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广播电视集团(总台)党委书记、台长管洪:“四维”创新视听内容供给 构建新时代红色文化传播体系

红色文化是我们党百余年奋斗过程中积累的宝贵精神财富。它植根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推动党和人民事业不断向前发展的强大精神动力,为我们坚定文化自信提供了重要基石。


重庆有丰富的红色资源,更是红岩精神的发源地。近年来,重庆广播电视集团(总台)用心用情挖掘红色文化的精神内涵和时代价值,通过《铭记》《巴山渝水记乡愁——红色资源媒体寻访行动》等一系列主题新闻报道,《重庆谈判》《开山人》《永远记住你》等精品纪录片、电影和广播电视节目,不断优化精品内容供给。同时,利用AIGC、虚拟现实、互动多媒体等新技术丰富内容场景;建设以自主客户端、社交媒体、商业平台为构架的立体化主流舆论矩阵,多渠道融合提升传播效能,努力构建新时代红色文化传播体系。


01

一、发挥优势,创新红色文化视听内容供给

优化内容生产是主流媒体的重要任务,只有源源不断地产出优质内容、精品内容,才能将红色文化的内涵要义、思想精髓以受众喜闻乐见的形式,春风化雨般深入人心。在创新红色文化精品内容供给的实践探索中,可以从四个维度入手:深入的挖掘、情感的共鸣、内涵的延展和创新的语态。


(一)深入挖掘是创新内容供给的重要基础


重庆红色文化有着丰富的核心内容、坚实的群众基础。如何将这些资源用好用活,更大地发挥传播价值?如何将散落各地、隐匿于书籍档案甚至人们回忆里的红色文化遗存聚合起来,更好地发挥聚合效应?这需要新闻工作者和文艺创作者深入历史、深入人物、深入生活,深入践行“四力”,通过对权威史料重新挖掘,让历史关联人物亲身讲述,用当代视角话语重新解读,创作出有历史温度、有时代脉动的好作品,找到红色文化“老”故事走上“新”舞台的突破口。


用权威史料讲故事。由中央广播电视总台社教节目中心、重庆广播电视集团联合制作的六集大型文献纪录片《重庆谈判》,一经播出就以其丰富的史料、生动的故事、独特的视角、流畅的表述,给人耳目一新的感觉。为了找到珍贵的原始文献,摄制组从中央档案馆、重庆红岩革命历史博物馆、延安革命纪念馆一路拍到了美国国家档案馆、美国国会图书馆等档案机构,找到了许多未曾面世的重庆谈判相关文献资料。国家一级博物馆延安革命纪念馆的干部职工认为:“片子整体呈现和表达使人感觉这是一部历史研究者与阐释者的作品,超越了常规电视节目的普通做法。”


向历史人物要故事。 电影《王良军长》《99万次拥抱》是重庆广电集团对本地英雄人物历史深度挖掘的尝试,分别讲述了重庆綦江走出的革命先烈王良同志的革命生涯、抗美援朝英雄古臣坤与妻子何光英的传奇爱情故事。《王良军长》开拍之前,主创团队多次前往王良同志的故居寻访,从浩如烟海的史料中寻找他的人生轨迹,将亲情、爱情、兄弟情、战友情有机融合在重大的历史事件之中,多维呈现了一个“英勇善战、忠诚无私”的共产主义战士,一个“有血有肉、有情有义”的男子汉。影片在当地掀起了火爆的观影热潮,不少市民还前往王良同志纪念馆打卡,铭记革命岁月。观众表示:“年轻人应该看看,适合带小朋友”“很有教育意义”;还有观众留言:“之前给孩子们讲王良的故事,总觉得有些单薄,孩子们接受起来也觉得不够生动。现在有了这部电影,再给孩子讲述时,就多了一个很好的载体。”


