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风化雨大先生 |陈可冀院士学术思想传承座谈会暨从医七十五周年学术研讨会在京举行

图片

医师报讯(融媒体记者 黄晶 陈惠 通讯员 吴丽丽)“德高望重”“春风化雨”这是第十二届全国政协副主席韩启德对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中医科学院西苑医院陈可冀的评语,一语中的。10月19日,以“传承创新发展 谱写时代新篇章”为主题的“第十次陈可冀院士学术思想传承座谈会暨从医七十五周年学术研讨会”在京举行。

此次研讨会高朋满座,北京大学神经科学研究所韩济生院士,上海中医药大学陈凯先院士,国家慢性肾病临床医学研究中心陈香美院士,北京中医药大学东直门医院田金洲院士,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党组成员、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党组书记、局长余艳红等现场出席活动,韩启德院士、中国医学科学院药用植物研究所肖培根院士、天津中医药大学张伯礼院士、北京中医药大学王琦院士、中国中医科学院广安门医院代谢病研究所仝小林院士分别题词,同贺陈可冀从医75周年

图片
韩启德院士(左)题词并与陈可冀院士合影
图片

王琦院士题词


作为我国第一代中西医结合学家,陈可冀1979年担任世界卫生组织传统医学专家咨询团顾问;1991年11月当选为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院士);在心脑血管病诊疗方面突破创新,荣获国家科技进步奖一等奖、二等奖,卫生部甲级成果奖,爱因斯坦世界科学奖;他著作等身,主编《血瘀证与活血化瘀研究》《中国传统老年医学文献精华》等,创办《中国中西医结合杂志》(中、英文版)。


陈可冀院士

语录


图片


天下的路很多,但实践教育我,不能没有中西医结合这条路。

中西医结合是我们必须走的路,不能墨守成规。

我的座右铭是:终生学习!

每一位中医师都应该写好中国字:这是素质标志之一;开处方应该让人看懂。



 陈可冀院士


中西医结合的开拓者与践行者


图片



来自中西医结合的召唤

1930年, 陈可冀出生于福建省福州市, 父亲陈在梅当时在京津冀新闻界工作,为他取名“可冀”。1949年,陈可冀考取了福建医学院(现福建医科大学)医疗系,大学就读期间培养了严谨的科学态度和扎实的现代医学思维。1954年,他以优异的成绩毕业,得以留校成为一名内科住院医师。对于因血吸虫病导致肝硬化腹水的病人,时任科主任王中方教授并不局限于仅用汞撒利茶碱等利尿药治疗,而选择用半边莲等中草药治疗,屡见奇效。这让陈可冀对中医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1954年6月,毛泽东主席指示:“即时成立中医研究机构,罗致好的中医进行研究,派好的西医学习中医,共同参加研究工作。”1955年12月,中国中医研究院(现中国中医科学院)成立,陈可冀奉调进京,从此开始了自己波澜壮阔、开拓创新的中西医结合医学之旅。

正如此次研讨会期间,韩济生院士所评价的那样,“陈可冀得中医名师培养走上中西医结合道路,根正苗壮。”来到中国中医研究院后,陈可冀成为素有“南冉(雪峰)北张(锡纯)”之称的冉老的“关门弟子”,此后又随经方派名老中医岳美中教授临诊,在北京四大名医蒲辅周教授的指导下研究脉学。
图片

1956年,岳美中(左一)与学生陈可冀(左二)等探讨问题

在跟师学习的过程中,陈可冀在临证抄方之余,研读了大量的中医经典著作,《黄帝内经》《难经》《伤寒论》《金匮要略》,为了加深理解,他还研修了朱颜讲解《神农本草经》和《黄帝内经》、陈慎吾讲解《伤寒论》、蒲辅周讲解《温病条辨》《温热经纬》和《时病论》等多位著名老中医的课程。

名师指导下,西医出身的陈可冀拥有了深厚的中医功底,如同修练出了医学的另外一条腿,中医与西医,两条腿走路,为以后的中西医结合道路奠定了基础。


中医药破解心脑血管病难题

1958年,适逢全国兴起科学技术大协作浪潮,中国中医研究院指派郭士魁、陈可冀等6名医生投入到中国医学科学院阜外医院(心血管病研究所)协作研究高血压病及冠心病的中医药临床研究。28岁的陈可冀在临床实践外,还承担两个单位之间的协作沟通工作,有机会经常接触吴英恺、黄宛、方圻及蔡如升等知名教授,讨论工作安排。

