强化阅读育人的目标导向,推进阅读与德育深度融合 | 关注

图片




民小编说

阅读与德育有着相同的价值意蕴,都在于让青少年健康成长。阅读及阅读资源是“三全育人”的重要阵地,让青少年爱上阅读,在阅读活动中渗透德育,有助于引导青少年“自主学习、独立思考、自我教育”,将“知识传递、思想建构、价值引导”融为一体,在阅读中自主“扣好人生第一粒扣子”。如何推进“阅读+德育”更为精准、更有效度、更有空间、更为持久,提升德育成效,实现阅读育人?一起来看这篇文章——

习近平总书记高度关心青少年学习成长,在致首届全民阅读大会举办的贺信中指出“希望孩子们养成阅读习惯,快乐阅读,健康成长”,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提出“育人的根本在于立德”。德育,乃教育之本、教育之首、教育之魂。德育实效要在久久为功、潜移默化中不断提高,需要不断拓展空间、丰富主体,吸引多要素参与其中,特别要善于发掘利用与青少年成长相关要素的德育功能。


阅读是人们获取知识、增长智慧的重要方式,[1]是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培养爱国情感的有效载体,[2]也是开展青少年德育的重要载体。2023年3月,教育部等八部门联合启动“全国青少年读书行动”,引导激励青少年爱读书、读好书、善读书。阅读及阅读资源成为“三全育人”的重要阵地,让青少年爱上阅读,在阅读活动中渗透德育,有助于引导青少年“自主学习、独立思考、自我教育”,将“知识传递、思想建构、价值引导”融为一体,在阅读中自主“扣好人生第一粒扣子”。


一、强化阅读体验,让“+德育”更为精准


当前,许多青少年喜爱阅读,但长效阅读不足、主题阅读缺乏导致阅读融入德育、彰显育人功效还有待提升。要强化阅读育人的目标导向,让德育渗透阅读细节,推进阅读与德育深度融合。


第一,在目标上契合。优秀读物包含着丰富的思想价值,能架起专业学习与德育的桥梁。阅读是个体思想观念不断建构的过程,更是读物育人、出版育人的过程。在充满海量、碎片化、快餐式信息的网络时代,引导学生在书中思考和沉淀,更有利于学生身心健康发展。阅读与德育深度融合,既是阅读本身的需要,更是育人的基本要求。要坚守阅读育人的目标导向,以培养堪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为使命,重视通过阅读培育学生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将知识传递与精神涵养有机统一。


第二,在方法上贴近。成功的德育不是灌输与压迫,而是外在感染与内在感动的结合,其教育艺术在于结合学生日常,淡化教育痕迹,化有形为无痕,达到不教而教。[3] 心理学研究表明,积极的情绪能让学生保持活跃,更容易接纳外在的思想与观念。要善于利用阅读文本与技巧,让阅读成为青少年真心喜爱之事,让学生思维在阅读中保持兴奋,阅读自然便成为德育载体。例如,通过解析包含德育元素的文本,引领学生在阅读中感知文本所传递的情景与情怀,将德育渗透字里行间;又如,统筹使用精读、粗读、朗读等手段,激发学生阅读兴趣,加快德育渗透过程。


第三,在价值上融入。阅读的德育功效是通过读物价值承载并渗透的。要加大释放阅读的多样化价值,特别是进一步激发德育价值。例如,对学科教学而言,要跳出教学辅助的功利倾向,更加重视学生在阅读中的感悟感知与探究思考,将阅读开拓成为学科思政、课程思政的有效载体。要培育激发阅读激情,引导学生在阅读中走进典籍与情节,感悟情感、培育思想、建构观念。例如引导青少年阅读经典故事时,既要通过复述、创编等方法让学生记住故事,了解其中的文化和价值,更要让学生明白其承载的新时代意义和对自身成长的积极作用。


二、创新阅读教学,让“+德育”更有效度


阅读教学是阅读与德育深度结合的重要载体。在实际阅读教学中,一些教师或忽视阅读文本中德育元素的挖掘,或忽视文本与学生之间的联系,不仅影响了阅读教学的深入,更减弱了文本应当传递的价值。阅读教材与教学过程均蕴藏着丰富的德育资源,关键在于运用好教材、把握好教学,找到阅读与德育的结合点,在彼此融入中构建阅读大思政课。


