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北籍开国将军传奇|王砚泉:“一代儒将”美名传

■阅读提示

革命工作40多年,河北籍开国少将王砚泉获誉无数。他曾被人赋诗:“一代儒将本姓王,身经百战出太行。”

但王砚泉从不居功自傲,他常说,经历过战争的人最渴望和平,军人的使命就是制止战争,一将功成万骨枯,应该多宣传那些在战争年代牺牲的战士。

对于他而言,无论战争年代还是和平时期,党和人民的事业永远摆在高于一切的位置。

图片

王砚泉。郭冰供图

知人善任,让人心悦诚服

冀中平原中部,大清河两岸散布着不少村庄,其中就有河北籍开国少将王砚泉的家乡张青口村。

王砚泉,1917年生,雄县(现属雄安新区)人。在张青口村,他从小接受了扎实的教育。他读私塾之时,正是政治时局动荡、城乡经济凋敝、贫富差距悬殊、人民生活艰难的民国时期,爱国主义的种子悄悄种在了他的心中。

1931年九一八事变爆发,刚到北京碧云寺初级中学读书的王砚泉就参加了学生运动。青少年时期,在外求学的王砚泉,亲历了“华北之大,已安放不下一张安静的课桌”的状况。1937年,王砚泉参加了山西民训干部团,自此走上革命道路,投身抗日洪流。

抗日战争时期,王砚泉历任太岳军区第一军分区司令部队训科副科长、队务科长、参谋处长兼队务股长。长期在部队机关分管军事干部工作的王砚泉知人善任,经常为上级提供恰当的意见,干部们对他心悦诚服。

1942年,太岳军区精简整编,军区决一旅第五十七团一营营长刘丰生被调到太岳行署武委会当军事部长。由于与武委会主任意见不合,刘丰生常常下去生产劳动不回单位,武委会也不再管他,使好端端的一个干部无法发挥作用。

王砚泉了解到这个情况后,认为刘丰生是位红军干部,很能打仗,应当把他重新调回主力部队工作。于是,他积极向司令员李聚奎建议,让刘丰生作出检讨后重返部队。后来,刘丰生工作、战斗表现很好,先后担当大队长、独立团长、支队长、团长,发挥了应有作用。

王砚泉还很善于团结干部。精简整编后,太岳军区第一军分区司令部管理科撤编并入队务科,红军干部宋德贵由管理科长改任管理员。当时,王砚泉任司令部参谋主任兼队务科长。王砚泉了解宋德贵的性格,知道他比较傲气,团结得好可以发挥大作用,否则也会闹别扭,产生不必要的内耗。因此,王砚泉不仅非常尊重宋德贵,而且经常主动听取他的意见。

有一段时间,部队缺粮,经常以野菜充饥。王砚泉找到宋德贵,向他请教办法。宋德贵告诉王砚泉,其实各单位都有储备粮,只是没有明确的调用办法,无法发挥作用。只要分区明确制度,各单位把储备粮拿出来,自然能让大家吃饱。王砚泉立即把宋德贵的建议向分区领导汇报,并建议开会说明。很快这个问题就解决了。由于王砚泉非常尊重宋德贵,宋德贵也真心服从他的领导。

抗日战争中,王砚泉多次指挥部队在太岳区北部参加对日作战和反“扫荡”斗争,以及粉碎蒋(介石)阎(锡山)军向太岳区进攻的浮翼战役、青浮战役,对建立和发展岳北抗日根据地,壮大岳北地区地方抗日武装力量作出了重要贡献。

图片

1946年,晋冀鲁豫野战军第四纵队司令员陈赓与第十一旅领导干部合影(从右至左:陈赓、王砚泉、蔡爱卿、李成芳、胡荣贵、侯良辅)。 郭冰供图

驰骋战场,无惧枪林弹雨

抗战胜利后,国共内战再次爆发,王砚泉担任晋冀鲁豫野战军第四纵队第十一旅参谋长,率部参加了同蒲、临浮、吕梁、汾孝等战役,消灭了大量国民党军的有生力量。

特别是在1946年9月临浮战役中,王砚泉紧密配合旅长李成芳指挥第十一旅在山西官雀地区歼灭了国民党军第一师第二团,缴获其全部武器装备和马匹。由于此次作战对手强劲,又正处蒋介石发动全面内战之初这一关键时期,这场战斗的胜利在我军战史上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1947年,陈(赓)谢(富治)兵团与跃进大别山的刘邓大军及进入豫皖苏的华东野战军主力形成“品”字形战略部署,在中原地区协同作战,展开战略进攻。王砚泉与第十一旅先后参加了陇海、平汉、洛阳、宛东、宛西、豫东和淮海战役

