幂数资产、幻方量化相继转向多头,中性策略未来走向何方?

全文4390字,阅读约需13分钟,帮我划重点

划重点

01量化机构幂数资产和幻方量化相继放弃类中性策略,转向多头策略,引发市场关注。

02中性策略收益回撤、运作性价比低、难以满足客户收益预期等因素是量化机构放弃中性策略的主要原因。

03然而,多位量化私募人士认为,市场中性策略仍有其配置工具价值,只要策略能为客户赚钱,一般不会主动放弃。

04未来一段时间里,国内经济环境、国际宏观环境仍存在较强的不确定性,多策略产品是适合风险偏好较低、对回撤较为敏感的投资者的选择。

以上内容由腾讯混元大模型生成,仅供参考

图片

继量化巨头幻方量化放弃对冲系列产品后,另一量化机构幂数资产,未来也不再推广类中性策略。

幂数资产近日公告称,未来主推策略将调整为带有多头敞口的策略,而不再推广类中性策略。此前,量化巨头幻方量化也称,将放弃对冲系列产品,未来准备专注量化多头投资。

在A股市场波动加剧背景下,量化对冲产品的收益发生明显回撤,上述两家机构近期的产品策略调整,也引发市场诸多讨论,其它机构是否会随之舍弃中性策略?中性策略未来如何存活?

在多位受访量化机构人士看来,市场中性策略收益回撤、运作性价比低、难以满足客户收益预期等,是当前量化机构放弃中性策略的主要原因。另外,融券减少、期货亏损也让中性策略没有以前那么好做。

但有量化机构人士认为,目前明确表达放弃中性策略的幻方量化,是基于该公司自身的业务决策,不能代表行业整体趋势。“从长远角度看,不能仅凭策略一时的亏损而判定策略失效,绝大多数量化私募都不会放弃中性(策略)。” 某私募基金人士称。

另有多位私募机构人士表示,当前市场环境下,单一策略难以分散风险及抵御周期,但通过科学构建收益来源多元及分散的策略组合,则有助于提升产品收益风险比和客户持有体验。而对于放弃中性策略的机构,则可能会转向更加简单直接的投资策略。

幂数资产、幻方量化相继转向多头

近日,上海幂数资产管理有限公司(下称“幂数资产”)发布消息称,由于市场环境发生了重大转变,该司期权套利策略遭受重创。经该公司内部商议后决定,公司未来主推策略将调整为带有多头敞口的策略,而不再推广类中性策略。

“对于投资者遭受的损失,我司深感愧疚和歉意。为尽力弥补投资者损失,若原有投资者有意投资新策略,将享受极大优惠(可考虑方案:永久免收业绩报酬等)。”幂数资产称。

私募排排网数据显示,截至10月18日,幂数资产旗下“幂数富饶套利3号”今年以来收益为-13.53%,产品近期回撤达到18.41%,创下成立以来该产品历史回撤新高。目前,该产品规模已从此前的高点2.75亿元,缩水至5533.51万元。

图片

此前不久,幂数资产曾于10月16日公告称,受市场大幅波动影响,该公司期权产品出现创历史的回撤。为尽快修复净值,经内部商议后决定,对名下期权产品轮流暂停收取管理费。之后,该公司相继对“幂数富饶套利3号私募证券投资基金”和“幂数富饶套利5号私募证券投资基金”暂时免收管理费。

有私募机构人士告诉第一财经,期权套利是双卖,既卖看涨期权也卖看跌期权。在极端行情下,如果看到波动率不对就立刻调整,那可能不会出现这么大的(负面)影响。幂数这种情况属于没有及时处理好,这种反应速度实则是反应了团队风控的配套情况。

在业内人士看来,期权套利与市场中性策略有所不同,两个策略亏损原因也不一样。另一位私募人士则称,上述期权套利亏损主要是金融期权双卖策略亏钱,可以理解为因为股指期货节前的暴涨,很多金融期权的隐含波动率飙升,直接“打爆了”。而市场中性策略亏损主要是因为基差的剧烈波动、对冲端股指期货升水带来的亏损,加上负的超额收益。

就在近期,量化巨头幻方量化向投资人发布公告称,因市场环境变化,对冲系列产品难以同时取得收益和缩小风险敞口,潜在收益风险比明显下降,未来收益将明显低于投资人预期。考虑到对冲产品的风险属性,公司将逐步将对冲全系产品投资仓位降低至0,同时自10月28日起免除对冲系列产品后期的管理费。

