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独角兽企业的预备军,Pre独角兽成长潜力较大,特别是在未来产业新赛道方面。
赛迪顾问发布的赛迪科创Pre独角兽(2023年)(下称“报告”)称,这些企业目前估值尚未达到10亿美元,不属于独角兽,但在3~5年内极有可能晋升为独角兽。
根据赛迪的统计,在这些Pre独角兽中,有6家成长为赛迪科创独角兽百强企业(2024)。
三大城市群集聚近九成
从地域上来看,赛迪科创Pre独角兽企业分布在长三角区域的有97家,居三大城市群之首;粤港澳大湾区42家;京津冀区域39家,合计占比89%。其中,江苏、广东赛迪科创Pre独角兽企业数量并列第一,均拥有42家,北京、上海、浙江分列三到五位,分别有35家、33家和17家。
报告分析称,长三角城市群经济发展强劲,拥有完善的产业链、供应链。长三角区域依托产业优势及城市群辐射效应,形成了以企业为主体的“产学研”创新机制,此外,上海作为长三角城市群的龙头,强势吸引全球资本集聚,为长三角城市群企业快速成长提供强有力的支撑,有利于Pre独角兽企业成长。
该数据也和此前发布的赛迪科创独角兽百强(2024)区域分布大体相符,独角兽百强中三大城市群集聚近九成,长三角城市群居首,上榜企业40家;京津冀城市群上榜33家;粤港澳大湾区上榜16家。百强企业分布在16座城市,“北上深”处于第一梯队,国际创新竞争力不断提升。其中,北京上榜32家成为领头羊,深圳发力追赶北京、上海,西部城市楚雄首次出现上榜企业。
在城市分布上, Pre独角兽“北上深”稳居第一梯队,主要分布在41个城市,北京、上海、深圳、南京、苏州企业入围数量居前五位,共计125家,占比为62.5%。
其中,仅北京、上海、深圳三座城市集聚了近五成。从侧重看,前五城市拥有强大的制造业基础和成熟产业配套,但产业集群、产业发展的侧重不同,导致入围企业分布领域差异。例如,上海在新一代信息技术赛道入围企业最多,达26家,占总入围企业比重近八成;北京、深圳、苏州企业分布相对均衡,新制造赛道入围企业占比均超过两成。
这个领域入围最多
报告对入围企业和四个领域的前20做了梳理。结果显示,Pre独角兽在新一代信息技术赛道高度集聚,入围企业达119家。在新制造赛道入围企业35家,新能源和新材料赛道入围企业均为23家。
具体看,新一代信息技术赛道由于入围企业数量优势总估值最高,达到416亿美元。新制造、新能源赛道受国家“双碳”政策影响,以其高技术壁垒和资金投入催生的Pre独角兽平均估值领先,分别为4.5亿美元和4.3亿美元。
在Pre独角兽新制造赛道前20强中,由于备受资本市场关注,平均不到1年完成一轮融资(平均成立时间接近6年,平均融资轮次为6.1轮),其中,机器人企业作为新制造细分赛道的典型代表,共有10家企业入围。
新能源赛道的20强企业平均成立时间不足4年,但其中不少企业已在技术上实现突破,实现“出海”;新材料赛道20强企业平均3.3次轮的融资带来近3亿美元的平均估值,导致企业原始创新投入支撑处于劣势,平均产生53.7件专利。
对比同系列的赛迪科创独角兽百强企业,上榜企业也和Pre独角兽领域情况相近,独角兽百强分布在新能源、自动驾驶、集成电路、人工智能、商业航天、机器人等17个赛道。其中,新能源、自动驾驶、集成电路、人工智能领域赛道上榜企业众多,四个赛道分别上榜19家、16家、14家、12家企业,占赛迪科创独角兽百强比例高达6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