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成都为观察蓝本 这场会议见“真”招

促进民营经济高质量发展,应有怎样的“真”招、“实”招?又该从哪些方面着力“发”招?10月24日,全国促进民营经济高质量发展现场会在成都召开。

国家发展改革委、工业和信息化部、商务部、中国人民银行、金融监管总局、中国证监会等有关司局负责人,就大规模设备更新和消费品以旧换新、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融合发展、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等国家层面推动企业创新发展相关政策,展开深度解读。

两天的会期里,与会嘉宾还将走进成都科创生态岛及成都瀚辰光翼科技有限公司,在政府与企业两端开展深入调研,观察成都在创新要素聚合、创新转化服务、新兴产业育成等方面,积极开展的有益探索与生动实践。

图片

 现场 

权威解读国家政策 嘉宾PPT获追捧

砥砺市场的中国5500万家民营企业,重创新显活力,其发展有力促进了市场的多元与竞争的公平。推动民营经济高质量发展,是实现经济持续增长、社会繁荣稳定的关键所在。近年来,国家陆续出台一系列政策,加大对民营企业支持力度,持续优化民营经济发展环境。

今年8月,推动民营经济高质量发展现场会于山东济南召开。时隔不过2月余,国家发展改革委再将全国促进民营经济高质量发展现场会落地成都,反映出一个值得关注的动态:国家发展改革委正以更大力度,促进民营经济高质量发展,推动解决民营经济发展中各种问题。

政策的解读,正是这项长期而艰巨任务中的重要一环。现场会上,国家发展改革委环资司相关负责人详细解读了大规模设备更新和消费品以旧换新政策。据介绍,这一在全国全面铺开的新政目前最新的工作进展,是国家发展改革委牵头建立“两新”部际联席会议制度,建立工作进展周调度机制,开展实地调研加强监督跟踪。

“各部门围绕四大行动印发实施方案,制定操作指南等配套政策,出台超长期特别国债资金支持‘两新’管理办法。”这位负责人介绍,目前已安排1500亿元国债资金提升地方消费品以旧换新能力;1500亿元支持设备更新,已分两批安排到项目。同时,科技创新和技术再贷款中4000亿元用于支持设备更新。

这项新政的解读时间,远超单人发言时间数倍,但满满的“干货”让台下的企业代表尤其是工业企业代表听得津津有味,大家纷纷掏出手机对准大屏幕上的PPT不停拍摄收藏。

图片

 利好 

向民企进一步开放国家重大科研基础设施

现场会上,利好民营企业的好消息频频出现。支持有能力的民营企业牵头承担国家重大科技攻关任务,向民营企业进一步开放国家重大科研基础设施便是其中之一。

国家发展改革委有关负责人表示,在重大政策方面,国家发展改革委会同有关部门,加大重大科研仪器设施向企业开放力度,促进高校院所人才和科技成果向企业转移转化。推动重大创新项目组织方式改革,支持具有较强研发实力的企业“挑大梁”,加强企业主导的产学研深度融合。优先支持创新能力突出的企业牵头建设国家新兴产业创新中心、产业技术工程化中心,培育科技领军企业。支持基础研究选题多样化,引导有条件的民营企业开展高风险、高价值技术研究。

在工程项目方面,通过“国家重大战略实施和重点领域安全能力建设”项目,支持企业科研设备智能化改造升级,夯实创新能力基础。同时,强化关键核心技术创新任务布局,支持企业承担重大技术创新项目。推动创业投资引导基金初创期、早中期企业项目,培育孵化创新型企业。

图片

 调研 

一线观察成都促进民营经济发展的探索与实践

这场由国家发展改革委组织召开的重要现场会,不仅仅将会议现场设在了成都。以成都为观察蓝本,来到政府主导的综合性创新转化聚集区,以及正奋进在创新引领发展道路上的成都科创企业,展开深入一线调研,也是现场会的另一项重要议程。

25日,与会嘉宾将组成调研团,前往成都科创生态岛和成都瀚辰光翼科技有限公司开展调研。位于四川天府新区成都科学城核心区的成都科创生态岛,将成为成都市乃至中国西部的创新资源汇聚地、技术成果交易场、科学家会客厅、新兴产业孵化器。成立于2016年的成都瀚辰光翼科技有限公司,数年时间拿下多个首创:是国内首家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高通量基因分型设备企业、国内首创基于SNP法打破种源卡脖子的分子育种核心装备企业、国内首创桌面上的高通量分子诊断实验室的企业。

透过这两个调研蓝本,成都推进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深度融合发展,促进民营经济高质量发展的诸多探索与实践铺陈开来。截至目前,成都城市创新指数升至全球第23位,民营高新技术企业突破1.3万家、5年增长两倍,民营科技型中小企业占比达90%以上。

成都聚焦资源开放共享,发挥科创平台溢出优势,打造民营经济创新高地。鼓励各类科创平台面向企业开放共享重大科研仪器设施,开展定向研发服务,赋能民营企业实现更多从“0到1”的创新突破,“推进国家超算中心等开放运营,采取政府统购、企业申请、定向支持、事后兑付的方式向企业发放‘科创券’‘算力券’‘零碳券’,支持企业使用科创、算力、低碳等资源服务,今年以来,发放补贴资金18亿元。”

强化重大平台产业孵化,全市科技企业孵化器及众创空间达272家。布局建设11个环高校知识经济圈,推动校企院所协同创新。加快布局人形机器人、细胞治疗等24个未来产业细分赛道。全市拥有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354家、居全国第7位,科创板上市企业18家、居全国第7位。

成都以体制机制改革,激发民营经济创新活力。在全国率先开展科技成果权属改革和技术经纪人职称评定改革,“先确权后转化”职务科技成果权属改革等14项改革经验在全国推广,获国务院大督查表扬。今年7月,全国首单“中试平台”知识产权资产证券化产品在深交所发行。2023年,全市技术合同登记成交额超过1600亿元。

成都日报锦观新闻 记者/摄影 蔡宇 责任编辑 罗皓 编辑 刘春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