第一,开发利用好教材。阅读教学依托教材实施,研究探寻教材中的思政与德育元素是关键一步。课程意识支配教师教育行为方式,[4] 教材的开发研究将直接影响到文本的德育效果。教师要强化课程思政意识,挖掘并放大教材中的思想价值,例如哪些篇章体现了优秀传统文化的精髓,哪些文章承载了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丰富内涵,哪些内容能激发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怀等。教师要有学习意识和时代精神,对教材文本中汇聚的“文”与“道”进行由浅入深、由近及远的挖掘,要学会立足时代新诉求、围绕学生新特点进行解读,努力在阅读教学课堂实现“德”与“文”的统一。


第二,引导有主题阅读。有主题阅读在于科学规划好青少年的阅读内容。学生、家长以及教师要有选择意识,既要坚持开卷有益,更要做到有益开卷,不做无效阅读甚至有害阅读。要遵循学生的年龄及认知发展规律,给青少年作出主题阅读的科学规划,同时做到分类、分层、分段阅读,搭建连通的阅读体系和链条。例如,在阅读内容上可立足“兴趣爱好、习惯养成、知识习得”等教育需求点,在阅读年龄上可立足“形象思维、抽象思维、批判思维”等培养侧重点,把“先进文化、时代故事、爱国情感、自信自立”等重要阅读点有机融入,由浅入深开展“道德素养启蒙、道德品格培育、道德情感养成”等内容的德育建构。


第三,实践体验式阅读。阅读德育的实现与阅读过程持续的关键在于青少年在阅读中的体验以及由此所引发的思考。如果将青少年阅读局限于文本之上,仅为考试、作业或任务而阅读,久而久之阅读兴趣会散失,阅读价值也被窄化。培养青少年长久的阅读兴趣,要让阅读成为青少年生活与实践的一部分。一方面,要引导青少年将所读内容迁移至实践,解决生活中所面临的困惑,在实践中回味阅读的思考收获;另一方面,要引导他们将阅读过程当成实践本身,阅读前明确实践任务、阅读中关联思考实践经验、阅读后融合阅读所得进行实践性探究。


三、供给优质资源,让“+德育”更有空间


青少年正处于人生拔节孕穗期,接触的阅读资源关系到“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的问题。要加大对青少年优质阅读资源供给力度,努力让优秀读物布满学生阅读空间、浸润其精神世界。


第一,要领读好经典。经典著作蕴含着关于人生价值和生存意义的深刻洞察,[5] 具有跨时空的创造性与导向力。对青少年而言,学好用好经典著作,既需要学生大胆学习探索,更需要教师领学导读。一是领读好文本内容,经典著作产生往往有其特定的时代背景与人文习惯,一些字句读起来可能较为费解,要帮助学生读懂意思;二是领读好文本背后的内涵,经典著作往往内隐性较强,真实意图与思想内涵往往藏于字里行间,要帮助学生读出意义;三是领读拓展文本的时代价值,要引领学生将经典著作的内涵思想与当下的现实相结合,读出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弘扬,读出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自觉践行。


第二,要出版好读物。不论期刊还是图书出版,都要强化教育思维,要把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作为目标追求,作为打造出版品牌、提供优质产品的起点与基石,从源头促进阅读与德育互融。要持续实施优秀青少年读物出版工程,对一些优秀原创出版物要加大扶持力度。要引导出版机构加强专业化出版团队建设,加强主题好、思想深、意义强、有特色的精品出版工作。要坚持内容为王,改革创新出版物的品类与样式,积极推动数字出版、搭建数字阅读体系,以一批批精品力作满足青少年文化需求,引领其坚定听党话、跟党走的理想信念。


第三,要利用好场域。传播技术改变了知识生成与传播方式,飞快重塑着人们的阅读场景,形成了全媒体“泛在阅读”,[6] 给青少年带来全新阅读体验的同时,也让德育实施面临较大的挑战。要利用好这些技术场景,让其成为青少年阅读的新场域和德育的新空间。要善于立足图书馆、阅读室等,构建适合青少年的阅读新平台、新场景,培养学生全媒体技术下的阅读新素养与新技能,激发学生更多的阅读兴趣。同时,要善于通过这些智能技术平台加强阅读引导,推进阅读与德育的有机融合,要通过技术手段精准把关阅读资源与内容,通过智能算法与人机协同将德育资源合理恰当地推介给需要的学生,还可以通过平台社交互动等功能,以德育主题或阅读兴趣为牵引,引导师生线上超时空汇聚,形成“阅读共同体”与“线上德育场”,让“阅读+德育”超时空拓展。


四、优化阅读环境,让“+德育”更为持久


阅读与德育都是长期工程,既需要个体持续努力,也离不开外在良好环境支撑。良好的阅读环境能让德育与阅读彼此激发,融合产生倍增效果。对青少年而言,阅读环境建构在于通过氛围感染和约束让学生想读书、能读书,让德育更加潜移默化地随阅读而延展、深化。


