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色记忆】生命的音响和光华——追寻张思德

欢迎关注“方志四川”!
图片

图片

生命的音响和光华

追寻张思德

康龙 刘彦 南卫东

“人生的目的,在发展自己的生命。可是,也有为发展生命必须牺牲生命的时候,因为平凡的发展有时不如壮烈的牺牲足以延长生命的音响和光华。”中国共产党的主要创始人之一李大钊在文章《牺牲》中这样写道,“高尚的生活,常在壮烈的牺牲中。”

图片

是的,从“平凡的发展”到“壮烈的牺牲”,这是一个值得思考的问题,是对理想和信念的检验,更是对人生价值的终极评判。这一过程的实现和升华,需要付出多大的勇气呀。

然而,80年前,中国的一位普通战士,用他的身体力行,做出了响亮而震颤人心的回应。

别人不愿干的活,他干得有滋有味;最不起眼的工作,他力求尽善尽美。艰苦的日子,平凡的岗位,出头露面时,他那么笨拙,功名职位前,却那样淡泊。从不声不响的举止和点点滴滴的真情中,我们看到了一个高尚的灵魂。

一切是那么平凡,这平凡却产生了伟大,成为人们心中永远的丰碑。

“人总是要死的,但死的意义有不同。”“为人民利益而死,就比泰山还重;替法西斯卖力,替剥削人民和压迫人民的人去死,就比鸿毛还轻。张思德同志是为人民利益而死的,他的死是比泰山还要重的。”

《为人民服务》,是讲演,更是宣言!

张思德,一个29岁的生命,像闪闪的红星一样,在历史的长河中熠熠生辉,在人类精神的天空中绽放出耀眼的光芒。


生命的绽放

 生命有原点,精神无边际。

“我们的共产党和共产党所领导的八路军、新四军,是革命的队伍。我们这个队伍完全是为着解放人民的,是彻底地为人民的利益工作的。”

1944年9月8日下午,张思德烈士追悼会在延安枣园后沟西山脚下的操场上举行,毛泽东发表了悼念讲话,对张思德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革命精神给予了高度评价。

他说,张思德同志就是我们这个队伍中的一个同志。

今年7月13日,安塞区高桥镇洛平川村张思德牺牲纪念地群山环抱、林草繁茂。

“毛主席即缓步登台,怀着沉痛的心情向死者表示敬意,继作历时一时半之久的讲话,对为人民利益而牺牲的意义,阐述至详……”张思德生平事迹陈列室里,一张1944年9月21日出版的《解放日报》,记录了80年前的历史一幕。

陈列室不远处,一孔复原的炭窑还原了当年张思德烈士牺牲时的场景。“9月5日那天,下着毛毛雨,张思德带着突击队的战友照常进山赶挖新炭窑。”讲解员牛婷婷介绍,一眼炭窑就要挖成,不料窑顶突然“啪啪”掉下碎土。

“快出去,有危险!”张思德大喊一声,奋力把战友小白推出窑口。

窑塌了,他自己被埋在了里面……

29岁的年轻生命,在张思德生前唯一一张可以看清相貌的照片上,留下的是永远温暖的笑容。

一切服从党和人民的利益,党叫干啥就干好啥,不讲条件,不讲报酬,干一行,爱一行,精一行,专一行,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

从终点回望原点:

谷娃子!谷娃子——

空谷幽山,深情地呼唤着那个吃“千家奶”、穿“百家衣”的“谷娃子”——

“1919年4月24日,谷雨刚过,张思德出生在四川仪陇县六合场韩家湾一户贫苦农民家庭。”张思德的故事牛婷婷不知道讲了多少次,但每一次都忍不住泪眼盈盈,“7个月大时,‘谷娃子’就没了母亲,幸好有婶娘刘光友疼他爱他,为他取名‘思德’。”

穷苦的童年磨就了张思德吃苦耐劳的优良品德。1933年张思德参加红军,在炮火硝烟中成长为一名坚强的红军战士。长征途中,他英勇对敌,被战友们称为“小老虎”;过草地时,他“尝百草”,为战友们挖食无毒的植物充饥……

1937年,张思德在云阳安吴堡光荣入党。

延安,延安。

这个打着赤脚从四川盆地出发,爬雪山、过草地的红军战士,在党的恩情哺育下,来到了黄土地。在这里努力奔跑、热烈绽放——

“到陕北后,张思德先后担任警卫连副班长、通信班长、警卫战士等职。他总是承担困难、艰苦的工作,经常帮助战友补洗衣服、编草鞋、喂战马、挑水烧火、采药防病、站岗放哨,带头帮助驻地群众生产劳动,干好每一件革命工作。”牛婷婷讲道,别人看不到的角落,被他收入眼底,最普通的人和事,他都悄悄装在心中。

