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换工作服、脚踏消毒池、喷雾消毒……进门要求虽然复杂,但这是进入五彩现代农业产业园樱桃番茄生产区的必经流程。“目的和养殖场一样,防止带入病毒和细菌,保证产品安全。”28岁的产业园员工李秉航解释说。
一面面高达数米的“绿墙”上缀满了串收番茄。
产业园位于莒县招贤镇,规划面积近2万亩,其中种植番茄的玻璃连栋温室占地255亩。深秋时节,记者站在宽大的透明门帘前,向内望去,忽然产生了一种进入工厂的错觉——
一眼望不到尽头的明亮玻璃房内,一面面高达数米的“绿墙”十分显眼,其上缀满了一串串像葡萄一样的串收番茄,有的红艳欲滴,有的绿如宝石,工人们乘着自动化采摘车,手持剪刀,“咔嚓咔嚓”,说笑间,摘满了一筐筐果实……
一串串像葡萄一样的串收番茄。
“在这里上班,一年四季风吹不着,雨打不着,都是好时光。”李秉航笑道,“我们这里种植番茄无需土壤,取而代之的是椰糠基质,日产番茄20吨左右,产量大约是普通栽培方式的4倍。”
产量高,品质怎么样?记者拿起一颗番茄,细细品尝,汁水浓郁,甜中泛着淡淡的酸。“口感好,是因为番茄打小长在这‘五星级’待遇的智慧玻璃温室里。”李秉航指指屋顶,“从温室设计上来看,处处可见技术赋能。就拿屋顶的玻璃来说,它采用散射玻璃作为覆盖材料,透光好,阳光散射进来时,可以均匀地分布到植株上,从而保证每一株番茄受光更均匀,生长期一致。”
员工在采摘番茄。
正说着,门帘忽然慢慢上升,是工人们把装满番茄的采摘车推出种植区。“现在是采摘淡季,旺季时采摘车全部实现自动运行。”李秉航说,“之所以说是‘五星级’待遇,还因为这座温室会‘思考’,冷了自主加温,‘渴’了自动灌溉,闷了自行通风,让番茄时刻处于舒适的生长环境中。”
包装前,员工还要对番茄进行检查,不合格的将被剔除掉。
采摘车减轻了员工的劳动强度,提高了工作效率。
如此科幻的场景是如何实现的?原来,这座温室内配备了物联网基础设施,安装了水肥一体化自动灌溉设备等,布设着无数个传感器、控制器,它们监测着温度、湿度、光照、二氧化碳浓度等一系列与植株生长相关的参数,实时传回环境中心控制室。控制室经过分析得出最优解,并下达灌溉、调温等指令,让番茄时刻都能生长在“舒适区”。
红艳欲滴的串收番茄。
拐进另一栋温室,10多个大罐引起了记者的注意。原来这是清水罐,里面装着作物喝的“特供水”。“河水经过石英砂、活性炭、RO处理等流程制成几乎不含任何矿物质的‘纯水’,再根据不同作物、不同生长期,添加不同的矿物质,然后协同温、光、气、肥等一起,共同控制番茄的酸甜度,保障果实品质。”产业园总工程师赵善兴说。
温室内的高科技感应器:滴箭。
既要高产高效,还要走绿色环保的路子。工业余热用于温室能源供应系统,可降低20%—30%的天然气消耗量;采用熊蜂授粉技术,生物环保……
温室用的是高科技含量的幕布。
得益于“植物工厂”的建设,周边农民在家门口圆了“上班梦”。48岁的武家曲坊村村民程德菊已在这里务工4年,每天在温室里种植、采摘,月薪最高能到8000元。”截至目前,产业园已带动400余农户从事智慧农业生产。
(大众新闻·农村大众记者 郭杰 通讯员 刘栋 尹祥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