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128”背后的教育难题 | 人民锐见

128条举报教师的信息,仅7起基本属实,这是西南地区某基层教育局今年1至8月的数据。
梳理举报理由,老师作业布置多少、管理学生松紧、回复信息不及时等,还在正常范围内,有老师甚至因为学生丢失橡皮而被举报,这就有恶意的嫌疑了。

图片

图源网络
畅通举报渠道,通过强化监督,有效治理有偿补课、违规办班、师德失范等现象,本无可厚非。但如果举报被滥用误用,不仅浪费行政资源,也破坏教育生态,背离了监督的本意。
家长爱孩子天经地义,关注教育理所应当。但爱和关注,要讲方式方法。无论大事小情都通过举报途径进行反馈,看似维护了自身权益,实则降低了沟通效率,影响了正常教学,于学校于孩子均无益处。一些不实举报让教师疲于自证清白,增加了工作压力,影响了工作状态和职业荣誉。
一位老师的经历颇具代表性:此前因严格管教学生被家长举报,如今轻声细语讲道理,又被举报班级纪律变差。想管不敢管、多做多出错,成为一些老师时下心态的写照。教师是立教之本。如果他们关心的不是传道受业而是处处提防,关注的不是育人效果而是举报风险,势必无法充分发挥立德树人的积极性。老师无法全力以赴,教育效果堪忧,这样的局面谁也不愿看到。
滥用误用举报,也折射出家校之间的沟通缺位。举报是兜底措施,决不是唯一途径。很多问题原本打个电话、发个信息、开个家长会就能解决,却要通过举报来推动,归根结底还是信任缺失。家长和学校在教育理念、教学安排上存在差异在所难免。但在为孩子成长保驾护航的共同目的前,没有什么问题不能沟通。
教育是一门科学,也是一门艺术。减少不实举报,一要优化举报机制,要求举报者提供事实依据,同时追究恶意举报者责任,旗帜鲜明为教师正名撑腰;二要建立多渠道的家校沟通平台,及时沟通解决各类问题,将矛盾化解于萌芽状态。
要看到,简单对抗只会加深误解,加强沟通方能携手前行。多一些相互体谅,少一些互相指摘,多一些温暖互动,少一些例行公事,家校共育的良好氛围就有了坚实基础。 
有人说:在一个等腰三角形中,学生是顶点,家长和教师是底点。底边越长,顶点越低;让家长和教师贴得更近,学生的人生高度会更高。家校打破“心墙”、相互信任、共同合作,正是孩子成长的最好环境。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