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届中国美术奖获奖名单出炉 75年首次!广东摘中国画金奖

图片

羊城晚报全媒体记者 朱绍杰 梁善茵

10月24日,中国文联、中国美协主办的第四届中国美术奖颁奖仪式在中国国家博物馆举行。广东美术界捧回一金一银一铜佳绩——罗玉鑫《休戚与共》获中国画金奖,沈璐《旌旗》获综合画种(连环画)银奖,冼子予、冼一凡《点点繁星》获中国画铜奖。这是全国美展创设75年来广东首次摘得中国画金奖,实现历史性突破。

广东美术界捧回一金一银一铜

作为中国主流美术界最高奖项,本届中国美术奖获奖作品从第十四届全国美术作品展览(以下简称“美展”)参展作品中评选产生。“这是全国美展创设75年来,广东首次获得中国画金奖。”中国美协副主席、广东省美协主席林蓝表示,这一历史性突破的成绩,彰显了广东在更高水平推进文化强省建设中的新气象。

林蓝认为,从本届美展的作品中可以看出,广东艺术家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深入挖掘现实生活题材,与人民建立深厚的情感联系,从中获得创作的灵感和动力。当“80后”“90后”逐渐成长为艺术创作的中坚力量,他们用全新的视角和手法表现主题,努力创作出符合当代审美情感的艺术作品。

中国画金奖得主、广州画院专职画家罗玉鑫告诉羊城晚报全媒体记者,《休戚与共》延续了她对生态文明建设、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等主题的持续关注和系列创作。作品从中国画“鱼藻图式”等传统美学中汲取养分,通过对极地生态与动物的拟人化想象和精致描绘,以广大受众喜闻乐见的艺术造型与风格,唤起人们对地球环境保护的意识。

“今天的中国画比传统更深刻,不仅描绘现实,还要警示现实。”中国美术家协会理论艺委会主任尚辉认为,《休戚与共》代表着当代中国画近年来题材探索的方向和成果。“可见当代花鸟画的视野,已经远远超越了古代文人花鸟画的范畴和所居之地。”中央美术学院教授于洋谈到,《休戚与共》将传统工笔画的走兽翎毛画法与现代图式相结合,既有意味,也充满了趣味。

广州美术学院副教授沈璐连环画作品《旌旗》获综合画种(连环画)银奖。这是这位“85后”画家第三次摘取五年一度的中国美术奖。该作品描绘新时代藏民庆祝新中国华诞的故事,题材源于沈璐对民族文化、历史和故事的持续关注。创作十余年来,她一直坚持现实主义创作方向和方法,把美好的情感融入作品当中,探索生活和人性。

“冼村人画冼村”让利用业余时间坚持创作的冼一凡、冼子予父女圆了艺术梦。他们的《点点繁星》呈现出大湾区主要城市经济发展、生活安定的繁华夜色。生于广州城中村,他们见证了不少外来人员在这片热土上的奋斗。冼一凡说:“我们特意在城市上空画上飞机,寓意游子在外打拼。这些奋斗在外的无数个体,如点点繁星,共同点亮这个时代的璀璨夜空。”

历史性突破源于厚积薄发

“高光时刻”源于厚积薄发。近年来,广东着力推动文艺精品创作、创作平台搭建、人才梯队培育,努力实现出精品、出人才的目标。广东省文联党组书记王垂林表示,广东以申办、承办本届全国美展中国画作品展为重要契机,推动广东的艺术创作、文化供给高水平、高质量发展。

办展是手段,发掘和推出一批好作品、一群好创作者才是目的。“从筹备阶段起,广东的美术家们创作热情、创新意识就被充分地激发,(大家)踊跃发掘本土的文化资源,紧密结合时代精神展开创新,形成了极为热烈的创作氛围。”林蓝说。

本届中国美术奖,广东成绩名列全国前茅,除摘取一金一银一铜外,整体入选和进京作品数均名列前三;在最重要的中国画展项上,广东进京作品14件,数量位列全国第一。

文艺创作的答卷最终离不开广大观众、受众的评阅。以广州举办的中国画作品展为例,展览在不足两个月间,吸引了全国近百万观众到馆观展,甚至成为不少海外旅客到穗观光的第一站。“本次展览是我们新馆启用后,首次举办国家级大型美术展览。”广州艺术博物院院长罗奇介绍,展览对该馆参观人流起到了极大的促进作用,其间举办的30多场导赏活动,预约名额一经放出均被“抢光”。

林蓝表示:“这种高关注度体现在多元的宣传工作带来的广泛效应,在主流传播的基础上还有自媒体的用户平台,形成了二次传播效应,为全国美展取得了极佳的传播效果。”据悉,广东在承办过程中,发挥传媒大省的优势和力量,积极营造全城热烈的艺术氛围,联动中央和省市媒体、专业和大众媒体、国内和海外媒体,宣传策划、传播效果引领全国各大展区。

“本次全国美展展项、展区的申办承办过程中,广东创造的多项经验被中国美协在全国推广。”王垂林表示,本次全国美展中国画作品展极大地活跃了大湾区城市文化艺术氛围,增强了美育的浸润作用,为全国美展提供了广东经验,彰显了广东先行先试的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