第一,建构有约束的学校环境。阅读素养培育是学校教育不可推卸的责任。[7] 学校要通过理念、制度、文化等方面的培育,指导教师的阅读教学主动融入德育,规训学生的阅读行为接纳德育渗透。学校教育要全程强化阅读育人理念,推动阅读渗透各学科教学,既让课程思政与学科阅读有机融合,也让教学的“限制性”与阅读的“延展性”结合起来。此外,要加强德育阅读资源各类设施设备的布局,增进学生对有价值阅读行为的理解与践行,还要注重师生的主题阅读圈、合作共同体的相互引领与启发,让德育深入学生内心。


第二,建构有陪伴的家庭氛围。家庭阅读环境对学生阅读行为习惯影响显著。[8] 家长一是要克服应试思维影响,意识到阅读对塑造人的思想与行为的重要作用。[9] 二是要积极培养孩子的自主阅读习惯,督促孩子养成持久阅读的意识和善于阅读的能力。三是要为孩子把关书目,精选优秀读物,圈定阅读范围,把德育渗透和核心素养培养作为一项标准,力争“阅读营养”均衡搭配。四是要陪伴孩子读出价值,家长需要身体力行传递阅读态度,与孩子共同创造家庭良好阅读环境,在阅读中实现德育融入,肯定、见证、促进孩子的成长。


第三,建构有感染的阅读活动。阅读活动连接并推动着各类阅读行为,既形成了良好阅读氛围,也培育了多个主题化、圈群化的德育实施场所。例如,开展阅读推广,定期推出新书,推动主题阅读;推动阅读分享,组织名人名家与青少年交流,指导深化阅读,畅谈心得感悟;以阅读激发创作、以创作激励阅读,引导学生通过对文本的再审视以及个体思考的创作实现德育价值的再渗透。这些活动有助于将文本价值扩散,变“独享”为“众乐”,让学生在阅读中自主进入德育涵养场域,实现爱读书、读好书、善读书。

注释

[1] 中国政府网. 中宣部印发《关于促进全民阅读工作的意见》深入推进全民阅读[EB/OL].(2020-10-22)[2023-11-12]. http://www.gov.cn/xinwen/2020-10/22/content_5553414.htm. 

[2] 朱丽华. 建构儿童大思政课阅读的路径思考[J]. 人民教育,2023,(Z2):43-45.

[3] 白小斌. 基于后现代主义的青少年德育[J]. 中学政治教学参考,2019,(36):28-30.

[4] 郭元祥. 教师的课程意识及其生成[J]. 教育研究,2003,(6):33-37.

[5] 邹海燕. “经典+思政”教学模式的价值意蕴与实践探索[J]. 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24,37(02):64-70.

[6] 陈伟军. 智能环境下的全媒体泛在阅读与认知重构[J]. 福建论坛(人文社会科学版),2020,(06):69-81.

[7] 钟启泉. 儿童阅读的本质及其环境设计[J]. 中国教育学刊,2019,(05):41-46.

[8] 刘珍.“双减”背景下家长参与小学生阅读习惯养成:意义、问题、策略[J]. 教育理论与实践,2023(32):50-54.

[9] 曹彦杰. 师范与乡村:中国乡村师范教育的兴起(1919-1949)[M]. 北京:中国社会出版社,2020:272.

(作者系安徽省教育宣传中心主任,《初中生必读》主编)

文章来源|《人民教育》2024年第18期,原标题为《“阅读+德育”的价值意蕴与多维实践》
文章作者| 姚江龙
封图来源|《中国教育报》通讯员 陈霞芳 摄
责任编辑|冉楠
微信编辑|陶玉祥 实习编辑 王圣婴

推荐阅读

杭州市钱江外国语实验学校:“数”绘教学景,“智”启未来路,让教育成为点燃心灵的火种 | 聆听教育强国路上幸福回响
辽宁沈阳大东区:构建“行政统筹、多元联动”研修模式,服务区域教师专业发展 | 关注
读新刊|正确处理教育强国建设的几个重大关系、新时代爱国主义教育、新中国基础教育改革发展的75年……第19期杂志来了
山东青岛李沧区:开发“15分钟趣味课间”,让有趣有料的课间活动助力学生健康成长|关注

欢迎订阅


扫码订阅2024年《人民教育》杂志

图片


关注“人民教育”微信公众号并设置星标,第一时间获取精彩内容

图片

欢迎分享到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