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实远比演绎残酷:跟随纪录片《上甘岭》重回烽火中的43天

图片

从朝鲜归来的人,会知道你正生活在幸福中。请你们意识到这是一种幸福吧,因为只有你意识到这一点,你才能更深刻了解我们的战士在朝鲜奋不顾身的原因。

——魏巍《谁是最可爱的人》

又一年的抗美援朝纪念日即将到来。七十多年来,在抗美援朝战争中,上甘岭战役是一段特殊的集体记忆。多年来,有众多关于上甘岭的文学和影视演绎。1956年的电影《上甘岭》中,“一条大河波浪宽”的歌声深深打动了无数观众的心。如今,电视剧《上甘岭》正在央视综合频道热播,引发年轻观众的热烈讨论,新一代观众又得以在荧屏上感受那段历史的震撼与感动。

然而,真正的上甘岭战役远比影视作品中所展现的更为残酷和复杂。从2022年到2024年,纪录片《上甘岭》的导演团队几乎走遍了全国,还远赴韩国、俄罗斯、美国寻找故事线索和档案资料,通过三维沙盘和部分战斗场景的实景三维再现,以及虚拟动作捕捉技术,只为从更广阔的视角去理解这场战役,只为尽可能地还原烽火中的43天。


          

1952年10月14日

上甘岭开战第一天 



除了 “一个苹果”的故事和黄继光的英雄事迹外,上甘岭战役最广为人知,大约是“激烈的炮火,将山头削平了两米”。   

虽然有上甘岭战役的影视作品,但是上甘岭战役留下的真实历史影像非常稀少。纪录片《上甘岭》导演组在全球的档案机构搜寻,终于在美国国家档案馆查找到一份胶片档案记录。


图片


这是迄今为止唯一一份上甘岭战役开战当天的真实影像,由美军拍摄。


图片    

图片


美军堆积如山的炮弹壳,可见当时战况之激烈。战后的统计显示,敌人在第一天发射了30余万发炮弹,平均每1秒,就有6枚炮弹落在志愿军的阵地上。这是朝鲜战争中单位面积火力密度的最高记录。

   

战役结束后,上甘岭阵地上的一铲土被保留下来,带回了北京保存在中国人民革命军事博物馆。3795克的一铲土,混着碎石和沙子,弹片和子弹头几乎占了一半。


          

1952年10月20日凌晨 黄继光牺牲

上甘岭战役将进入最残酷的坑道战阶段   


      图片


黄继光的牺牲为部队前进开辟了道路,20日凌晨,上甘岭表面阵地全面收复。但早上5时,在30架飞机和强大炮火的支援下,敌人向志愿军阵地进行了拼命地反扑。绝大部分表面阵地都先后被敌人占据,两个高地上的志愿军部队全部转入坑道固守。


图片    

图片


从10月21日到10月29日,为上甘岭战役第二阶段,也就是坑道战阶段。坑道在敌人疯狂的炮火中拯救了战士,但坑道也埋葬了无数战士。


真实的上甘岭坑道远没有影视剧中那么宽敞。上甘岭两个高地只是连级阵地,原本只有两百多人驻守,无数增援的兵力涌入,让小小的坑道更加拥挤。上甘岭的坑道战阶段,是很多老兵都不忍回忆的一段往事。


图片


中国人民志愿军第15军第45师134团8连,是上甘岭坑道战中最著名的一支队伍,因为坚守坑道14昼夜,荣立集体特等功。曹培新是8连卫生员。曹老精神矍铄,提到敌人为了堵坑道,什么办法都想尽了,当时被堵到后,90多个人,牺牲了36个人才把洞口打开……说着说着,曹老红了眼眶,摇摇手,说“我不想回答,一想,那些场景就在我脑壳里窜,我受不了”,他擦掉流出的眼泪。   


          

1952年10月30日

志愿军的大反击开始了 



图片


导演查阅美国和韩国的研究资料和纪录片时,发现他们经常使用我们“再现”的片段来证实所谓的“人海战术”,即志愿军战士漫山遍野地一拥而上。


但事实上,高地作战地幅狭小,在双方均使用大量炮火的情况下,哪一方兵力密集,哪一方伤亡就大。无论是我军的战史还是老兵的回忆,都记录着上甘岭战役中,我们逐次用兵人数极少,常以班组或小队行动,有时一个班甚至两三个人就坚守一个阵地一天一夜。也正因为如此,才出现了无数上甘岭战场的孤胆英雄,和那些看似不可思议的一个班组打退几十轮进攻、杀敌数百的记录。   