张思德生前战友陈耀评价他:时刻考虑着人民疾苦,热情关心着战友成长。

2015年9月,陈耀的儿女带着父亲的骨灰从北京回到延安安葬,在枣园《为人民服务》讲话纪念广场张思德雕塑前,诵读《为人民服务》——向他的老班长张思德报到——一声到,一生到。

1942年11月,部队合并整编,干部精减下派。当了好几年班长的张思德,一整编,成了中央警备团1连的战士。他愉快地服从组织分配,并说:“当班长、当战士,都是革命需要。”

张思德生前指导员王益华评价他:任劳任怨,勤勤恳恳,从不计较个人职务的高低和名利的得失。

1943年春,张思德被调到延安枣园,在毛泽东等中央领导同志工作的地方执行警卫任务。

牛婷婷继续讲解:“张思德把全部心血都倾注在警卫工作中。主席工作到凌晨才睡觉,张思德每天起床总是轻手轻脚打扫窑洞前的院子;主席习惯边走路边思考,张思德就把路用黄土垫平、踩实;主席夜晚开会,张思德总是提上马灯早早等候……”

毛泽东评价张思德,他有思想,有道德,就是缺张嘴(不爱说话)。

1944年,延安大生产运动热火朝天,张思德积极参加,还被选为农场副队长。7月,中央警卫团决定组织一个小分队去安塞烧木炭,张思德最先主动报名参加。他不怕苦、不怕累、不怕脏,处处起模范带头作用。

烧炭是个苦营生。张思德白天巡回各窑掌握火候,晚上数次爬上窑顶观察烟色。炭窑里温度高,有的木炭出窑时还带着火星,但每次出炭,他都抢先钻到窑的最里边捡木炭。长时间烧炭,张思德的脸被熏得黢黑。那张摄影师抓拍下他钻出炭窑的瞬间,是张思德一生中唯一的留影。

9月5日那天,天空下起了雨,炭窑崩塌了,年仅29岁的张思德不幸牺牲。

得知张思德牺牲的消息后,毛泽东心情十分悲痛,提出要为张思德开追悼会,他要参加并讲话。

追悼大会庄严肃穆。“向为人民利益而牺牲的张思德同志致敬”,毛泽东亲笔题写的挽联,就挂在张思德同志的遗像旁。

只活了29岁的张思德,用他短暂的一生,真正做到了完全、彻底地为人民服务。毛泽东用沉重的语气讲:“张思德同志是为人民利益而死的,他的死是比泰山还要重的。”

平凡的张思德,在平凡的岗位上,铸就了伟大的精神。

正如电影《张思德》中毛泽东所说:“我们的队伍里到处是这样的人,普通、平常,像清凉山上的草一样,我们平时注意不到他们,也听不到他们的声音,可正是这些人支撑起了我们的全部事业。”

1945年4月,党的七大把“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写入党章。从此,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成为党的根本宗旨。承载着中国共产党人的初心和使命,张思德精神跨越时空,历久弥新,成为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的重要组成部分。

时光荏苒,白驹过隙。张思德同志离开我们已经80年了。

2024年9月5日,枣园《为人民服务》讲话纪念广场,张思德负薪前行的雕像巍然屹立。雕像上方,“为人民服务”5个大字鲜红璀璨。

“我们都是来自五湖四海,为了一个共同的革命目标,走到一起来了……”广场上,全国各地佩着党徽的同志来了,戴着警徽的武警来了,系着红领巾的少先队员来了,穿着“志愿红”的志愿者们来了……迎着朝阳,人们整齐列队,肃穆庄严,聆听张思德故事,学习张思德精神,诵读《为人民服务》。

“……用这样的方法,寄托我们的哀思,使整个人民团结起来。”诵读的声音响彻山谷,人们对80年前那个普通战士所展现的“为人民服务”的精神作出响亮的回答。

站在张思德雕塑前,武警北京总队执勤第五支队张思德班第四十二任班长卫华强表情凝重:“张思德从未离开——我们是张思德生前所在部队,至今仍然保留着他的床铺,每天点名先点‘张思德’……张思德精神是我们的宝贵财富,弘扬张思德精神是我们的责任和使命。”卫华强说,战士们始终牢记我们来自人民、根植人民,始终用行动服务人民,践行、传承着张思德精神。

纪念队伍中,一名国安干警暗下决心,要大力弘扬张思德精神,坚持人民至上,积极践行总体国家安全观,履职尽责,敢于奉献,坚定护航强国建设和民族复兴伟业。

“红领巾要有红领巾的担当,张思德叔叔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我们现在要积极学习他,未来要努力成为他。”延安枣园小学五年级学生雍梦英的红领巾在胸前飘扬。


精神的传承

生而为人,我们都以不同的方式诠释着生命的价值。然而,还有什么比为他人的幸福燃烧自己,更能让人超越生命的短暂、渺小与平凡?

