结合,向观众展示了宋代文化的独特魅力,尤其是宋代中式美学的精髓。这种对传统文化的挖掘与传承,不仅有助于增强民族自豪感与文化自信,也有助于推动中华文化的国际传播与交流。同时,电影中对工匠精神的弘扬,也体现了对传统文化的尊重与传承,对当代社会具有积极的启示意义。

五、电影与舞剧的区别

作为一部由舞剧改编而来的电影,《只此青绿》在保留舞剧精髓的基础上,也进行了诸多创新与突破。一方面,电影充分利用了电影的叙事优势,通过镜头的切换与剪辑,使得叙事更加清晰流畅;另一方面,电影在舞蹈动作的呈现上也进行了优化与强化,通过镜头的特写与放大,更加生动地展现了舞蹈的美感与力量。此外,电影还加入了一些补充内容,如篆刻者刻出的印文“希孟”等,这些细节的加入使得电影在叙事上更加完整丰富。然而,电影也丧失了一些舞剧特有的情感和美感,如慢镜头过多、剪辑过碎等问题,这些都需要在未来的改编中加以改进。

综上所述,电影《只此青绿》在历史背景、电影视听、市场表现、文化意义以及电影与舞剧的区别等方面均表现出色。它不仅为观众带来了一场视觉与听觉的盛宴,也推动了中华文化的传承与发展。然而,作为一部改编作品,电影仍有改进的空间。未来,我们期待更多的舞剧作品能够成功改编为电影,为观众带来更多优质的文化产品。

“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