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对面 | “钢琴泰斗”殷承宗:83岁不退休,一直致力于让钢琴说中国话

全文2938字,阅读约需9分钟,帮我划重点

划重点

0183岁的钢琴泰斗殷承宗在江苏大剧院举行中外名曲及钢琴伴唱《红灯记》音乐会,持续近两个小时。

02殷承宗一直致力于让钢琴说中国话,除了广为人知的钢琴协奏曲《黄河》,还有钢琴伴唱京剧《红灯记》,以及钢琴弹奏古曲《十面埋伏》《春江花月夜》等。

03除此之外,殷承宗还改编了《十面埋伏》等多首中国古曲,实现了中西方艺术结合的创新。

042025年将是钢琴协奏曲《黄河》首演55周年,也是殷承宗舞台生涯75周年。

05殷承宗表示,他希望年轻人可以站出来,创作更多优秀的中国钢琴作品。

以上内容由腾讯混元大模型生成,仅供参考

上下场时,殷承宗步态缓慢,令人担心,但当演奏时,十指却在琴键上飞舞如少年,轻重、快慢、明暗,收放自如,让人忘记他已是耄耋老者。

10月11日晚,83岁高龄的“钢琴泰斗”殷承宗在江苏大剧院举行中外名曲及钢琴伴唱《红灯记》音乐会,整场演出近两个小时。后台工作人员告诉记者,殷老这些年常来江苏大剧院,是大剧院的老朋友。

殷承宗一直致力于让钢琴讲中国话,除了广为人知的钢琴协奏曲《黄河》,还有钢琴伴唱京剧《红灯记》,钢琴弹奏古曲《十面埋伏》《春江花月夜》等等。落叶归根,心系家乡和祖国,他80岁那年,带着两架钢琴和50多箱行李回国,搬回鼓浪屿,住进他出生的那个房间。在扬子晚报/紫牛新闻的专访中,殷承宗坦言,“我要找学生,把经典传承下去”。

图片

江苏大剧院的演出是在工作日,周四的晚上,很多观众从全国各地赶来听这场音乐会。上半场,殷承宗演奏了莫扎特的《C大调奏鸣曲K.330》、贝多芬的《升c小调奏鸣曲No.14月光Op.27 No.2》、德彪西的《月光》,以及由他和黎英海改编创作的古曲《春江花月夜》;下半场则是他改编创作的钢琴伴唱《红灯记》。每一首结束,台下总是响起如雷般掌声,结束返场时全场观众一起高唱“浑身是胆雄赳赳”。

83岁还奔波在全国各地,几乎每月都在演出,为何如此迷恋舞台?面对记者的提问,殷承宗的回答里看不到年龄,只有视钢琴如生命的炙热。

“我现在听力有点下降,腰也不太好,确实有很多朋友劝我退休,但是我说不行,音乐和钢琴就是我的生命,没有这些东西的话,我活着没有意思。”为了能继续演出,他仍坚持每天练琴四五个小时。

记者把后台工作人员对他不带琴谱的敬畏告诉了他,他笑了笑说:“只有不依赖乐谱,都记在脑子里,才能尽情地投入到音乐中。”

所以虽然腰疼,虽然坐琴凳没有腰部支撑,但他依然每天都练习。这么多年过去了,他说他对音乐有了更深的理解。也有人劝他,弹一个《黄河》就够了,这样轻松一点。但他不肯,比如每次来江苏大剧院,上演的曲目也都不一样,他争取每回都带给大家新东西。他还说,《黄河》要弹得好,就是要弹很多别的作品,从中得到养料。

“你问我为什么这么爱钢琴?因为我都是在逆境里头学钢琴的,确实都在逆境里,所以我就很容易去坚持。”回忆过往,他的每句话里都有“钢琴”二字,钢琴是他的生命。

图片

殷承宗1941年出生在厦门鼓浪屿,是新中国培养的第一批钢琴家。他7岁开始弹钢琴,9岁举行个人独奏会,17岁便在维也纳世界青年节钢琴比赛中获第一名,20岁在第二届柴可夫斯基国际钢琴比赛中获第二名,上世纪六十年代毕业于中央音乐学院和列宁格勒音乐学院,后任中央乐团首席钢琴演奏家。

1980年,殷承宗和聂耳、冼星海、马思聪成为列入《新格罗夫音乐和音乐家词典》中仅有的四位中国音乐家。

殷承宗告诉记者,这个词典里对他的介绍只提到了钢琴伴唱《红灯记》,“因为外国人觉得不可思议,京剧这样的中国传统戏曲,居然可以跟西洋的钢琴结合。而用我的话来说,这是钢琴说中国话的一大步。”

确实,用钢琴伴奏京剧,放在当下也属于奇思妙想。殷承宗告诉记者,是人群中的那句“那你能用钢琴演奏京剧吗”启发了他。

这就要说到殷承宗26岁时的一个壮举了。当年他和几个朋友自发将一台钢琴搬到天安门广场演奏,第一天大概有1000多人围观,人群里突然有人点名要听京剧。

要让大家喜欢钢琴,就要创作人民大众喜爱的作品,这个突发奇想启发了他,回去后连夜就写了一段《沙家浜》,第二天用钢琴现场伴唱,“不得了,一下子就炸了”,围观的人越来越多。

回忆那时的场景,殷承宗仍很激动。既然大家喜欢,那他就想试着系统地创编出一首作品来。京剧《红灯记》的旋律唱段很好听,故事也很吸引人,于是他着手改编,先去中国京剧团学习,到戏校里头找老师,还在乐池里坐了1个月,前后花了8个月,把所有的台词、所有的锣鼓点都背出来了,“钻进去以后,我发现中华文化真的非常灿烂,传统戏曲里面有很深的学问,学好了才有可能去改编、去创新。”

