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华区“一站式”破解醉驾难题

图片


为顺应新时期刑事犯罪规律趋势变化,解决醉驾案件办案周期长、当事人诉累问题严重等问题,五华区探索创建全市首家醉酒危险驾驶一站式办案中心,构建“集中办、专业办、快速办、协同治”简案办理新模式,打造“侦诉审执”协作配合新名片,醉驾案件办案周期从至少半年缩短至最多17日,做到“从快不降标准,从简不减质效”。截至目前,已完成200余件醉驾案件侦、诉、审、执一站式办理,打造形成以醉驾案件为“先锋”的五华区轻微刑事案件治罪与治理并重新路径。


完善办案机制

变“多头办理”为“一次办好”


打造一站式办案平台

由五华区委政法委统筹,法、检、公、司多方联动,在昆明市公安局交警支队涉车犯罪侦查大队建成一站式办案中心,内设标准化法庭、法检及值班律师办公室、法治宣教室等4间功能室,外设法、检、公、司等4个办理窗口,配备人员值班,全面满足办案需求。

组建专业化办案队伍

组成法、检、公、司案件办理专班,由公安部门抽调10余名干警,检察院优选1名资深员额检察官、3名书记员,法院优选1名员额法官、3名书记员,司法局根据办案需求指派援助律师到中心值班,以相对固定的人员配置和科学化管理,实现办案中心实质化运行。

制定全流程办案标准

建立“集中送案、集中起诉、集中审判”办案模式,集中进行诉讼权利告知、批量开展认罪认罚、联合开展法治教育,形成分工明确、互相配合的工作模式。制作五华区醉酒危险驾驶案件证据要素表,将醉驾案件法律文书类型化、要素化、表格化处理,保留法律规定的关键信息与核心要素,实现公安机关10日内侦查终结、检察机关四日内提起公诉、人民法院3日内审理宣判,有效减少办案人员“来回跑”,实现“一把尺”办案、“一体化”推进。

图片



优化办案程序

变“各自为战”为“协同作战”


以司法化解矛盾

制定《关于进一步加强刑事和解工作的实施办法(试行)》,成立“和润刑事和解工作室”,搭建检察工作与人民调解工作对接联动平台,建立紧密衔接、协同联动、科学高效的矛盾纠纷调处机制,促成50余件案件当事人达成刑事和解协议。

以行刑方向衔接避不诉不罚

与五华区九家行政机关签订《关于在行刑方向衔接工作中加强协作配合的若干意见》,完善不起诉后刑事案件的线索移送、证据移交、办理情况反馈流程,刑事检察部门将案件线索移送行政检察部门,行政检察部门审查可罚性,需要给予行政处罚的,由行政机关依法作出处罚,构建“信息共享、案情反馈、跟踪监督”系统化交流机制。截至目前,共移送线索231件,成案率100%,其中醉驾案件相对不起诉后建议公安机关行政处罚5件,占比2.16%。

以公证保障公正

制定《轻微刑事案件赔偿保证金提存工作办法》,明确适用范围、数额标准、办理步骤、提取程序等内容,解决了嫌疑人社会危险性不大但无法与被害人达成赔偿协议的案件,平衡当事人权益。截至目前,妥善处理轻微刑事案件60余件、公益诉讼案件3件,故意伤害类案件同比下降5.14%,不起诉率同比下降7.7%。

图片



深化诉源治理

变“结案了事”为“事了人和”


科学构建评估指标

与昆明理工大学法学院签订合作协议,把社会危险性评估方法与司法实践数据充分结合、深入分析,构建系统化、可操作、可量化的评估认定表,明确人身因素、犯罪因素和妨碍诉讼因素三类量化评估因素,细化评估项目18项,提高适用逮捕、开展羁押必要性审查的准确性。

全面统一认定标准

把案件评估范围从逮捕案件拓展到羁押必要性审查案件、直诉案件,增设办案民警、法官、律师等全覆盖访谈环节,规范逮捕社会危险性条件的证据收集、审查认定,减少案件呈捕率,提高逮捕率,推动非羁押式移送审查起诉常态化。截至目前,逮捕率提高6.82%,捕后轻缓刑率下降6.56%,直诉案件受案量稳中有升。

深入开展普法宣传

依托“1+2+N”工作平台,与辖区街道“点对点”结对共建,开展“普法进社区”“送法进乡村”“听证到家门”等活动,上门问需普法、精准菜单普法,提升基层治理法治化水平。采用“六进”工作法,“线上+线下”联合开展以案释法,针对酒驾人员较多的社区进行普法宣传。截至目前,共开展5次活动,覆盖2000余人。


下一步,五华区将进一步落实宽严相济刑事政策,以醉酒危险驾驶一站式办案中心为抓手,持续推进“一站式”轻微刑事案件治罪与治理中心实质化运行,实现轻微刑事案件快速办理全流程贯通,把制度优势转化为治理效能,打造轻微刑事案件中治罪与治理并重的“五华样板”,不断推动基层社会治理能力和治理体系建设现代化更上新台阶。

来源 | 区委政法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