对此,幻方量化曾独家回应第一财经称:“我们对冲产品规模非常小了,(后续)准备专注量化多头投资”。

市场中性策略受挫

多位受访人士告诉第一财经,市场中性策略的收益回撤,运作性价比降低,是当前量化机构放弃中性策略的原因。

私募排排网数据显示,受股指期货的基差变化和股票收益的离散度减小等极端情况影响,股票市场中性策略整体表现欠佳,近一周表现尤为惨淡。股票市场中性策略近一周收益为-0.64%,近一个月收益为-0.97%,今年以来收益为-2.43%。

反观股票量化多头策略,近一周和近一月表现极为出色,并拉近了与股票主观多头策略今年以来的收益差距。股票量化多头策略指数近一周收益为3.30%,近一月收益为19.74%,领跑其余股票策略。另外,股票量化多头策略指数今年以来收益为0.63%,而股票主观多头策略指数今年以来收益为0.95%。

图片

对于最近部分量化私募机构宣布放弃中性策略原因,排排网财富理财师负责人孙恩祥告诉第一财经,一方面,伴随着今年年初和国庆节前后中性策略发生大幅回撤后,作为风险等级较低的低波策略表现已经大幅低于预期;另一方面,未来市场环境可能会依旧不利于市场中性策略,而且伴随着A股市场越来越成熟,A股市场有效性越来越高,股票市场中性策略收益整体呈现出明显的下降趋势。

“年初中性回撤主要因为大多数中性产品对标alpha收益明显的中小盘,随着雪球敲入、DMA策略卖出受限、贴水持续走扩,主力资金进场拉动蓝筹使Alpha和基差端两头挨打;国庆节前后由于大盘大幅跳空拉升股指期货大幅升水,交易所宕机以及期货公司强平等原因使得股票端被动降仓同时基差造成真实亏损。” 孙恩祥说。

一位私募机构人士称,由于市场环境的变化,尤其是近期市场波动加剧,导致中性策略的收益风险比显著下降。许多机构发现,面对激烈的市场竞争和客户对收益的高期望,中性策略的收益难以满足需求,且其管理费用相对较低,导致管理人对这一策略的兴趣减弱。

“现在确实比较难做中性策略,主要因为基差波动,尤其是衍生品方面做空被限仓,市场上形成了一个单边做多的盈利结构,遇到极端行情之时,空头力量不够,因为机构都把额度用完了,从而使得升水特别严重。但是中性策略是用来对冲的,所以就容易出现风险。”一位私募人士告诉记者,这种情况在国庆前几天尤为严重,升水特别多。在他看来,融券的减少也使得中性策略没有以前那么好做了。

除了上述因素,还有期货公司期权负责人告诉记者,中性策略难做还与期货保证金不足,期货亏损也有关系。在当前市场环境之下,机构需要控制好风险,提高自身的专业能力。

是否应该舍弃中性策略?

在市场波动加剧、中性策略收益回撤情况下,其它量化机构是否会随之舍弃中性策略,调整策略方向?中性策略未来又该如何存活?

多位受访量化私募机构人士称,不会放弃中性策略。一位量化机构负责人告诉第一财经,舍弃中性策略本质上是各家管理人在策略和产品条线上的选择,其中会有近期市场的变化带来的影响以及对未来行情的预判,但对其所在机构并没有影响。

一位量化私募人士对第一财经,今年的两波极端市场,年初的极端下跌,和年底的极端上涨,都让中性策略出现历史级别的最大回撤,但不能就此全盘否定市场中性这个产品线。

她进一步分析,对机构客户来说,市场中性产品还是有其配置工具价值,对个人客户,还是要结合自己的风险偏好和收益预期、持仓组合做决定,市场未来的变化是不可预测的;在渠道方,中性产品更多有用来对标定期存款、债券策略的收益率。低利率的大背景下,市场中性产品也有一定的配置价值。但确实需要对个人投资者提升对超额影响因素、基差变化的深刻理解。

“虽然绝大部分管理人的规模大头来自量化多头而非中性,但不排除还有有一些管理人其中性产品规模占比不小,很多管理人其中性的管理规模不小,都在五分之一,四分之一,甚至三分之一以上。”上述私募机构人士称,如果市场中性产品发生批量集中赎回,对市场和行业都有很大的负面影响。

“绝大多数量化私募都不会放弃中性。” 另一位私募机构人士称,从长远的角度看,不能仅凭策略一时的亏损而判定策略失效,A股多数时段的股指期货均处于贴水状态,短期剧烈波动仅为少数交易日,当市场回归正常双边波动时,对冲策略依然能够修复净值,发挥其正常的策略效果,量化对冲策略未来仍会继续存在。