1948年,在淮海战役第二阶段围歼黄维兵团的关键战斗——11月23日的南坪集阻击战中,第十一旅坚守阵地,血战南坪集,重创国民党五大主力之一的第十八军,胜利完成了阻击任务,为中原野战军、华东野战军全歼黄维兵团起到了重要作用。

1949年2月,第十一旅改编为中国人民解放军第四兵团第十四军第四十师,王砚泉任副师长。第四兵团参加了渡江战役,解放了南昌,后与中国人民解放军第四野战军第十五兵团协同作战,解放了广州。当年11月间,在协同四野于广西境内歼灭白崇禧集团时,王砚泉率第四十师先头部队占领清远城,发现清远北江码头有许多船只,当从船工处了解清楚清远到三水的水情后,他随即建议部队乘船追击敌人。之后,王砚泉率领第四十师一一八团一、三营,一一九团一、二营于傍晚先行出发,师长刘丰和政委侯良辅率五个营随后跟进。

一路上,王砚泉命令所有船只仅在船尾保留一盏微光灯,作为跟进船只的引导,其余灯火全部熄灭。这样,四个营的船队在两岸敌人毫无察觉的情况下,一夜行进60公里。

拂晓时分,我军在三水以北的黄塘地区追上敌后卫部队,王砚泉即令一一八团一、三营登岸攻击敌人。消灭敌人后,他又率该部跑步15公里攻击三水城。此后,他又令一一九团一、二营在龙岗弃船登岸,跑步占领西南镇。11月15日上午,我军成功解放三水和西南镇,控制了北江、西江交汇点。此役意义重大,受到陈赓高度评价。

图片

1975年,王砚泉在滇西地震灾区视察灾情。郭冰供图

军政双全,投身地方建设

1961年到1966年,王砚泉在担任中国人民解放军第十四军政委期间,经常下边防、下连队。对他的智谋和才气,许多基层干部、战士一直念念不忘。

在第十四军,有这样一个发生在澜沧江畔的小故事广为流传。1964年8月初,第十四军四十二师一二六团“老虎连”拉练到江边,夜宿澜沧江边一片开阔地,正好赶上王砚泉前来视察。

王砚泉在营地转了一圈,问连长为啥选在这里宿营。连长说这里地势开阔。王砚泉问:“这里地势这么低,要是山洪暴发,江水猛涨怎么办?”连长回答不上来。王砚泉命令他们赶紧搬到山腰宿营。结果当天夜间,江水突然猛涨,完全淹没了原来的宿营地。

能文能武、军政双全,王砚泉战时能带兵打仗,放下枪来就能投入地方工作。

从1971年起,王砚泉先后担任中共云南省委委员、省委常委和民边委副主任,分管云南边防建设和边防部队建设。他发扬部队光荣传统,团结党政军民齐心合力建设边防,对云南边疆稳定繁荣作出了积极贡献。

长期在革命事业中养成的高度责任感,使王砚泉工作起来非常拼命。他十分注重深入一线进行调查研究。每次到基层调研,在哪个单位看现场、在哪个单位听汇报、在会上研究哪些问题,他都安排得紧凑有序,以求在最短时间内获得最大效果。

1975年5月29日夜,云南龙陵、潞西、施甸等县连续发生两次强烈地震,之后的39天内又频繁发生余震。王砚泉带领工作组一竿子插到灾区,慰问受灾群众,组织部队开展救灾工作。

他用树枝当拐杖,顶风冒雨、跋山涉水,冒着多次余震到重灾区的村寨现场查看灾情。在指挥救灾过程中,王砚泉对灾情调查细致入微,对各地灾情了如指掌,能保证第一时间把物资分配到最需要的地方。他在灾区整整工作一个多月,圆满完成了救灾工作。

1983年,王砚泉从昆明军区离休。革命工作40多年,王砚泉曾荣获二级独立自由勋章、二级解放勋章和一级红星功勋荣誉章。

2016年10月27日,王砚泉在北京逝世,享年99岁。

(作者:郭冰 单位:中共河北省委党史研究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