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为高空抛物,一楼把楼上51家住户全部告了,官司就在小区边上打!上海把法庭搬到市民身边

由于家中雨棚被坠落的花盆砸坏,但无法查明究竟是哪户人家所为,一楼住户将楼上51家住户及物业公司均诉至法院,要求共同承担赔偿责任。

9月27日,这个案件被开庭审理,并以被告代表承诺今后杜绝高空抛物,双方现场达成和解结束。特别的是,本次庭审不在法院里,而是在事发小区附近的周家桥街道党群服务中心。

图片

7月15日,市委社会工作部会同市高级人民法院启动“社区巡回审判赋能基层治理”试点工作,全市已选取79件物业合同纠纷、邻里纠纷等与生活密切相关的案件,在基层社区开展巡回审判,并邀请当地市民群众旁听。

10月24日下午,上海聚焦这项工作开展了“大城小事—‘我身边的法庭’”活动,回顾了其中的部分案件。与之相关的法官、街道干部、社区居民、社区工作者、物业企业、律师、业委会等多方代表参加。这起“高空抛物案”就是其中之一。

图片

“平时也有一些不起眼的高空抛物问题,但这次花坛砸下来的问题有可能造成生命的危害。原告其实对于损失的费用没有提出要求,他最主要的诉求就是要求楼上的住户去停止侵权。”原告的代理律师北京市京博(上海)律师事务所刘国华律师说。

“在成为被告后我一开始很震惊,怎么有人刚住进来没多久就把楼里都‘得罪’了?而且我不在他的正上方,也不可能是我砸的。”其中一名住户说。

记者了解到,庭审结束后,社区居民代表、小区业委会代表、物业公司代表共同签署《武夷花园文明公约》,承诺遵守文明公约内容,共建美好家园。物业公司代表介绍,在庭审后的第二天,他们重新拟定了针对高空抛物的宣传,在业主群里发放,同时现场工作人员也加强了日常的巡逻。

对于传统的观念来说,上法庭是一件很严肃的事情。“我们认为这个不止是一栋楼的事情,在整个小区里,都能起到一个宣传和警示的作用。如果你做了这个事情,就有可能会被诉至法庭。”刘国华说。

图片

除了警示作用外,把法庭开进社区,也起到了普法的作用,上海市浦东新区人民法院惠南人民法庭的法官薛妹分享了一个案例:

一名阿姨的儿子成年后精神失常,要由她一人来进行照顾。当残疾证更换新旧证的时候,残疾证一栏的监护人改为了联系人,这名阿姨为了维护儿子的基本权益,故诉至法院,要求宣告儿子无民事行为能力。

“这是必须要通过法院宣布的一个流程,有一些市民不清楚,会直接去开证明,但是这样开不了,也不符合流程规范。”薛妹说,她们选择把这个案子开进社区,是因为很多当事人对诉讼不熟悉,尤其是像这样的特别审理的案子,里面没有原被告,只有申请人。“很多市民遇到这个问题都是第一时间找到居委会,我们也是希望首先教会居委会怎么做。”

图片

“把法庭开进社区,更容易让居民表达出自己的想法。”来到现场的上海市律师协会第十二届物业管理专业委员会委员李璐佳律师和她的团队不久前承办了一起物业费纠纷案,这起案件同样在社区中开庭审理。她的直观感受是,像这样的案件,在社区里更容易解决矛盾。

“有些市民觉得他这辈子都没打过官司,因为这点小事还走进法庭,非常生气,很容易引起争吵。如果是在法院,经常在候庭的时候双方就开始发生争吵。但是把法庭开进社区,没有那么严肃,双发沟通起来也顺畅得多。”李璐佳说。

图片

记者了解到,此前有2800多名市民通过线上投票的方式,选择了他们更感兴趣的社区巡回审判案件类型。其中,社会治理类(业委会决策争议、物业合同纠纷、车位管理使用等)、社区安全类(高空抛物、电动车违规停放和充电、占用消防通道等)、邻里纠纷类(楼上漏水、空调外机安装、门口安装摄像头等)。

据悉,“社区巡回审判赋能基层治理”试点工作还在继续开展。市委社会工作部表示,欢迎市民群众现场体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