《99万次拥抱》的片名是编剧何苦在参加古臣坤与何光英两位老人“婚礼”时想到的,更是源自60多年来何光英照顾行动不便的古臣坤的每一次扶持。像这样通过对历史人物的深入挖掘,以光影为载体,真实地还原共产党人坚强的革命斗志和崇高的革命精神,艺术地再现他们的信仰、坚守以及作为普通人的情感,跨越了时空的距离,让英雄可感可触,也让红色文化内容创作有了更为丰富的题材和手段。


图片

□ 《99万次拥抱》海报


以践行“四力”找故事。好的脚力、眼力、脑力、笔力,是红色文化精品内容供给的立足点和出发点。在新闻纪录片《巴山渝水记乡愁——红色资源媒体寻访行动》拍摄中,重庆广电集团新闻团队步履不停,深入践行“四力”:历时半年,踏遍巴山渝水,寻访了重庆及周边地区全部的红色历史遗迹;以巴渝大地上波澜壮阔的革命历史为内容,巧妙引入规划专家和历史专家的寻访和讲解,从红色资源保护与传承的角度寻找新的故事方向;而《重庆谈判》的创作团队一改以往文献电视片主要依靠编辑旧有影视资料的创作方法,首次对重庆谈判关联旧址进行了系统、全面的4K影像拍摄,从陕西延安到重庆、山西长治(上党地区),5支前期摄影队伍,历时2个月,实地素材拍摄量4000多分钟,这使得《重庆谈判》成片的原创影像占比高达70%。


正是通过践行“四力”,保证了红色文化内容创作能够联动历史和当下,挖掘思想伟力,呈现历史经验,揭示深层逻辑,深刻回答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能、马克思主义为什么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什么好这三个重大历史命题。


(二)情感共鸣是创新内容供给的重要元素


在文化传承中,情感是最基本、最普遍的纽带,引导大众的心理认同和行为动机。而一部好的文艺作品,将激发受众的情感共鸣。在红色文化精品内容的创作中,要重视情感因素,用好情感共鸣,并以此扩大传播的影响力。这也是红色文化传承和发扬的关键。


1949年重庆解放前夕,渣滓洞、白公馆总计321位革命志士不幸遇难。而后由于各种原因,很多人的英雄事迹被隐没在历史深处。重庆卫视庆祝建党100周年特别节目《永远记住你——红岩英烈系列故事》,从100多个选题中挑选出12个感人肺腑的烈士故事,并邀请到40余位烈士亲人、战友、幸存者等嘉宾,以真挚鲜活的现场讲述,从家、国两个层面来构建“永不忘记”的红岩革命历史。这12位烈士并不为人们所熟知,但他们同样应当被我们永远记住。节目通过精心设计的讲述结构、刻骨铭心的时空对话、水到渠成的价值升华,唤起了观众强烈的情感共鸣。比如,《陈作仪——慷慨赴死铸英魂》这期节目中,陈作仪烈士的妻子,94岁高龄的林梅侠在展示夫妻合影后,讲述了陈作仪对亲人和家庭的爱。当讲述完陈作仪烈士遗留的大衣来历后,陈作仪的儿子再次穿上了父亲的这件大衣。主持人询问儿子此刻的感受,儿子说:“感受到了父亲的体温。”那一刻,情感的力量十分动人。而每期节目结束时,到场烈士亲人,面对屏幕上先烈的全息影像直抒胸臆,与“复活”的烈士进行跨越时空的对话,更是带给大家强烈的震撼和共情。类似这样从“在场共情”到“扩散传播”的情感细节,力透荧屏、浸润心田,自然而然实现了大众对红色文化的情感认同、思想认同、文化认同。


(三)拓展内涵是创新内容供给的重要方法


红色文化是中国共产党光荣历史的见证,记载着我们党诞生以来由小到大、由弱到强的峥嵘岁月和我们国家由乱到治、由衰到兴的发展历程。它既是精神成果,也是伟大实践,更是一个不断创新发展的历史进程。一方面,红色文化精品内容供给,需要追寻精神主线,不断拓展内涵,更好地将红色文化的“魂脉”融入广大人民群众的日常生活,让人可知可感可触。这是传播的课题,更符合时代的需求。另一方面,无论是领袖风采、大国情怀,还是时代楷模、改革先锋,包括新时代新重庆的奋斗实干、超大城市治理的探索实践,都是新时代红色文化的生动体现。

