凉灯村,湘西凤凰县山江镇下辖的一个苗族村庄。凉灯村凭借着生态环境的自然美、建筑文化的古朴美以及民风民俗的特色美吸引了很多游客,素有凤凰的“香格里拉”之誉。我虽慕名已久,距我家乡仅二十里左右,但遗憾的是,每次我总是与它擦肩而过。这一次,我终于有机会走进凉灯的深处,真真切切感受这个美丽而传奇的中国传统古村落。
我们顺着盘曲公路蜿蜒爬行。远处的群山连绵起伏,云雾缭绕,山间沟壑纵横。
我们从谷底眺望,凉灯著名的挂壁公路,仿若一条白色的薄纱缠绕于半山腰中,盘旋于绝壁之间。
车缓缓爬行,一会急转弯,一会爬陡峭,在“Z”字形山路中艰难攀爬。抬眼处,峡谷气势雄浑磅礴,山峰犹如刀劈斧切;低头看,感觉脚下的每一寸路面,似乎都充满了村民们修路的汗水。
走进村中,穿径走寨,在层层叠叠的奇山险石里,在纵横交错的青石板上,在规整有序的土砖黛瓦的老屋里,我见证了凉灯的过去和荣耀,见证了农舍的蓑衣与犁耙传递着千百年来地地道道的农耕文化,也见证了作为“中国第二批传统古村落之凉灯”的魅力和传承。
条条村道洁净,声声乡音缭绕。水田,黄牛,稻草,古井,石坪……无不勾勒着静谧与乡愁。
千年紫薇树,屹立在村口,像忠诚卫士日夜守护着凉灯。走上前,抚摸着那斑驳的树纹,望着耸入冲天的树枝,特别是它的根,盘踞在一块大石头上面,向四处延伸,笔直的杆,褐黄色的树皮,看上去像一位饱经风霜的老者。它的根散落四周至五、六米处。村中老人告诉我们:由于它长在石头上,根大部分露在外面,农耕时节,村里的牛都从这里踩着它的根走出去,久而久之,在它的根部出现一个个螺旋状,似鳄鱼皮一样的纹路,这倒让我更惊叹于它顽强的生命力了。
我按捺住心中的欢喜,站在高处望去,一座座清一色的土房相依而建,宁静古老,依山而建,呈梯次排布。它们静静地躺在那儿,散发着浓郁的乡土气息,文明与民俗在这里发酵,闭上眼,一幕幕熟悉场景历历在目。我是苗族的儿子,山水养育了我,从小喝着苗区的山泉,受着父老乡亲的教诲和嘱咐长大。石屋,是我儿时的摇篮,从小目睹父辈们建造石屋的艰辛历程。青石,大自然赠予湘西的礼物,屋前屋后,山上山下,比比皆是。
父辈们用石灰划好地基后,选个良辰吉日就动工了。地基挖好后,大人们就用从山下搬来的石头,顺着地基的方向砌了起来。青石的垒积,不用混凝土泥浆,用些碎石相互依衬。待到砌到比人高时,就用自制的土砖垒堆起来,然后盖上青瓦,窗户用透明的薄膜挡住,这既环保又美观,更重要的是冬暖夏凉,住得舒适,顺遂,安逸。
踏着久远的时光,轻叩古村的隽美。行迹所至,移步换景,那大山,那峡谷,稻田,庭院,古井,大树,古屋,青石板……无论岁月历经多少沧桑,凉灯村流淌着的气韵从未消弭。相反,因它的神秘与传奇,早已赢得越来越多的游人青睐,向往。
土屋与土屋之间,有着盘曲的青石板小径,小径上长满着青苔,诉说着久远的岁月,亦是通往心灵的纽带。
儿时的新房子热闹,村里红白喜事的繁华早已成为记忆。春耕秋收,融入了多少凉灯人的汗水和热情。阳光静静地洒在土屋上,迎面走来了一位肩挑稻草的老人,我用苗语和他亲切交谈:“大哥,你还养牛?”
