速递丨商汤大裁员,AI商业化跟不上烧钱速度,6年亏掉500亿,开始组织架构大调整

图片

图片来源:商汤科技

据媒体报道,商汤科技近期因战略转型进行了裁员,赔偿标准为N+1,较去年的N+2.5有所降低。公司解释称,此次裁员和组织调整是为适应未来业务发展需求,聚焦“大装置-大模型-应用”核心业务,尤其是生成式AI领域。裁员主要涉及非核心业务线,如安防、自动驾驶和医疗。

10月22日,商汤科技联合创始人徐立发布了公司成立10周年的全员信。在信中,徐力对比了传统的AI1.0时代和生成式大模型的AI 2.0时代,指出两者之间的一个重要区别在于成本结构的变化。在AI1.0时代,模型开发的主要成本集中在研发人员的投入上,而在AI 2.0时代,算力资源的投入成为了主要成本。为了应对这种变化,商汤科技决定进行组织架构的调整,并启动了相应的裁员计划。

根据内部消息,此次调整的重点是保留与“日日新”大模型和大装置相关的核心业务,而包括安防、自动驾驶、医疗等在内的其他业务线都将被重新评估并进行调整。裁员的赔偿标准为N+1,这意味着相比去年的裁员补偿标准有所降低。

商汤科技自成立以来一直处于亏损状态。根据历史财报数据,商汤科技自2018年至2023年六年内的年度亏损分别为34.3亿元、49.7亿元、121.6亿元、171.8亿元、60.93亿元和64.95亿元,六年累计亏损高达503.24亿元。

旧AI四小龙,包括商汤科技、旷视科技、依图科技和云从科技。这些公司曾因其技术创新、算法开发和应用场景广泛而被视为中国AI领域的先锋。

四小龙在早期阶段主要依赖于计算机视觉和人脸识别技术,广泛应用于安防、智慧城市等领域。这些应用虽然能迅速带来订单,但市场的长期增长空间有限,尤其是在技术红利逐渐耗尽后,企业需要开拓新的应用场景。然而,从安防等相对垂直的市场向更广泛的AI应用扩展(如智能医疗、自动驾驶等)并不容易,需要投入大量资源,且这些新兴领域的竞争异常激烈。

然而,许多AI技术在具体的商业场景中面临转化难、市场需求不明朗的问题,最后变成了锤子找钉子的困境。这导致了AI四小龙长期以来的商业化挑战,尤其是是持续的亏损问题。技术的领先并不总能转化为商业成功,尤其是在市场需求未明确或技术落地困难的情况下,这或许也是今天AI新六小龙的前车之鉴。

欢迎扫码加群参与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