新闻报道是红色文化内涵拓展的重要渠道。重庆广电用心用情做好“头条工程”。开设《把习近平总书记殷殷嘱托全面落实在重庆大地上》《奋力谱写中国式现代化重庆新篇章》等专题专栏,全方位深层次呈现总书记有号令、重庆见行动。策划开办了《第1声音》,并通过市应急广播系统将节目传送到十里八乡、田间地头,打造具有鲜明重庆辨识度的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传播平台,持续强化思想引领,不断汇聚奋进新征程、建功新时代的强大思想力量。


(四)创新语态是创新内容供给的重要环节


在红色文化精品内容供给中,主流媒体不仅要深入挖掘、寻找情感共鸣点、努力拓展内涵,也需要创新传播语态。用群众看得懂、听得进、喜欢讲的语言讲好红色故事,这是新时代红色文化内容生产的核心要素,也是掌握青少年舆论场主导权的现实必需。


渝派纪录片《卢作孚》“用今天的镜头叙述历史”,通过卢作孚先生的传奇人生颂扬爱国情怀,弘扬爱国精神。以创新态、年轻化的表达,运用动画、漫画元素,让历史与现代视角巧妙融合,焕发出青春的气息。同时,用年轻人熟悉的表达方式增强故事的贴近性、亲切感和说服力,用辨识度极强的原创音乐传递情感,融入说唱、摇滚、川剧、川江号子等音乐元素,形成了纪录片独特的风格。节目播出后在同时段地方卫视收视率排名第一,在爱奇艺迅速登上纪录片热度飙升榜的第一位,并位列蓝鹰平台热播电视纪录片融合传播指数榜第一。


图片

□ 纪录片《卢作孚》海报


02

二、变革突破,构建新时代红色文化传播体系


近年来,主流媒体在红色文化传播中,从内容供给到传播效能都进行了许多有益的尝试、积累了一定经验。按照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的部署要求,主流媒体应该紧紧抓住系统性变革的重大机遇,努力建构新时代红色文化传播体系,以更主动的姿态、更大胆的思路,创新内容、创新技术、创新渠道、创新模式,拓展红色文化传播声量和格局。


图片

□ 《巴山渝水记乡愁——红色资源媒体寻访行动》截图


(一)发挥融合传播优势,提升价值引领力


融合传播要发挥多渠道优势,充分利用主流媒体传统阵地和新媒体平台矩阵,集约资源、协同作战。《诗行长江》是重庆广电推出的大型文化探访轻综艺节目。在长江文化这一宏大背景下,以综艺探访的形式,深读毛泽东诗词,触摸抗战精神、红岩精神,在现实场景中立体化呈现重庆山城蕴含的内在力量。节目大小屏联动传播,在学习强国、央视频、央视影音、重庆卫视等平台同步播出。同时,以“诗行小课堂”等二创形式,撷取精彩片段、花絮内容制作短视频在抖音、微信视频号等互联网平台发布,联动全国15家省市级媒体、10余家重庆市区媒体广泛推广,节目相关图文和短视频阅读量(观看量)突破9300万次,台网联动播出触达用户超4.6亿人次,节目多个微博词条阅读量超200万。


融合传播要提高新质生产力的应用场景。2023年全国两会报道中,重庆广电“第1眼新闻”客户端推出全面介绍重庆经济社会发展重点领域的栏目《言之有物》,首期节目即登上抖音和快手全国热榜。它成功的重要原因之一就是利用AR/MR视觉呈现、辅以AI编辑手法,强化受众视听感受,从“虚拟”穿越到现实。今年6月18日,《第1眼新闻》XR演播区也正式投入使用,从全场景自由搭建到全流程虚拟制作,能够逼真再现新闻事件,让观众“走进”新闻现场,实现虚实融合、身临其境的演播效果。技术赋能为红色文化全媒体传播体系建设提供了基础设施,将更有助于内容的创新性表达,进一步提升价值引领力。


