胰腺癌手术关键技术、肺癌精准诊疗模式……上海市科学技术奖公布

(人民日报健康客户端记者 尹薇 董颖钰)10月23日,2023年度上海市科学技术奖励大会举行,共214项(人)次荣获上海市科学技术奖。其中,复旦大学附属肿瘤医院、上海市胸科医院等多个团队的医学成果受到关注。

复旦肿瘤医院创新胰腺癌手术关键技术

复旦大学附属肿瘤医院院长虞先濬领衔研究项目《胰腺肿瘤外科关键技术和干预策略的创新与应用》荣获上海市科技进步一等奖。

图片

复旦大学附属肿瘤医院院长虞先濬(左)手术。医院供图

虞先濬带领研究团队创新胰腺癌手术关键技术和干预策略,通过开展一系列基础临床转化研究,建立了个体化手术和综合治疗策略,显著延长胰腺癌术后生存期,胰腺恶性肿瘤患者3年生存率达56.8%,赶超国际先进国家水平。如今,复旦大学附属肿瘤医院胰腺外科每年进行手术的胰腺恶性肿瘤近3000例。

此外,该团队牵头撰写《中国胰腺癌综合诊治指南》(2018版和2020版)、《中国恶性肿瘤整合诊治指南-胰腺癌》(2022年版);相关研究发现和创新成果被系统总结为专著《胰腺癌的诊断和治疗:新技术、新理念、新策略》;吻合技术、淋巴清扫、分期系统、个体化化疗策略等诸多成果已在40家三甲医院1.4万余例患者中应用。

上海胸科医院建立肺癌精准诊疗新模式

上海胸科医院肿瘤科主任陆舜团队建立了肺癌治疗疗效的精准预警新技术,构建肺癌精准治疗新模式,荣获上海市科技进步奖一等奖。

图片

上海胸科医院肿瘤科主任陆舜(右一)问诊。医院供图

在肺癌早期复发与转移的有效预警机制方面,陆舜团队利用代谢特征来检测循环肿瘤细胞,为非小细胞肺癌的治疗提供了新视角,建立起预测EGFR突变型晚期非小细胞肺癌患者接受靶向治疗效果的新技术。

该团队针对不同肺癌患者,提供了一整套精准治疗模式。对于可手术非小细胞肺癌患者,围手术期免疫治疗模式可以降低患者复发转移的风险比例达43%,近25%的患者在接受手术切除后,病理检测显示未见癌细胞残留,整体复发或死亡的风险下降60%。

2024年1月,这一治疗方案获得了国家药监局的批准,随后在全球范围内推广,开创了中国肺癌治疗新标准,由此在全球首次建立围手术期免疫治疗新模式。

上海市第六人民医院建成最大遗传性骨病资源库

上海市第六人民医院骨质疏松和骨病专科主任章振林团队关于遗传性骨病发病分子机制和临床精准诊治的相关研究,荣获上海市科技进步奖一等奖。

图片

上海市第六人民医院骨质疏松和骨病专科主任章振林(左一)问诊。医院供图

历经15年余,上海市第六人民医院章振林团队围绕遗传性骨病临床和基础面临突出问题,建立迄今为止我国最大样本量、种类最多的遗传性骨病家系资源库(共1919家,4939例),涉及75种遗传性骨病和70个致病基因,绘制了中国人主要类型遗传性骨病临床表型谱和致病基因突变谱,为临床诊治和研究提供有力支撑。

其中,常隐遗传原发性肥大性骨关节病(PHO)、家族性/散发畸形性骨炎伴巨细胞瘤的新致病基因不断被发现,首次提出这些疾病的诊断与鉴别诊断的技术要点,从而使国内外PHO确诊率从30%提高到81%,大幅降低漏诊率和误诊率。团队相关诊疗策略已被国内外200多家医疗机构采用,使我国遗传性骨病临床和研究进入快速发展新阶段,也向世界发出了遗传骨病领域的中国声音。

红房子医院探索宫颈癌动漫科普传播

在本次上海市科学技术奖励大会上,复旦大学附属妇产科医院华克勤团队的科普作品荣获科学技术普及奖一等奖。

图片

复旦大学附属妇产科医院华克勤团队的科普作品《宫颈癌和它的宿敌》。医院供图

华克勤带领团队以短篇情节动漫《宫颈癌和它的宿敌》为创新起点,陆续衍生推出了宫颈癌科普微电影《生死超越》、系列微视频《逗比编辑部之妇产科“事故”》以及直播、课件、周边产品等数百份,覆盖人群上千万。这三部作品共同构成了宫颈癌科普创作三部曲,累计观看人次超6000万。

在科普动漫创作过程中,团队将宫颈癌、HPV病毒设计为“大小恶魔”卡通形象,华克勤化身为“抗癌天使Dr.Hua”,使宫颈癌知识环环紧扣,富有趣味,易于让不同年龄、知识层次的群众理解。

华克勤表示:“我们的科普研究工作仍在继续,如何在趣味、易懂、严谨等维度平衡科普内容质量与传播效果,我们将坚持探索与创新,构件一个全面覆盖、层次丰富的科普传播体系,助力提升健康城市软实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