图片

1970年,陈可冀(右一)与郭士魁(右二)会诊心脏病人

在接触大量冠心病心绞痛患者中,陈可冀注意到应用活血化瘀方药确有助于缓解疼痛,减少硝酸酯类药物的用量。“有的患者每周舌下含用约百片(一瓶),经连续服用血府逐瘀汤类方药加减治疗后,可减少其消耗量约3/4。”陈可冀意识到这是中西医结合极为容易沟通的切入点。

1961年,陈可冀发表了相关治疗经验的论文,指出活血化瘀疗法的经典理论意义和实际应用价值。以后又陆续积累案例,进行重复验证,并从卷帙浩繁的经典文献中探讨历朝该治法的嬗变发展规律,丰富治疗方法,兴趣盎然。陈可冀这一研究方向,得到了阜外医生及中国医学科学院专家们的认可,更加坚定了他深入研究的信心。“对此专题,我则情不自已,数十年以来,奠定了活血化瘀的临床研究基础,稳定了毕生不可动摇的研究方向。”40年后,陈可冀在《活血化瘀临床研究的心路历程》一文中,回忆起当时的情景,仍难掩激动之情。

陈可冀带领团队研读中医经典著作,结合临床实践,从150余种活血化瘀药物筛选出35种,分为和血、活血、破血三大类,首次确立血瘀证的现代分型,阐释了其科学内涵。陈可冀编写完成了《血瘀证与活血化瘀研究》《川芎嗪的化学、药理与临床研究》等著作,率先建立血瘀证和冠心病血瘀证诊断与疗效评价标准,为现代活血化瘀学派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冠心2号”“川芎嗪”“血府逐瘀汤”,陈可冀一次又一次将理论转化为临床实践,用活血化瘀疗法为心脑血管病的治疗解决一个又一个难题。陈可冀精制冠心片是在冠心2号的基础上研发,临床总有效率达80%;口服磷酸川芎嗪在人体内30 min左右就达到血药浓度的最高峰,在临床验证了川芎嗪对缺血性脑血管病的良好疗效,现仍在城乡广泛临床应用。此外,陈可冀还针对冠心病介入治疗后再狭窄的难题,选择经典活血化瘀方剂——血府逐瘀汤及其简化方,进行中药干预再狭窄的多中心临床研究,为介入后再狭窄这一世界难题开辟了新的中医药防治途径。

“血瘀证与活血化瘀研究”获中医药领域首个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加快了我国中西医结合防治心脑血管病的理论和临床的创新步伐。


深挖医学宝库 

关注老年医学发展

“中医药人只有坚定中医药文化自信,才能聚精会神,平心静气地搞好中医药的传承和创新。”为了更好地传播中医药文化,培育中医药文化自信,陈可冀于1980年开始主持清代宫廷医疗保健经验的整理挖掘工作。清宫医案内容非常丰富,陈可冀团队累计查阅了3万多件档案。这些尘封已久的档案,有的手一碰就碎了,有的味道呛鼻,工作人员小心翼翼地扫去灰尘,打开一张张医案处方,犹如打开了一座医史宝库,在浩如烟海的珍贵史料中捡拾沧海遗珠。

图片

1982年,陈可冀(左)与周文泉讨论清宫医案

经过陈可冀团队的不懈努力,《慈禧光绪医方选议》《清宫医案研究》等十余部清宫医案著作正式出版,填补了清代宫廷医学研究的空白。他们据此开发的清宫寿桃丸、平安丹等产品,广泛应用于老年病等内科疾病。该项目先后获古籍整理金奖、中国出版政府奖等奖项。

关注民生、勤耕不辍是陈可冀的大医底色。20世纪70年代后期,人口老龄化成为世界普遍关注的问题。1981年,他倡议成立西苑医院老年病临床研究室、1985年成立中国中医研究院老年医学研究所。这一机构不仅是国内首个专注于老年医学的研究所,还被确立为国家中医药管理局的重点专病专科中心,为后续中西医结合的老年医学研究奠定了坚实基础。

