汽配下乡有搞头吗?

图片

前段时间,跟朋友聊天,谈起汽配生意未来的发展方向,我们达成的共识是:国内的汽配商,会进一步减少。但分歧是:他觉得减少的这部分汽配商,会有一部分转战到四五线城市,开始“下乡”。而我觉得,更多的汽配商,会开始出海。 

那么汽配下乡这个事,有搞头吗? 

在回答这个问题之前,我们先来看一下,汽配下乡,这句话背后隐含的两个假设:一是觉得乡下的竞争,没有一二线城市这么激烈,所以汽配商下乡后会有优势;二是觉得其他的下乡项目可以搞,汽配下乡也同样可以。 

先说第一个假设:乡下的汽配生意竞争,没有一二线城市这么激烈,所以汽配商下乡后会有优势。 

我们先暂且不论,这个假设到底对不对,先来看一下,一二线的汽配商,下乡会有哪些优势?我能想到的有: 

1、货源上的信息差优势:有的货源一二线汽配商,知道采购渠道,而乡下的汽配商,不一定知道;或者有些货源,一二线汽配商采购的价格有优势; 

2、认知上的信息差优势:因为接触的对象比较多,所以在汽配生意的理解上,比乡下的汽配商更有认知上的优势;就好比广州、宁波、新疆的汽配商,在外贸生意上,比乡下的汽配商,有地缘上的优势。 

…… 

不过,这些优势,真的能让一二线的汽配商,在下乡的时候,保持领先吗?答案是未必。 

先说货源上的信息差:除非自己做批发,不做零售,否则这个优势,就不算什么优势。一是因为做零售,起不来量,不可能一下子进很多货,否则一部分利润,会因为周转慢,被库存的成本给吃掉;二是做零售拼的是积累,你刚到一个地方,不可能一下子就能抢走很多客户。 

其次,这个优势,会很快被拉平。因为你卖的产品,别人只要有心打听,也就一定能找到进货渠道,不存在只有你能卖,别人卖不了的产品。 

另外,即使你做批发,你的利润率只能与快递费相持平,如果高于快递费,那别人就有可能从外地拿货了。我认识的几个人,一个在安徽,一个在江苏,一个在河南,他们都是从济南那里采购的。 

再者,这个货源上的优势,能保持多久?这要看一些联盟、汽配连锁,什么时候扩张到这些城市。除非自己也是一个汽配联盟,或者连锁品牌。 

我们再来看认知上的信息差:这个能作为生意领先的保证吗?答案是否定的。 

因为生意的经营,不止看的是认知上的优势,也包括资本、人脉、原始积累等各种当下条件。就像古代的一些能臣谋士,他们纵有运筹帷幄之中,决胜千里之外的能力,也不会自己单干的,而要投靠某个大王。因为他们要依附于大王,利用大王的资源和声望,才能发挥出他们的能力。 

做生意也是一样,光有认知上的信息差,没有一定的资源与声望,也未必比别人有优势。 

最后,我们来看一下,一二线城市与乡下数据的对比。以我所在的城市上海,与我的老家沭阳为例;上海目前的汽车保有量为620万辆,沭阳的为20多万辆,只有上海一个零头,相差31倍;上海目前约有45万家汽修店,按照汽车保有量31倍换算,沭阳约14500家汽修店,但真实的情况,估计只有10%左右。 

乡下的竞争为什么不激烈?一是县城的汽车保有量不高,对应的汽修店也很少;二是很多生意被短途的市区、或相邻不到1小时车程的淮安市给吸走了,你的生意半径只有这么大。即使你有再大的优势,市场的蛋糕,只有这么大。 

所以说,这第一个假设,未必成立。 

再来看第二个假设:觉得其他的下乡项目可以搞,汽配下乡也同样可以。 

提到下乡项目,很多人都会想到,家电下乡、汽车和摩托车下乡,这些项目在当时,可以说是非常成功的。但这些项目能够成功的原因,并不在于“下乡”,而是在于这些项目是由国家主导的 + 产品低价 + 13%的政府补贴。 

首先,这个项目是由国家政府牵头来推广的,所以不管在信任度上,还是在曝光度上,都是任何民企都不能比拟的; 

其次,所有参与下乡的品牌,都是通过政府招标的。而企业的品牌想要中标,那价格肯定是要有优势的; 

再者,农民购买产品后,还可以获得国家13%的费用补贴。如花了10000元,政府会补贴1300元。 

这三者相加,铸就了下乡项目的成功。 

但是汽配下乡:充其量只是民营企业老板的一个遐想。 

写在最后 

当我们在谈汽配下乡时,并不是说,汽配商真的想从一二线城市转到乡下定居,而是作为应对竞争的一种手段,其目的,还是为了获得利润、获得增长。 

但是当汽配商在乡下遇到增长天花板时,其路径,还是需要回到一二线城市,到更多汽车保有量的地方去,才能有业绩增长的可能性。但与其这样兜一圈还要回来,那干嘛还要逃离呢? 

所以说,汽配下乡要想有搞头,首先要在竞争激烈的一二线城市能够立足,否则根本没这个必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