承岐黄之术,他们将传统医学植根心手之间 | “宁”医仁心

一缕药香跨越古今,一枚银针联通中西,一株小草造福世界。从“中华瑰宝”到济世良方,中医药学传承千年智慧,根深叶茂。在长宁区各级医院中,356名中医医生扎根于一线,在科学科技赋能新时代的今天,让古老的中医药学历久弥新。

一缕药香去疾患




云母屏开,珍珠帘闭,

防风吹散沉香。

离情抑郁,金缕织硫黄。

柏影桂枝交映,

从容起,弄水银塘。

连翘首,惊过半夏,凉透薄荷裳。

一钩藤上月,

寻常山夜,梦宿沙场。

早已轻粉黛,独活空房。

欲续断弦未得,

乌头白,最苦参商。

当归也,茱萸熟,地老菊花黄。

——辛弃疾《满庭芳·静夜思》


史生铭长宁区妇幼保健院中医副主任医师


“中医医师就像一个匠人,在他的手里有几把‘万能钥匙’,但如何用‘钥匙’打开患者疾病的这把锁,就要凭借匠人的经验和正确的选择。这一把把‘钥匙’在慢性病治疗方面有独特的效果,即使在急性病的治疗中,中医医师也可以尝试用其‘钥匙’来解决问题,而这也是让我感到非常欣慰的。”

图片

史生铭自幼师从于其外祖父(1939年毕业于上海中医学院,师承名医丁济万先生)学习中医,后又跟师抄方于上海龙华医院中医脾胃病专家马贵同教授和中医血液病专家姚乃中教授。擅长运用中药汤剂辨证论治脾胃(消化系)、心肺等各类内科杂病;类风湿性关节炎、银屑病等免疫风湿性疾病;月经不调、痛经等妇科疾病;失眠、焦虑、乏力、更年期综合征等亚健康状态。


青瓷瓶,紫木柜,乌砂锅,赭药方,墨迹浓淡悬壶方,药香悠悠百草堂——这是属于中药独有的美,也是史生铭关于童年的记忆。

 

史生铭出生在一个中医世家,其外公师承名医丁济万先生。从小外公就希望史生铭能继承他的事业,但史生铭的父亲更希望他成为一名优秀的外科医生。

 

随着年龄的增长,史生铭对中医渐渐有了更多的认识。家人患了咳嗽、感冒、胃痛,外公几服药下去就效果显著。而让史生铭深受触动的,还是一位白癜风病人。他满脸白斑,史生铭外公为其诊治一年后,他的皮肤逐渐恢复了正常,春节时这位病人去给他外公拜年,溢于言表的感激让史生铭至今难忘。那一年,史生铭18岁。

 

从那时起,史生铭立志要学习中医,并在外公的鼓励下考入了上海医科大学。

 

大学期间,史生铭除了在校学习专业理论知识,还经常跟着外公坐诊,问诊、把脉、看舌苔、抄方......外公看一位病人,史生铭也跟着看一位病人,外公开出一剂药方,史生铭也在心中开出一剂药方。偶尔“挑战”一下外公的观点,也总会得到耐心的解释。

 

除了跟随外公学习,史生铭还跟师抄方于上海龙华医院中医脾胃病专家马贵同教授和中医血液病专家姚乃中教授,这让他增添了更多经验,而在毕业之后的不断实践中,史生铭也形成了一套自己的诊疗特色。


图片


20多年来,史生铭坚持运用纯中药汤剂辨证论治脾胃(消化系)、心肺等各类内科杂病;类风湿性关节炎、银屑病等免疫风湿性疾病;月经不调、痛经等妇科疾病;失眠、焦虑、乏力、更年期综合征等亚健康状态。其严谨且独树一帜的诊疗方法让众多患者获益,72岁的张女士就是其中之一。

 

张女士清楚地记得,第一次走进史生铭的诊室是2014年。那时,张女士被先天性心脏病、哮喘、肺动脉高压、风湿性关节炎、高血压高血脂等多种疾病折磨着,虽然辗转多家医院治疗,但效果并不明显。

 