另有私募机构人士分析,只要中性策略能为客户赚钱,一般不会主动放弃或者控制规模,除非客户申赎产品。“近期行情回归理性后,有些中性产品净值也修复了,有些甚至创出新高。”该人士表示。

对比其它市场来看,奶酪基金研究员李铭洛告诉第一财经,相比较A股市场,美股、港股市场在对冲工具的选择上,具有更高的自由度和杠杆使用空间,海外管理人在操作市场中性策略时主要投资于金融衍生品市场,利用股指期货、利率期货、个股期权、掉期交易等一系列衍生品工具进行更加精细的市场风险对冲以及风险敞口暴露。

一位私募人士也提到,在日经、港股或美股等成熟市场中,中性策略能够存活并发展,主要得益于这些市场的结构性特征和多样化的投资需求。在这些市场中,投资者的风险承受能力和预期回报较为多元,因而中性策略可以满足那些追求稳定收益和风险对冲的投资者。

此外,这些市场中的套利机会较多,机构能够通过量化模型和高频交易等手段实现更高效的市场中性策略。相较之下,盛行的策略也包括股票多头策略和相对价值策略,这些策略能够在波动较大的市场环境中有效捕捉收益。

“总的来说,尽管中性策略在某些市场面临挑战,但在合适的市场条件下,其依然能够发挥出色的风险管理和收益稳定功能。”上述私募人士说。

未来产品策略走向何方?

某私募人士分析称,在当前的市场行情下,如果客户的风险偏好比较高、收益预期也比较高,可能不太适合中性产品。

“中性产品虽然在当下对部分个人投资者是有一定鸡肋之嫌,但从国际上来看,多策略才是真正的大趋势。”前述私募人士分析称,超额逐渐下行,对冲工具丰富,对冲成本和资金成本较低,使的海外对冲基金是以加杠杆的市场中性产品线为主流模式,在经历几次黑天鹅后,多策略成为了主流趋势。

在他看来,多策略的最大优势在于Alpha来源的多样化和风险管理的集中化,以寻求低波动下仍提供有吸引力的风险调整后回报。未来一段时间里国内经济环境、国际宏观环境仍存在较强的不确定性,对于风险偏好较低、对回撤较为敏感的投资者来说,多策略产品是不错的选择。

上述私募人士举例称,如某多策略产品是通过在中性产品基础上增加多个相关性较低的进攻型策略,力争达到不放大产品回撤,但提高收益的目的。底层策略包括0%-30%的量化多头、40%-60%的量化市场中性、0%-20%的事件驱动和10%的CTA,各策略表现均衡互补,有效减少单一策略依赖。

“总而言之,不能脱离客户的风险偏好和收益预期,应要结合客户自身情况做配置。”该私募人士认为,单一策略难以分散风险及抵御周期,但通过科学构建收益来源多元及分散的策略组合,则有助于提升产品收益风险比和客户持有体验。

那对于放弃中性策略的机构而言,未来产品策略又将走向何方?

厚石天成总经理侯延军表示,近些年中性策略由于股票池、股指期货、风险敞口等多方面原因,总是阶段性的遭遇一些回撤及挫折,这导致投资人的感受阶段性较差。所以,这两年很多量化机构把策略向指数增强倾斜。

指数增强不用考虑对冲端的问题,而且策略逻辑理解简单,客户更容易理解。同时,近期股市热度增高,市场普遍预期处于市场牛市初期,那么与其做中性对冲吃力不讨好,还不如做指增和多头,而且量化机构本来在选股端就有策略优势。

另一位私募机构人士称,放弃中性策略后,机构可能会转向更加简单直接的投资策略,例如指数增强策略、带有杠杆的看涨策略、股指的CTA策略或股票多头策略。这些策略在市场乐观预期下能够带来更高的回报,尤其在牛市阶段。此外,机构也可能会关注其他低波动策略,如债券投资或套利策略,以实现风险分散。

他表示,结合当前市场环境,机构更青睐于指数增强策略和带有杠杆的看涨策略。随着市场逐渐恢复信心,投资者对未来的乐观预期增强,这使得这些策略能够在上涨行情中充分发挥其优势。此外,股指的CTA策略在捕捉趋势性收益方面表现良好,特别是在市场波动性较大时,有助于实现收益的捕捉。

“尽管这些策略可能面临更大的波动,但在市场情绪高涨的情况下,利用下行风险来换取相对高的收益是许多投资者的共同追求。同时,我们也会考虑将一部分资金配置到低波动的债券策略,以实现收益的稳定性和风险的分散。”上述私募机构人士称。

(本文来自第一财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