张思德是朴实平常、默默无闻的,但他的脸上却始终洋溢着幸福的笑容,一如他为我们留下的那张烧炭的面孔——因为,为人民服务是发自内心的,是真的幸福。

这种幸福,如星星之火,蔓延燎原。在张思德的身后,一批批优秀共产党员接踵而来。

宝塔山下,延河岸边,有一支被老百姓称为“红军传人、人民卫士”的队伍——宝塔消防救援站。这支“时代楷模”队伍,有他们自己的“张思德”。

“只有最优秀的队员才能进‘张思德班’,重大灾情时,我们是‘尖刀班’;日常助困时,哪里群众有困难,我们就往哪里走。”曾任宝塔消防救援站“张思德班”班长的赫耀威说。

那是2009年8月的一天,宝塔消防救援站指战员像往常一样,又一次来到八一敬老院看望老人、义务劳动,原三五九旅战士毛光荣老人拉住指战员的手动情地说:“你们这群好后生,就像我当年的战友张思德一样实在!”受老人的启迪,他们成立了以党员骨干为主的张思德消防服务队,助老帮困、扶贫救灾,队员换了一批又一批,但是为了人民、服务人民的追求始终没有变,十多年如一日穿梭在辖区大街小巷,竭力为老区人民帮困解难。

“那天要不是消防队员救得及时,我的命就没了。”2024年7月13日早晨,32岁的刘斌斌晕倒在宝塔消防救援站附近,消防队员们立即为刘斌斌进行心肺复苏,为120到达现场赢得宝贵时间。

“我都七老八十了,你们这些后生还冒着生命危险救我……”今年8月8日至9日夜,志丹县部分群众因强降雨受灾。瘫痪在床、被水围困的老人得救时,哭着对“张思德班”的张怀强和队友这样说。

“我有一群消防员朋友,比我子女都亲。”家住宝塔区柳林镇的王世梓大爷因为多年来受到照顾帮扶,与宝塔消防救援站“张思德班”的队员们结下了深厚情谊,并为他们挥毫书写“为人民服务、替祖国争光”。

干了30多年消防救援工作的张保愿,是宝塔消防救援站“张思德班”第一任班长,他说:“我们就是‘张思德’,我们都是‘张思德’。老百姓的事再小,我们都会尽全力去做。”

宝塔山下,张思德精神鲜活而热烈。

作为一支距离《为人民服务》讲话纪念广场最近的警队,延安市公安局宝塔分局枣园派出所组建了张思德式调解、巡逻、宣传和服务“四支队伍”,积极探索创新新时代基层治理模式,努力践行“枫桥经验”新内涵,用心书写“为人民服务”时代新篇。

“跟我走,我们帮你找回家的路。”今年5月14日凌晨4点多,枣园派出所民警刘宇鹏接到报警称,延安西高速路口有名走失老人。刘宇鹏和同事立即出警,带回走失老人,为她买吃的,叫她放宽心,想方设法与老人的儿女取得联系,把走失10多个小时的老人送回到亲人身边。

“那一刻,老人转身握住我的手流下感激的泪水。”刘宇鹏说,这让从小就有英雄梦的自己顿悟:公安工作不光是破大案、惩大恶,更是做好工作中的点滴平凡小事,让群众更放心、更安心。

从2015年的一句“不怕,我们帮你”开始,枣园派出所社区民警白亮十多年如一日,照料辖区孤寡残疾老人冯候莲,夏季送西瓜、饮料,雨季修水沟、清院子,冬天拾柴、送媒,端午中秋送粽子、送月饼……

老人说:“白警官就是我的孩子呀。”

张思德曾说,把自己的工作干好就是对人民的最大贡献,就是为人民服务。

白亮说:“还有什么,能比人民群众的赞誉更叫人骄傲与自豪!”