“晚上一躺下就喘不过气,不用氧气机就不能睡觉,常常发烧、呕吐,翻个身都要出一身虚汗。”回想当年的状况,张女士仍心有余悸。


“在朋友的介绍下,我找到了当时在天山路街道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工作的史医生,他给我看舌苔、把脉,之后就告诉我最大的问题在于风湿免疫系统和心脏,并给我开了一星期的汤药。”

 

起初,多处求医不果的张女士并没有寄多大希望,可想不到的是,3天药吃下来,一直压在胸口的“石头”没有了,她喘气也开始通畅了。

 

从那天起,张女士便成为了史生铭忠实的“粉丝”,每周来看史生铭的门诊成了她雷打不动的“惯例”。由于张女士病情严重,史生铭也告诉她:“能坚持每周一次的门诊就坚持,若病情严重,随时都可以来办公室找我。”

 

后来由于工作需要,史生铭先后调动至区内几家医院,可张女士始终跟随着他的门诊,她的身体也在中药的治疗下越来越好——心包积液消失了,肺结节被控制住了,已经两年没有再用过氧气机,晚上睡觉安稳多了......

 

“一次我来看史医生的门诊,他一把脉就觉得我情况不对,让我立刻在医院做了个心超,当时显示有心衰的前兆,之后我又到上级医院去就诊,这才躲过了一劫。”当记者把张女士的这段话转述给史生铭时,他笑着摆了摆手,“中医很多时候都是被患者神化了。根据患者发病的原理,中医可以通过扶正祛邪以恢复阴阳平衡,但也不是无所不能的。”

 

图片




史生铭告诉记者,在传承与创新中焕发新生,在实践中显著提高临床疗效,为更多患者提供汇聚中医优势、疗效更加显著的治疗方案,这是他永远努力的方向。












一根银针除病痛




昔吾见尔翁,卖药金陵市。

手持一寸针,针落病者起。

我主大行人,翩翩酒相值。

京中多异客,飞盖若流水。

一峰挟一囊,有药能医世。

时当引疾去,东西各飘逝。

——陈献章《赠针灸杨飞》

           

陈丽敏虹桥街道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中医全科主任医师


“穴位、经络对每个人都是公平的,无论你是什么肤色,也不论你的身体是否强健,都可以通过针灸这种治疗方法来解决问题。希望更多人能正确了解中医,认识针灸,更深层次地理解和接受老祖宗留给我们的智慧,这对我来说是一种责任,更是一种幸福。”


图片

出生于医学世家的她,扎根社区20载,运用针灸治疗常见病和多发病,且能解决多学科的疑难杂症,实现了年门诊量约5.6万人次,其中疑难杂症约60%,病种达100余种,包括中风后遗症、视神经麻痹、肿瘤、儿童发育迟缓、痔疮等。个人也成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陆氏针灸” 第五代传承人。


陈丽敏出生在一个三代行医的医学世家。从孩提时代她就知道,学医是她人生无二的选择。医学院毕业后,陈丽敏去到虹桥街道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成为了一名针灸科医生,这一做就是20年。

 

“通过学习、传承、总结、创新,我发现穴位虽小,里面的学问却很大。”陈丽敏指着记者手背上一处很难察觉的轻微凹陷,“每个穴位在皮肤上的变化不同,特定的穴位对应特定的脏腑,脏腑的问题也会在穴位上呈现变化,这处轻微的凹陷就可能指向着你的心脏比较薄弱。”

 

心脏不适患者的治疗方式比较复杂,往往需要长期反复就医。在实践中,陈丽敏发现了两个治疗心脏不适的穴位,施针之后,患者心率很快变得平稳,呼吸也逐渐均匀,临床效果明显,有效率在90%以上,使社区众多老年患者获益。

 

疑难病症逐步解决,一些杂症也被陈丽敏所攻破。

 

利用在临床实践中整合的一组穴位,陈丽敏开展针灸痔疮治疗,并取得了良好的疗效,一些痔疮大出血的患者经过一次治疗就可以止血,一个疗程后痔疮便缩小。

 

渐渐地,一根根银针在陈丽敏的手中仿佛有了生命,在中风后引起的吞咽困难、视神经麻痹、肿瘤患者体质调理、过敏性鼻炎、失眠、甲亢引起的恶性突眼、慢性萎缩性胃炎等60多类病种的治疗中都产生了良好的疗效。