就这样,殷承宗巧妙地将两者完美结合,钢琴伴唱《红灯记》既保留了京剧原有的韵味,又充分发挥了钢琴宽广的音域和丰富的表现力,实现了中西方艺术结合的创新,是实践“洋为中用、古为今用”的一个成功范例,也为听众带来了全新的艺术体验。

后来殷承宗和其他音乐家又改编了《十面埋伏》等多首中国古曲,在《春江花月夜》的演奏中,他用钢琴模拟出箫、古琴、筝、鼓等中国乐器的声音,演奏方法也很讲究,但最主要是讲究韵味。他说,戏曲和古曲如果脱离了韵律,就失去了它的灵魂。演奏时要把握好作品的情感,必须处理得分寸得当、恰到好处。归根结底,演奏技巧是手段,而音乐才是目的。

1996年,殷承宗在纽约卡内基音乐厅第一次钢琴弹奏《十面埋伏》和《春江花月夜》,观众反响热烈,美国媒体把《十面埋伏》誉为“中国第一狂想曲”。

殷承宗则说:“我演过两套《四季》,非常受欢迎。一套是柴可夫斯基的《四季》,另一套是中国古曲改编的《四季》——从《春江花月夜》到《百鸟朝凤》,再到《平湖秋月》,最后是《梅花三弄》。”

他认为自己这是在抛砖引玉,更希望年轻人可以站出来,创作更多优秀的中国钢琴作品。

图片

“听殷承宗大师弹奏的《黄河》,感觉每个音符都用钢铁般的力量弹出了中华民族的不屈和血泪呐喊,就算弱化处理的地方也如钢针般扎了下去,浓烈的民族感情就要用这种鲜明坚定的强弱对比来表达,没有比殷承宗版本更强的《黄河》了。”这是记者在音乐软件上看到的高赞评论。

2025年,将是钢琴协奏曲《黄河》首演55周年,也是殷承宗舞台生涯75周年。钢琴协奏曲《黄河》浓缩了冼星海《黄河大合唱》的精华,由殷承宗、储望华、刘庄、盛礼洪改编,首演于1970年。这部作品在创作中运用了西洋古典钢琴协奏曲的表现手法,又融入船夫号子等中国民间传统音乐元素,因其史诗的结构、华丽的技巧、丰富的层次和壮阔的意境,成为中国钢琴协奏曲中最具有代表性的作品之一,也是世界音乐史上具有影响力的一首中国钢琴协奏曲。

作为该作品的主创之一、首演者以及演出次数最多者,殷承宗早已成为《黄河》的代言人。

“古为今用,洋为中用”,钢琴改编古曲是创作的一方面,原创出一部中国本土的大型协奏曲则更能证明“钢琴可以说中国话”。

那时殷承宗刚到中央乐团不久,大家开了好几次会,最后决定根据《黄河大合唱》改编《黄河》钢琴协奏曲。创作组成立以后,他们一行人去黄河边体验生活,“看了壶口瀑布,当过船夫也拉过纤,一路用毛驴驮着铺盖卷,走向黄土高原,最后到达延安,听了很多抗战故事和黄河传说,这些体验都被融入到了作品中。”

当钢琴协奏曲《黄河》响起,铿锵有力的琴音如黄河般汹涌奔腾,展现出一幅中国人民不屈不挠、勇往直前的宏伟画卷,象征着中华民族五千年顽强的拼搏精神。过去的50多年里,殷承宗在五大洲都弹过《黄河》,加起来有数千场,“《黄河》可以不断焕发出新时代的意义,因为它写的是过去、现在和未来,所以在每个时期都能给人鼓舞和力量。”

【快问快答】

K=孔小平

Y=殷承宗

K83岁忙巡演,会不会太辛苦呀?

Y:我能走一步就走一步,传承很重要。《黄河》有很多人在弹,但全本《红灯记》还没有人能弹,我在找愿意学的学生。钢琴伴奏《红灯记》很难,因为既要学钢琴,又要学京剧,还要学习中国传统文化。

这些都是我们中国传统文化的宝贝,是我们中国的根,需要年轻人静下心来去学习。

K 现在的巡演强度对您来说大吗?

Y:其实国外还有很多地方邀请我去,但是你看我走路那么慢,确实有腰疼这些问题,等治好了就能去。

倒是这两年我把国内转了一圈,从南到北,上个月去了昆明,弹奏了两个协奏曲,还去了北京、西安、上海等地,现在在南京。

K那您现在搬回鼓浪屿,住得还习惯吗?

Y:我2021年举家迁回中国,住回了出生时的祖屋,房子已经有一百年的历史了。这幢房子很像一个天然音乐厅,疫情期间我还在里面开了很多场家庭音乐会。

K您说还有很多事要做,包括什么呢?

Y:我想继续创作,比如中国打击乐,中国打击乐历史悠久,可以表现出很多东西。《黄河》里就用到了很多打击节奏,后来《十面埋伏》也有,今天在南京演出《红灯记》,场上的打击乐演员就很年轻,他们进步很大。

我不仅还有很多事情想做,我也觉得我还能做很多事,起码可以培养一些年轻人。

文 |  扬子晚报/紫牛新闻记者  孔小平

拍摄 | 孟椿

剪辑 | 曾宏亮

(本文图片和演出素材由江苏大剧院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