一桩桩、一件件,枣园派出所张思德服务队的80余名队员,用他们的平凡工作,滋润着群众的心田,赢得了人民的认可。

“一代人有一代人的使命,一代人有一代人的担当。新时代、新征程,我们要像前辈那样,自觉传承张思德精神,把群众当亲人,做对党忠诚、服务人民、执法公正、纪律严明的人民卫士!”枣园派出所所长赵强说。

时代在变化,条件在改善,环境在向好,但为人民服务的精神更加熠熠生辉。

西川河畔,“电力张思德”们顶着骄阳炙烤,用他们专业的巡视检修、入户检查和志愿服务等,为辖区用户提供放心电、暖心电、安全电。

8月8日至9日夜间的那场大雨,让宝塔区枣园街道温家沟村的高压线路遭到严重破坏。

“凌晨3点多,电力工人就来了。大雨还在下,河水早上了桥。”温家沟村村民蒋彩玲说,当晚5点多,电力工人就用发电机给全村供上了电。两天后,温家沟村被破坏的电杆、变压器和高压线路全部修复。

天黑下雨,修复电路非常危险。但黑灯瞎火,中断的高压线路对附近群众和道路交通都是威胁。“容不得想更多,必须用最短的时间把线路修复,把老百姓的电供上。”国网陕西电力张思德(延安枣园)共产党员服务队队员孙小峰,正趴在电线杆上检查调试变压器。

他说:“我们这支队伍以张思德命名,我们就是张思德传人,就要像他一样,干一行、爱一行,精一行、专一行,干好本职工作,为老百姓服好务、供好电。”

炭窑坍塌的时候,张思德推开了战友。

雨天修复电路,孙小峰和队友想着老百姓更危险。

难道说他们比别人更不怕危险、更不珍视生命?不,他们只是想着战友的安危、想着群众的安全。张思德教会了孙小峰,用自己的奉献去温暖别人、照亮自己。

而“电力张思德”是一支队伍,一支传承了25年的队伍。

1999年,全国农村电网改造工程率先在延安实施,大规模农网建设工程,工期短、任务重,延安枣园供电所迎难而上:一根根电杆立起,一条条银线拉起,一盏盏电灯亮起,也点亮了世世代代靠油灯照明的老区农民的心。

张思德生前战友、老红军崔同胜老人由衷称赞:这些娃娃就像当年的张思德!

那一年,首支“张思德电力便民服务队”由延安供电公司枣园供电所员工自发建立,张思德精神在这里赓续。

截至2024年6月30日,国网陕西电力公司已规范建起张思德共产党员服务队125支,所辖14个县公司、106个供电所全覆盖,用实际行动架起党群“连心桥”。

“时代呼唤张思德精神,人民需要张思德式服务,我们就做当代张思德。”国网陕西电力张思德(延安枣园)共产党员服务队党支部书记、队长卜燕萍说。

80年栉风沐雨,80年薪火相传,80年初心不改。张思德的背影已远离,但“为人民服务”的铿锵足音,却在新时代激情回响,引无数人用心传递、用情延续、用力践行。


时代的灯塔

一只萤,一点光,相交汇聚,便是星辰之辉;一滴水,一条河,奔腾东流,便是大海之广。

“我们的共产党和共产党所领导的八路军、新四军,是革命的队伍。我们这个队伍完全是为着解放人民的,是彻底地为人民的利益工作的……”

《为人民服务》不只是一篇悼念革命战士的悼词,更是一篇为人民服务的宣言。

时光流转中,张思德精神鼓舞和感召着更多的人扎根黄土地,践行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承诺。

“你们‘一对一’帮办代办,第一时间进行业务指导,大大提高了办事效率、缩短了办理时间。”市民冯晓风刚刚在市政务服务中心办完公司地址变更业务,她对大厅里的张思德为民服务队窗口工作人员热心的服务伸出了大拇指。

挖掘更多人性化服务,做到科学精准帮办代办,将传统服务方式与智能化服务创新融合,为老年人、残疾人等特殊群体提供更多贴心暖心的服务——

从市上到县区,从机关到基层,从乡镇到社区,在延安,每一处为民服务中心,都有自己的张思德为民服务队窗口和服务标兵。

他们把服务作为自己的主责主业,从一言一行上体现服务,从一举一动上展示服务,把群众的小事当成大事来办,把百姓的急难愁盼当成关键来干,不断增强办事群众的满意度和获得感,全力助力延安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

张思德之所以被铭记,在于他的平凡,平凡到每一个你我都能在自己的灵魂中看到他的影子;在于他的实干,以彻底的实干凸显完全彻底地为人民服务。

实干,是平凡你我对张思德精神最好的传承。

“我们的‘张思德为民服务队’,有大队1支、中队6支、小队40支,共170人,编制帮办代办服务事项555项,目前累计为企业群众办理医保、养老、税务、公积金、不动产、企业开办等各类帮办代办服务事项2000余件,群众满意度达到100%。”延安市行政审批服务局副局长李炳军说。