“是的,牛可以耕田,还让我闲不下来。”
“村里的年轻人都不在家吗,你年纪这么大了,还做农活?”
“现在通路了,党的政策好,年轻人都到外面打工,回来建楼房,讨老婆。这放到以前,想都不敢想。”
他见我是苗族,索性放下肩上的稻草,津津有味地攀谈起来。
他说:以前没有通路,大部分村民都没去过镇上 ,更别说去县城了。八十几岁的老人连凤凰客话都讲不来,我们出凉灯村都是靠着双脚。去镇上赶集,天麻麻亮就要起来,先炒一碗剩饭填下肚子,才有力气赶路。站在凉灯的村口,可以望见镇上,天气好的话还可以听到赶场的吵闹声。可是望山跑死马,欲海万丈渊。走路要走四个多小时,而且还要背些粮食换钱。从天亮出发到吃早饭,村里人若要捎东西回来,便站在村口坳上一喊,对面的行人听得清清楚楚。
现在好了,你们车子进村的马路,下坡是村民自发修建的,上坡的挂壁公路和县里面一起修的,前后花了13年时间,要想富先修路。从前到镇上要3个小时、翻过一座山,如今开车只要20分钟。
望着他远去的背影,我能体会到老人的心情。从小在深山长大的我,早已能体会到通路的重要性。但凉灯却超出了我的想象,如果在这里习惯了“日岀而作,日出而落”的农耕生活,在这里用祖先传递下来的习俗和传承,他们在这里生长,在这里回归大自然,那么这就是所谓的“凉灯密码”。如果没有现代文明的干扰和侵入,我想这里足以称得上凉灯部落,亦是湘西的最后一个原始部落。
一排排土砖黛瓦依山而建,寨前稻田,农家庭院上的汽车,庭院里的老妪正晒着稻谷,大黄狗在他身旁晃来晃去,微风吹过,似乎在诉说着凉灯人的幸福生活。
在凉灯,随处可见石屋,石路,石阶,石墙,石井,石院……它们承载着岁月时光与风霜雨雪打磨,见证着凉灯的荣辱坎坷。苗族人对石头的情缘醇厚绵久,珍藏于春夏秋冬,柴米油盐,悲欢离合,喜怒哀乐的情感世界。这里每一块石头都承载着童年时光,父母之爱,手足之情,游子恋乡。石板石寨早已融入了凉灯人的血脉。
石头屋基,依山而建,牢固庄重,其一人多高处便用自制土砖垒起。既平整防潮,又冬暖夏凉,门窗用既轻巧又耐用的杉树精制而成,构成了凉灯一百多栋黛瓦土木结构,成了苗族传统建筑一道靓丽的风景线。
老屋的石墙,庭院里青石板,稻田里的田坎,菜园子的坎,全是用岩石垒堆。凉灯人与石为善,与石交流,白天踏着石板出门,上山劳作;夜晚枕着石头睡觉,世世代代在这里生息,繁衍着农耕文化的精髓,铸就了凉灯人正直,坚强,朴实,善良等苗族血性的苗家汉子。
青瓦,木屋,四合院,阁楼,炊烟,鸡鸣犬吠,黄发垂髫。院坝边,菜园里,瓜藤蔓延,豆架林立,火红的辣椒,金黄的木瓜,碧绿的豆角,低垂的稻,还有在水里嬉戏的鸭鹅,宛如陶渊明笔下的世外桃源。
走在凉灯村,天与云与峡谷连成一片,上下一白。老屋在山谷中耸立,朝阳散发着金色的光芒,雾气从峡谷中冉冉上升,宛如云海仙居。春天,凉灯先民在半山腰劳作,累了就躺在石板上休息;秋天,他们从山上收回来的稻谷,玉米,花生晒在上面,文明在这里发酵,文化在这里酝酿,渐渐地成了今天勤劳,坚韧,好客,热情的凉灯人。
凉灯,灵魂的栖息地。若你能身临其境,定体验到“青峰鸣翠鸟,高山响流水。身在凉登巅,如上彩云间”的梦幻之旅。
文图/龙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