图片


节目组以国内历史纪录片从未有过的技术尝试——动作捕捉+虚拟战场重建,细致地捕捉志愿军步兵各个战术动作并按照老兵的回忆和档案里的图示,一比一地还原了597.9高地阵地上一个班组打阻击的场景,也反驳了志愿军使用“人海战术”的谣言。


图片


12军31师91团8连的蔡兴海是上甘岭战役中的特等功臣,在志愿军第3兵团颁发的记功命令上,他的名字与15军的黄继光、邱少云、孙占元等烈士同列。在大反击阶段,蔡兴海与4班战士们发明的战术:“包饺子”和“打空炸”,给与了敌军极大的打击。   


但是,当提及去世的战友时,92岁的老人忽然泪流不止,他连声说着对不起,70多年了,他依然耿耿于怀在战斗最激烈时,无法将战友的尸体运下前线,眼睁睁看着它们被猛烈的炮火炸没了。蔡兴海摩挲着那张记功命令,喃喃说:“我不该出现在上面,没有资格,他们都牺牲了,我一个活着的人凭什么与他们一同受奖呢?”



1952年11月25日

历时43天的上甘岭战役就此宣告结束



图片


美军官方战史称:“摊牌行动”得到了一个令人嘲讽的结局。


时任所谓“联合国军”总司令的克拉克则更直截了当,他在回忆录中写道:“此战‘得不偿失’,我认为这次作战是失败的。”


一年后,毛泽东在中南海颐年堂接见从朝鲜前线回国的秦基伟时说:你们打的也是铁老虎、钢老虎,它们貌似强大,凭钢铁多,凭武器装备精良。我们凭指挥员的智慧,凭战士的勇敢,凭正义战胜他们。   

          

《上甘岭》分集介绍


图片

上 集

1952年10月14日凌晨,在“联合国军”疯狂的炮火中,上甘岭战役拉开序幕,美军步兵7师31团和南朝鲜2师各一个营,在火炮的掩护下,向597.7高地和537.7高地的志愿军阵地冲锋。从1952年10月14日至20日,这是上甘岭战役的第一阶段。志愿军第15军坚守的阵地,进行了顽强的反击。战斗形成了昼间敌人进攻,占领表面阵地,夜间志愿军组织反击夺回表面阵地的状态。10月20日,几乎所有阵地上的志愿军都是弹尽粮绝,15军放弃表面阵地退入坑道,开始了抗美援朝战争期间彪炳史册的“坑道战”。


本集聚焦上甘岭战役的准备阶段和战役的第一阶段,通过 “联合国军”将领克拉克、范佛里特与中国志愿军将领邓华、秦基伟、崔建功等人的日记与回忆录,以及大量老兵的采访,讲述这场战役为何打响,以及这场战役的重要与残酷。


 中 集

1952年10月21日至11月25日,是上甘岭战役的第二和第三阶段。10月20日,几乎所有阵地上的志愿军都是弹尽粮绝,十五军放弃表面阵地退入坑道,开始了抗美援朝战争期间彪炳史册的“坑道战”。而在10月30日开始的决定性大反攻,十二军和炮兵部队星夜赶赴战场支援,则展现了志愿军战士们不畏强敌,不避艰险,以勇敢、智慧和百折不挠的毅力战胜敌人的“上甘岭精神”。   


本集从“武器战术”的角度解读上甘岭的决胜之道,从档案与历史细节入手,梳理我军如何用大无畏的牺牲精神和灵活机动的战法,把劣势装备的效能发挥到了极致,还原这场“以弱胜强”载入史册的经典战例。


      

 下 集

在抗美援朝战争中,上甘岭是永远令人仰望的丰碑。在血与火的战斗中,志愿军将士以其无所畏惧、视死如归的英雄气概,以劣势装备一举击败武装到牙齿的骄狂之敌。上甘岭战役的胜利,彻底打掉了以美国为首的所谓“联合国军”在正面战线取得胜利的信心。在武器装备、后期补给都处于劣势的情况下,人永远是最重要的制胜因素。中国人民志愿军发挥了最大的能动性,证明了中国人民志愿军的骨头比美国的钢铁还要硬。


本集追寻黄继光、胡修道等战斗英雄的故事,他们的精神代代传承,也跟随志愿者的脚步,探访王万成、朱有光烈士的家属。英雄故事的背后是强大的抗美援朝精神的支撑。通过寻访先辈们的足迹,追忆英雄的荣光,循着新一代年轻人的脚步,以青春致敬青春。 


纪录片《上甘岭》
10月25日-27日 晚20:00
纪实人文频道播出


上海广播电视台纪录片中心(真实传媒)
谢申照工作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