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文化】蓬安县相如故城衙神祠与戒谕碑的由来‖沈仲子

欢迎关注“方志四川”!
图片
图片


蓬安县相如故城


衙神祠与戒谕碑的由来
沈仲子



封建社会的府州县衙署内都建有衙神庙,内供萧何神像。萧何原是汉朝的开国功臣,怎么成了衙神?一是萧何原为秦末沛县一管钱粮的功曹小吏,后来辅佐同乡刘邦灭项羽、扫群雄,建立汉朝,成为汉朝首位丞相,其业绩千秋称颂。二是萧何任丞相后,制定了相当完备的“汉律”,被后世褒称为“萧何制律,成就汉家四百年天下”。将萧何奉为衙神,就是勉励那些文笔小吏们要像萧何那样精通吏职,促保境内长治久安太平无事。

图片

宋元明清时期,各府州县衙署大堂侧均立有石刻碑记“外官戒谕辞”,上刻宋太宗亲颁书法名家黄庭坚所书“尔俸尔禄,民膏民脂,下民易虐,上苍难欺”,作为当官者的诫勉座右铭,俗称“戒谕碑”。其后,此“戒谕辞”(戒谕碑)对贪赃枉法之辈确曾起过一定的教化震慑作用,促使有良知者为政清廉,为史称道。“戒谕辞”(戒谕碑)的由来与宋太宗时蓬安历史上的贤吏邵晔有关。清道光洪运开所撰《蓬州志略》和清光绪方旭所撰《蓬州志》,都在卷首描绘了蓬州城图,在州署左前方均有一个“衙神祠”。20世纪80年代,笔者在编修《蓬安县志·社会风土志》时,与锦屏陈中源等耆老摆谈得知,蓬州衙神祠里供奉的并非衙神萧何的神像,而是曾在蓬州为官的宋代贤吏邵晔的塑像。

图片



邵晔,字日华,其先祖系长安绅宦,唐末兵乱,迁居湖南桂阳,其父、祖曾任州县官吏。邵晔自幼聪颖好学,少年时期就很有名气,当时以其家世、才学、声望,完全可以通过荐辟(今之所谓保送、推荐和上司直接任命)走上仕途之路。但他年少气傲,耻于这种不由科举正途入宦的做法,仍勤学不已。宋太宗太平兴国年间,邵晔终于由进士及第步入仕宦之途,曾任大理评事。邵晔素性刚正不阿,遇事敏察敢为,以此忤怒权贵,不久竟出贬为蓬州录事参军(其时蓬州领辖六县,录事参军为兼司武备的知州副职)。当时任蓬州知州的是曾做过太子中书舍人的杨全。杨全不学无术而又性情乖僻专横。一次,州境发生劫盗命案,州民张导丰等3人被认定为作案凶犯。杨全不听张等的呼冤辩解,严刑拷讯,迫使张导丰等3人屈打成招,自诬为盗。当时正是宋太宗励精图治的“海内承平”时期,凡属应处决的刑事命案均当层层申报,经刑部批复,于冬至节处决。按例,上报文书还应经邵晔传阅署名。邵晔阅案后,察觉其案审理草率,疑点甚多,当即拒不署名发呈,建议杨全应以人命为重,认真考核,免致冤案。乖张任性的杨全却坚持己见,违例强行上报,要将张导丰等3人处决。临刑时,张导丰等3人呼天叫地,连呼冤枉,任监斩官的邵晔察其情真意切,甘冒风险,停止行刑,将张导丰等3人暂系死牢,由自己具结主持侦缉。经严密侦缉,邵晔终于查清案情,将杀人凶犯捕获归案,张导丰等3人冤案纠改,终获释放。消息传开,一时万民称颂,而地方上刁顽逞凶之徒亦莫不胆战心惊,恶行收敛,县境以此粗安,犯法案件数量大大减少。

图片



张导丰冤狱纠改后,震动了当时朝廷吏、刑二部,杨全犯“草菅人命”之罪,被革职除名,削籍为民,邵晔代理杨全知州之职。邵晔任职期满后,回京述职。宋太宗专门在便殿召见邵晔,询问其甘冒革职罢黜风险为张导丰等人纠改冤狱的始末情由。听罢邵晔的陈述,宋太宗对邵晔“服官为民,人死不能复生”的想法深加赞赏,谓曰:“卿能活吾平民,深可嘉也”,赐钱五万(50吊,宋时官赐多用纸币“交子”),并亲自批示,破格提拔邵晔为光禄寺丞。其后邵晔曾历任监察御史、交趾安抚国信使,京东转运使、右谏议大夫、广州知州等职,并多有政绩。

图片

史载,太平兴国八年(983年)夏四月,宋太宗还专门下诏,要吏部将杨全任性枉法被革职为民的事件,告诫普天之下为官者,当引以为戒。其后,宋高宗于绍兴二年(1132年)六月,诏令天下州县衙堂侧旁遍立“戒石铭”(俗称“戒谕碑”),上刻当时书法名家黄庭坚所书“尔俸尔禄,民膏民脂,下民易虐,上苍难欺”16个大字,作为为官者的座右铭,以诫勉为官者切勿任性枉法欺虐百姓。此习一直沿用至清朝末年。邵晔曾在蓬州为官,且深孚民心,后世立祠以享,春秋祭祀。所以,相如故城旧衙署内建有衙神祠而非衙神庙,衙神祠供奉的为邵晔而非萧何,“戒谕碑”立在衙神祠侧而非衙署侧。

本文内容系原创

转载请注明:“来源:方志四川”

来源:四川省地方志工作办公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