(二)打造立体传播空间,扩大内容号召力


与央视成功合作《重庆谈判》,为重庆广电构建红色文化传播体系提供了新的思路。除了内容创作上的交流互鉴,更有传播过程中的扩大效应。合作让红色文化传播跨越地域范围,融合到国家大传播版图中。接下来,重庆广电将与央视延续合作,全面启动重点项目《长江文明纪录片》和《长江经济带专题片》,共同讲好新时代红色文化故事。


重庆广电还将参与江苏省广播电视总台和美国A+E电视网公司(A+E Networks)亚洲团队发起的联合摄制,推出以新时代长江生态修复与保护为题材的纪录片《滚滚长江》项目,共同做好中国故事的国际化表达。节目计划覆盖17个国家和地区的历史频道、亚洲频道。


此外,在建构新时代红色文化传播体系的过程中,还可以加强与党史、档案、历史研究等部门、机构的战略合作,携手做好传统文化、红色文化的创造性挖掘和创新性传播;加强与艺术院校、文艺院团的交互协同,通过节目(活动)与话剧、绘画、舞台美学等多样化的艺术表达相结合,让红色文化、红色资源、红色精神找到更行之有效的载体,在立体化的表达空间里形成更强大的号召力。


(三)拓展多元传播场景,增强受众吸引力


重庆是一块英雄的土地,有着光荣的革命传统,是“红岩精神”的发源地。重庆市委、市政府十分重视弘扬红岩精神,赓续红色基因,大力推动红岩文化育人体系建设。今年6月,按照市委、市政府的部署,红岩文化产业公司划转到重庆广电集团,这为红色文化传播实现深融创造了条件。未来,重庆广电将具备包括展陈展览、红色研学、实景演艺等更多的红色资源优势,更好提供红色文化服务、红色教育服务,突破传统意义上的红色文化传播路径,构建沉浸式传播场景。将主流媒体传播优势与红色资源优势相结合,在数字影视教育、红色主题教育、青少年国际化教育三大方向全面拓展,以多维度、跨文化、创新驱动的研学模式,加强红色文化传播的参与感和交互性,理论育人和实践育人相协同,将有效帮助青少年扣好“人生第一粒扣子”。


传播好红色文化还需要与时俱进,保持对新兴文化现象、文化产业的高度敏感。如今短剧市场如火如荼,对于主流媒体而言既是新兴赛道,更是红色文化传播的优势渠道。充分挖掘在地红色文化资源,利用网络剧观看便捷、互动性强的优势,创作有思想深度、艺术高度、情感温度的网络剧精品,将极大提升网络剧对人民群众的吸引力,继而将红色文化内化为一种精神追求。重庆广电在《嗨!微剧场之烟火星辰》系列微短剧创作中,秉承这一出发点,将发生在重庆的为陌生人遮风避雨的网红事件“一把红伞”和全网盛赞的“背兜专列”改编成网络短剧《聚是一把伞》《背兜上的春天》,触达用户超1.18亿,受到国家广播电视总局专报推介。此前,重庆广电已经成立网络剧中心,立足做强产业,讲好故事,传播好红色文化。在红色文化传播体系建设中,重庆广电还大胆尝试,通过组建的重庆电竞发展研究院,集合集团内容生产、文化产业等优势,开发红色文化主题游戏,将电竞产业纳入红色文化传播体系,探索红色文化全新的传播领域。(作者系中共重庆市委宣传部常务副部长、重庆广播电视集团〈总台〉党委书记、台长)

本文刊登于《中国记者》2024年第10期

原标题:《“四维”创新视听内容供给  构建新时代红色文化传播体系

新媒体编辑:梁益畅  安雨帆(实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