1983-1985年,陈可冀组织全国中医老年医学专家和科研人员,耗时3年深入挖掘周秦至清代的数千种医书文献,系统梳理出十个类别,包括专著、养生、医理、医案等,最终编纂完成《中国传统老年医学文献精华》一书,总计130万字。此书为老年医学研究领域开创性著作。

此外,他还曾担任第五、第六届中华老年医学分会主任委员和《中华老年医学杂志》顾问,引领了中医老年医学的发展。”50多年来,陈可冀院士与老龄工作密切关联,相互促进。


弘扬中医药文化 

与世界接轨

“面对疾病,东西方在同一条船上。”在第三届世界中西医结合大会上,FDA政策研究室主任Dr.Temple 的这句话,陈可冀记忆犹新,他也主张用多元模式来发展中医药。

“一定要把中医药融入世界医学领域。”陈可冀格外重视中医药学术传播与交流,创办《中国中西医结合杂志》及Chinese Journal of Integrative Medicine加强学术交流,获“优秀国际科技期刊奖”等奖项,

“中西医结合是我国特有的,是我国医学发展的必然,是提高临床服务水平的重要措施,是现代医学发展的一个突破点,在建设优势学科方面大有作为。”从医75年,陈可冀踏踏实实在中西医结合道路上前行,成为先行者和践行者。

院士致敬


图片

韩济生院士



陈可冀院士得中医名师培养走上中西医结合道路,根正苗壮。一次在展览会上,他看到清宫医学记录,就开始致力清宫医史的研究工作,根据大量史料出版了多部清宫医药著作;达则兼济天下,他采用中西医结合研究的心血管疾病与老年医学始终走在世界的前列。不鸣则已,一鸣惊人,他用博大的胸怀拓宽了中西医结合道路的广度与深度。

图片


张伯礼院士



作为中西医结合事业的开拓者和奠基者,陈可冀院士指出,世界和人类需要中医,中医也需要现代化。他认为中西结合可以求同结合与求异结合等多种模式,也可以和而不同。陈院士的学术生涯是一段传统与现代、中医与西医的融合之旅,体现了其对医学不懈的追求和对中西结合事业的深刻理解。

图片


陈凯先院士



作为中西医结合事业的开拓者和奠基者,陈可冀院士指出,世界和人类需要中医,中医也需要现代化。他认为中西结合可以求同结合与

他是一位中西兼通、医术高超的临床医学家;一位结合临床进行了大量严密、精细科学实验的医学科学家;一位著作等身、桃李满天下的医学教育家;一位把我国的中医药研究成果和中西医结合伟大实践推向世界医学的重要的传播家。他是中国的医学之光,是中西医结合的医学之光。

求异结合等多种模式,也可以和而不同。陈院士的学术生涯是一段传统与现代、中医与西医的融合之旅,体现了其对医学不懈的追求和对中西结合事业的深刻理解。

图片

陈香美院士



陈可冀先生永远抱着崇高的理想、满怀的热情,鼓励着每一个中医、中西医结合、西医的专家,为祖国的新医学努力。从临床实践到基础研究,从新药发现到临床应用转化等,每一个学生、每一个青年的点滴成绩,他都会记在心上,推荐他们到更广阔的平台上施展才华,是我国中西医结合医学领域最优秀、最崇高的伯乐先生。

图片

肖培根院士



陈可冀院士是中西医结合的先驱和突出贡献者。

图片

图片

仝小林院士



医文并茂大先生,用药平和赛晋卿。医案清宫揭秘史,化瘀活血立巅峰。学科创立凭开拓,誉满中西两汇通。君子彬彬谁默契,国医圣手最谦恭。

图片
图片

田金洲院士



作为享誉海内外的心血管大家,陈可冀老师还是我国最早开始探索阿尔茨海默病的专家。在我用补肾药物治疗阿尔茨海默病的临床研究设计、数据分析过程中,得到了他的指导,使我感受到了老师深厚的学识和广阔的视野,研究获得成功,为中西医结合治疗阿尔茨海默病提供了新选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