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风识别行动——守护大脑防线,揭秘中风救治全攻略
每日新报
2024-10-24 06:24
发布于天津
天津每日新报官方账号
卒中,也被称为中风,是一种常见的神经系统疾病,严重威胁着人类健康。据《中国急性缺血性卒中诊治指南2023》显示,缺血性
脑卒中
约占所有病例的69.6%~72.8%,中国卒中患者已超千万。因此,及时开展卒中救治至关重要。
此次,我们专程采访了天津市第一中心医院神经内科主任汪志云教授,为大家讲解卒中早期识别、治疗流程及相关并发症应对方面的知识。
及时识别,切记“中风120”口诀
卒中俗称“中风”,是一种急性脑血管疾病,是由于脑部血管突然破裂或因血管阻塞导致血液不能流入大脑而引起脑组织损伤的一组疾病,且具有发病率高、复发率高、致残率高、死亡率高及经济负担高的“五高”特点。
汪志云教授介绍,对于患者及家属而言,尽快识别卒中的早期预警信号,并及时将患者送去专业医疗机构就医。不管是老年人还是年轻人,一旦发现自己或亲属疑似卒中,都应立即寻求专业人士的帮助,以便为自己或家人争取更多的救治时间和机会。
卒中发生时,患者可能会出现许多典型症状,比如肢体无力麻木、理解能力困难及面部不对称、眩晕等。当前“中风120”口诀可以帮助大家进行简要判断——“1”看面部是否不对称、“2”查单臂是否无力,“0”(聆)听讲话是否清晰,如出现上述三点中的某症状,一定需要马上拨打“120”。
绿色通道,助力救治生命
近几年,随着卒中中心的广泛建设,越来越多的患者得到了及时救治。卒中绿色通道涵盖了从院外抵达到院内治疗,从诊断检查到手术治疗等多个环节,旨在确保患者能够畅通无阻地接受治疗,减少等待时间。汪志云教授指出:“卒中绿色通道的建设需要神经内科、急诊科、神经外科、检验科、放射科、药剂科等多科室的协同。多学科诊疗的重要性不言而喻。”
在接诊卒中患者后,医生通常会在询问病史、进行体格检查后,安排患者进行CT扫描和磁共振成像(MRI)检查。部分家属可能会对需要进行两项相似的检查感到困惑。对此,汪志云教授表示,CT是目前急性卒中临床诊断最常见的和首选的检查手段,对判断卒中类型非常有价值,而且具有快速、易完善的特点。而MRI磁共振的检查对于缺血性卒中则更具优势,可以迅速判断出患者脑梗死的部位和大小。
溶栓治疗是目前缺血性卒中的一线治疗手段,汪教授指出,静脉溶栓治疗越早越好,在时间窗内(4.5小时)内开展,同时年龄并不是溶栓治疗的绝对禁忌,关键在于全面评估患者的整体健康状况。“80岁以上的,甚至是90岁的,只要符合静脉溶栓适应征都是可以进行的。主要考虑因素应该是否有静脉禁忌症而非年龄。”
长期关注,远离卒中后遗症
卒中患者在经过治疗后,可能会存在如失语、吞咽困难、抑郁等后遗症,照护者需要在医生的指导下,长期关注患者健康状况,并及时配合治疗。其中,睡眠障碍常出现在卒中患者身上。以OSAHS(阻塞性呼吸睡眠暂停综合征)为例,患者在卒中发生后
OSAHS加重
,可能会进一步加重病情导致二次卒中的发生。此外,由于语言障碍、肢体瘫痪等卒中后遗症,卒中患者可能发生
卒中后
抑郁。
对此,汪志云教授表示,家庭成员的关注和支持对卒中患者的康复十分重要,日常生活中对于出现这类症状的患者,建议照护者给予关注并及时送诊去医院,给予针对性的治疗。
实力为依,以患者为核心
天津市第一中心医院神经内科经过数十年发展积累,已在国内拥有一定的学术影响力,卒中中心综合质量管理排名位于全国及天津市前列。自2018年起累计溶栓2000余例,月度最优DNT时间(患者入院到使用溶栓药物的时间)中位数27分钟。仅2023年神经内科完成门急诊近10万人次,出院人数达3500余人次。目前,医院对于卒中静脉溶栓治疗开通了先检查/治疗,后付费的机制。
神经内科主任,汪志云教授积极推进绿色通道建设,联合神经外科、放射科等多学科建立了卒中早期再灌注联合诊疗机制,加强绿色通道效率持续提高及信息化建设,确保超早期急性缺血性脑卒中静脉溶栓的高质量进行。目前天津市第一中心医院可开展醒后卒中及不明时间窗缺血性卒中的静脉溶栓治疗。联合多学科定期开展MDT卒中疑难病例讨论,不断提高卒中的诊疗技术,共同追踪疾病诊疗的最新进展。
此外,作为国家卫生健康委卒中筛查与防治基地,神经内科秉持以患者为中心,积极开展卒中筛查及防治工作,近5年累计筛查患者2.8万余例,并积极开展义诊、适宜技术培训、宣教及绿色通道参访等工作。
新报记者 苗娜
责任编辑 / 翟玉静
值班编辑 / 隋寅伟
审校 / 窦怀国
责校 / 王永波
查看原图 12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