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校社协同育人是建设教育强国的重要要求,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重要支撑。青少年是国家的未来和民族的希望,家校社协同育人青少年健康成长和全面发展,事关国家前途和民族命运。2023年1月,教育部等十三部门联合印发《关于健全学校家庭社会协同育人机制的意见》,进一步明确学校、家庭、社会各方育人责任和相互协同机制,并强调要增强协同育人共识。新时代新征程,推动家校社协同育人,增强育人合力,提升育人实效,对促进青少年健康成长具有重要作用。
一、充分认识家校社协同育人的重要意义
随着时代的进步,教育理念也在不断更新发展,人们逐渐意识到家庭、学校、社会对青少年教育的重要性,家校社三方协同育人的紧要性愈加凸显。
一方面,家校社协同育人为青少年提供全面的教育支持。家庭是孩子的第一所学校,家长是孩子的第一位老师,家长的言传身教在培养孩子的价值观、品德和行为习惯方面起着重要的作用。学校是青少年接受系统教育的重要场所,也是培养其知识、技能和社会实践能力的重要场所,在家校社协同育人体系中发挥着主导作用。社会是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的实践场,为青少年提供了广阔的社会实践平台。另一方面,家校社协同育人能增强青少年的社会适应能力。青少年正处在由家庭到社会的转型期,需要逐步学习与他人的相处、合作,以及适应社会的规则与要求。家校社协作育人通过共同开展各类社会实践活动,使青少年经历社会生活,增强其社会适应性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让他们更好地了解社会、适应社会。此外,家校社协同育人还能促进青少年的心理健康发展。青少年成长面临各种各样的心理压力与挑战。家校社等多方面的关注与支持能为青少年提供一个良好的心理环境,有助于缓解压力,提高心理弹性。父母要经常和孩子真诚交流沟通,学校要为孩子提供专业及时的心理咨询辅导,社会要加强对青少年心理健康的宣传引导,营造积极健康的社会氛围,为青少年提供良好的成长环境。
二、准确把握家校社协同育人存在的问题
近年来,多方主体密切配合、相互支持,积极打造家校社协同育人共同体,但在协同育人过程中仍存在一些问题和短板,需要认真梳理和准确把握。
一方面,责任分工不明晰,教育观念和目标存在差异。当前虽然关于家校社协同育人的相关政策陆续出台,但对于家校社之间的职责、分工、边界等仍缺少较为明确的界定,尚需进一步明确权责边界。同时,家校社三方在教育理念、目标等方面也存在差异,在实际操作中容易导致家校社各主体各行其是,难以形成合力。比如,一些父母过分看重孩子的学习成绩,而忽略了对孩子综合素质的培养;学校通常会把重点放在传授知识、评价指标上;社会则重点关注培养青少年的实际能力与创造力。另一方面,协同资源缺乏聚合,资源分配不均衡。当前教育领域中,家校社更多呈现出条块分割现象,资源相对分散,分布不够均衡,甚至还存在不公平现象,特别是区域发展不均衡直接影响着不同区域教育质量的均衡性,导致部分地区青少年始终无法享受优质教育资源。此外,还普遍缺乏有效的沟通合作机制。家校社三方的信息交流渠道不畅通,信息传递不够及时和准确,家长不了解学校的教育教学状况,学校不了解学生的家庭背景及社会环境,社会又没有很强的动力持续参与协同育人,家校社三方均缺乏对彼此的信任,致使家校社协同育人过程很难形成有效的协作。
三、积极探究家校社协同育人的对策措施
为更好促进青少年健康成长,必须加力推进家校社协同育人,特别是要结合实际认真探究解决问题的办法举措,切实提升家校社协同育人的质效和水平。
一方面,要明晰各方职责,统一教育观念和目标。要强化顶层设计和政策引导,注重家校社协同育人各主体的分工协作,及时推出家校社协同育人工作标准和行动指南,推动家校社协同育人工作标准化、规范化、系统化发展。要多渠道开展家庭教育指导工作,提升家长科学教育意识和能力,帮助家长树立正确的教育理念和目标,重视孩子的全面发展。要强化学校及教师对家校社协同育人的理解和重视,引导学校及教师在教育教学过程中更加注意与家庭和社会的密切协作。要积极倡导全社会各方面共同关心支持家校社协同育人,为青少年健康成长营造良好社会氛围。另一方面,要优化资源配置,推进资源共享。要持续加大教育投入,着力完善教育设施、改善教学条件、优化区域教育资源配置,加强对农村地区、贫困家庭和特殊群体青少年的教育支持和倾斜照顾,努力让每个孩子都能享受公平有质量的教育。此外,要建立健全协同信任和沟通合作机制,充分运用现代信息技术,搭建常态化信息反馈和互动交流平台,积极回应各方关切,促进各方在交流沟通中增进互相了解和理解,充分激发协同育人各主体的内生动力。
家校社协同育人是教育改革和发展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促进青少年健康成长和全面发展的重要抓手。在推进家校社协同育人过程中,需要进一步明晰职责、统一目标、优化资源配置、密切沟通合作,共同营造有利青少年健康成长的社会环境,着力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本文系2024 年度宿迁市社科研究家庭家教家风建设专项课题“县域家校社协同育人现状及对策研究——以泗阳县为例”的阶段性研究成果(课题编号24SYF-25)
【来源:江苏经济报】
声明:此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若有来源错误或者侵犯您的合法权益,您可通过邮箱与我们取得联系,我们将及时进行处理。邮箱地址:jpbl@jp.jiupainews.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