图片


采访中,记者遇到了刚刚接受完治疗的殷阿姨,年过七旬的她,精神状态很好。

 

然而,提到8年前的那段日子,殷阿姨却用了“人生至暗时刻”来形容。2016年,罹患乳腺癌、肾癌的她,在几期化疗过后,身体的状态也降至了低谷。


“患者来的时候,面色黧黑、纳差、乏力、关节痛、身体浮肿,最不乐观的是她精神压力极大,对当下失去了兴趣,对未来充满了恐惧。”虽然已经过去了多年,但陈丽敏依旧清晰记得殷阿姨初来时的样子。


希望,永远是打败疾病的源泉,而陈丽敏手中的针灸便打开了殷阿姨的那扇希望之门。


遵循中医扶正祛邪的治疗原则,陈丽敏从脾胃切入,再加上相关穴位,为殷阿姨进行针灸调理,并辅以艾灸的治疗。


治疗过程中,有一个瞬间让殷阿姨至今难忘。


“有一次陈医生给我针灸,拔针时一股黑血顺着针眼流了出来。当时陈医生就告诉我,这股黑血出来真的是千金难买。”就这样一次次,一点点,殷阿姨的身体有了变化,吃饭有了胃口,走路有了力气,黧黑的皮肤也渐渐转为正常。


身体日渐恢复也让殷阿姨的生活重新焕发了生机。几年的时间里,殷阿姨的腰围变小了近10公分,许久不拍照的她再次拿起相机,在朋友圈晒出自己各种出游的照片;以前力不从心的她重新担起了照顾家庭的担子,每天接送孙辈成了她最开心的事情……


在殷阿姨的带动下,家中上至90岁的老父亲,下到十几岁的小孙子,都成了中医针灸的“粉丝”。尤其是殷阿姨家中那位被陈丽敏几次针灸治好了中耳炎的小孙子,更是立志将来学习中医。


如今,殷阿姨还会定期到陈丽敏医生处接受巩固治疗,但疾病的阴霾早已渐渐离她而去。


谈及殷阿姨的治疗,陈丽敏用了一个名词——“组穴成方”,“根据病人的体质和症状,我们可以把很多穴位组合在一起针灸治疗,像补气的、补血的、活血化瘀等等,这也就是我们所说的‘组穴成方’,而且针灸本身也没有副作用,是一种绿色的治疗方法。”陈丽敏告诉记者,她要感谢患者,更要感谢手中的一根根银针,那一根根与她共同成长、相互成就的银针。


图片




20载春华秋实,针灸已和陈丽敏的生命融为一体。坚持自己“望闻问切与理法方穴”相结合的诊疗特色,通过“以针代药,以穴代方”的治疗特色,陈丽敏说,在针灸这条道路上,她会矢志不渝地坚守、创新,用手中的银针为更多患者带去健康。












一指禅法佑健康




病减停汤熨,身衰赖按摩。

书亏平日课,睡比故年多。

龟卜占休泰,医方校阙讹。

有时还一笑,隔浦起渔歌。

——陆游《病减》


石向东华阳街道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中医全科主任医师


“一指禅以‘恒和柔定’为法则,以营卫经络和层面论为核心,以‘⼀指禅推摩法’为主要手法,适用于全身各个层面与经穴,是集一指禅理法、手法、功法、疗法与心法为一体的中医外治疗法。作为一名推拿医生,我的使命就是将这种最方便的中医适宜技术推而广之,惠及更多老百姓。”


图片


石向东从事中医推拿30余年,师承国家级非遗“朱氏推拿”和“陆氏针灸”技术,并将两者相结合,提高了临床疗效。石向东擅长颈肩腰腿疾病、失眠、过敏性鼻炎、带状疱疹、干眼症、脾胃病、中风后遗症以及妇科疾病的治疗,并在利用推拿治疗小儿咳嗽、哮喘、消化不良,发育不良方面有独到之处。为使一指禅推拿适应现代临床需求,他成立了石向东工作室,形成了可复制、可推广的传承模式。



五指粗短,手掌厚实,几十年为病患推拿,使得大鱼际的肌肉更是发达,这是华阳街道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石向东医生的双手。

 