“张思德同志是一名平凡的战士,历经平凡的人生,却铸就伟大精神,成为时代楷模。”在洛平川村南庙梁山的葱茏绿意中,牛婷婷又一次为参观者讲解着。

老树痣犹哽,新苗涕泪横。熊熊蒸炭火,殷殷洒热血。青山如盖,眼前的每一株老树新苗,都记着那个29岁、年轻热烈的生命。

初心如磐。如今,在安塞这块腰鼓敲得震天响的大地上,“张思德文明服务+”品牌越来越亮,哪里有需要,哪里就有“张思德”。

安塞区高桥镇南沟村过去有三难:出行难、娶媳妇难、村干部干事难。近年来,南沟村走上农文旅融合发展之路,实现了户户有产业、人人有活干,村民的日子越过越红火,大家参与乡村治理的意愿和热情也不断增强。村上吸纳党员干部、退役军人、热心村民组建起张思德文明服务队,有效提升了基层治理效能。

边海瑞是村上张思德文明服务队中的一员,动之以情、晓之以理帮村民调解地界矛盾。实事求是、不偏不倚给妯娌解决积年怨念,温暖细心、坚持不懈为老幼村民服务,都是边海瑞的日常活计。

“从小听着张思德的故事长大,为乡亲们做好服务,我义不容辞。”边海瑞说。

从田间地头、农家院落,到工厂车间、项目一线;从政策宣讲、矛盾化解,到产业指导、帮办代办……安塞区将张思德文明服务融入基层社会治理、文明实践、营商环境、乡村振兴等方方面面,为群众办实事、解难题,凝聚起奋进新征程的强大精神力量。

平凡如张思德,没有扑朔迷离的故事,却折射出高尚纯朴的人格;没有波涛汹涌的情感,却激荡出纯洁动人的情怀;没有惊心动魄的细节,却映照出热泪盈眶的感动。

张思德就在那里,在指引……

追随者有如连绵的青山,生生不息。不怕平凡,只要你有一颗有道德、甘为民的心。

“老李,我身份证丢了。”“老李,我家孩子下午没人接。”“老李,广场那边有人吵,咱去看看……”今年68岁的李建科是宝塔区枣园街道办枣园社区的一名志愿者,也是张思德便民巡逻队的一员。在基层摸爬滚打了40多年的老李退休后被返聘,继续十多年如一日地“为人民服务”,尽己所能地去帮助别人:救过被埋的工人、帮过受伤的老人、送过回家的孩子,给迷路的游客指路、为矛盾的夫妻劝和、替忙不过来的交警指挥交通……

只要群众有需要,这位佩戴党徽、穿着红马甲的老党员总是随叫随到。他说:张思德为人民服务直到最后一刻。我是共产党员,只要我能动一天,就要为人民服务一天。

道德在纯粹中得到升华,情感在共鸣中走向奉献,灵魂的伟大,正是在于自身的纯净和坚守。

张思德就在这里,跟上去!

红色,是延安的底色。看!张思德便民服务队、张思德产业服务队、张思德交通服务队、张思德税务服务队、张思德志愿服务队……张思德精神早已如星火一般,燃烧在这里每一位党员的心中。

“张思德精神,通常表述为‘完全彻底地为人民服务和为人民的利益不怕牺牲的精神’,简单说,就是为人民服务精神。它的标准在于‘完全’‘彻底’,体现为忠诚精神、实干精神、牺牲精神,它普遍而永恒,让我们每个人‘可学、可做,可追、可及’。”中国延安干部学院教研部副处长孙春鹏说,传承弘扬张思德精神,就是要坚定为人民服务的价值追求,完全、彻底地为人民谋幸福、为民族谋复兴,然后在行动中去创造、去奋斗、去奉献,从而实现平凡而伟大的最美人生。

江山就是人民,人民就是江山。

习近平总书记在2024年新年贺词中指出:我们的目标很宏伟,也很朴素,归根到底就是让老百姓过上更好的日子。

以人民为中心,坚持人民立场、人民至上,坚持不懈为群众办实事做好事,始终保持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

心的召唤,就是行的方向。

把平凡做成伟大,让伟大回归平凡。

为人民服务——张思德精神,标记着时代,如同高高的灯塔,始终照耀和激励着人们不断前行。
图片

来源:《延安日报》2024年9月8日第1、4版

作者:康龙 刘彦 南卫东
视源:方志四川视频号

方志四川部分图片、音视频来自互联网,仅为传播更多信息。文章所含图片、音视频版权归原作者或媒体所有。
图片
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