30年前,也正是这样一双手,被眼光独到的朱鼎成教授一眼相中,除了通过专业上的层层考试,石向东这双软、厚、暖的手也正是推拿中不可多得的好材料。

 

拜朱鼎成为师,进阶一指禅功力,欢喜之余,更大的压力也随之而来。习功之时,须将大拇指在米袋子上反复按压,一练就是好几个小时……许多年轻人无法忍受如此枯燥的学习,索性放弃了,可石向东却咬牙坚持了下来。

 

“一指禅刚柔相济,讲究技巧和技术,反对蛮力和暴力,需要运丹田之气到大拇指,通过大拇指推动患者的气血来治疗疾病。”讲到一指禅,石向东总是如数家珍且满心欢喜,“推拿为他人缓解疼痛,自己也从中得益。”


图片


精诚所至,金石为开。随着社区中医的大力普及,也随着获益于石向东推拿的人越来越多,更多的患者慕名而来。


双侧膝盖半月板损伤,膝盖内有积液,颈椎和腰椎也出现了问题,走路的时候一条腿几乎抬不动......今年8月,身体上一系列不适产生后,56岁的侯女士找到了石向东求助。


推拿、针灸、艾灸、热敷、拔罐,几次治疗后,侯女士身体的不适得到了很大地缓解。


“颈椎轻松了,膝盖里的积液没有了,整个人的状态是肉眼可见的好转。”侯女士说,“尤其是石医生的推拿,让人‘痛并快乐着’,推到穴位尤其是病灶时会酸痛,但结束后浑身轻松。”


和侯女士一样,获益于石向东推拿的还有很多患者。


张先生是一名高校体育老师,不慎拉伤肩膀后休息了2个月还没有明显好转,便慕名来到了华阳街道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求助于石向东。“第一次推拿很痛,石医生只给我推了5分钟;第二次再推,浑身舒坦多了;今天第三次来,已经算是巩固成效了。”三次推拿后,张先生的肩部疼痛基本消失。


陈女士患有五六年的腰痛史,刚到华阳看病时“香蕉腰”特别厉害,石向东为之进行了一段时间的针灸推拿后终于恢复了她的“甘蔗腰”,陈女士也成为了中医推拿的忠实“粉丝”。


“手就像我们的眼睛,能探测到患者疾病的程度到了哪个层面。没有什么神奇奥秘,凭的就是30年功力和临床经验的积累。”谈到治病的“秘诀”,石向东笑着告诉记者,“循经络、推穴位”的原则,再施以“推、拿、按、摩、㨰、捻、抄、搓、缠、揉、摇、抖”等推拿手法,配以“一指禅”的“推”为主要手法,伴以持续有节奏的操作,力道渗透筋骨,触达各部穴位,这就是他治病的原理。


30多年扎根社区,石向东已“名气在外”,但他却告诉记者,挑战极限依旧是他努力的方向。


“患者病情各异,难度不尽相同,比如说顽固性的劳损,随着自己功力的提升,以前5次可以治好的病灶现在3次就可以征服,这样的成就感还是满满的。”石向东告诉记者,每天要推几十人,但他并不觉得辛苦,“推拿已经融入了我的生活,练功的同时可以帮助到患者,自己的身体也越来越好。”


图片




最初,推拿治疗的方向大多在于高血压、头痛、失眠、冠心病、脾胃病、妇科病等内科疾病,但随着社会的发展,颈肩腰腿疾病的患者越来越多,推拿的疾病谱中也加入了新的“成员”。在变革中创新,让一指禅手法适应现代社会的需求,为该类疾病提供更有效的非手术治疗手段,石向东告诉记者,这是他始终不渝的坚守和努力。







记者手记


开药时,史生铭心中有方,患者疾患去除;针落时,陈丽敏手下“得气”,患者经络“得通”;推拿时,石向东刚柔相济,患者一身轻松……医生们在各自领域内数十年如一日地坚守着,使众多患者走出困境,重燃希望。


几贴方药,几根银针,手指推拿消除病灶,在采访的过程中,记者一次又一次被中国传统医学的博大精深所感动,一次又一次被几位医生的医术所折服。


中医文化蕴含着中国古代人民对于大千世界的思考,对于世间万物生命的尊重。作为中华文明的一部分,中医文化历尽千古依然拥有鲜活的生命力。



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