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良商家“解套 ”给消费者“下套”的幕后黑手,严惩!|荔枝时评

文/李戈

(作者李戈,荔枝新闻特约评论员;本文系荔枝新闻客户端、荔枝网独家约稿,转载请注明出处。)

10月22日,北京市市场监管局联合北京市公安局经侦总队通报打击“职业闭店人”全国首案。有关部门对2家闭店企业及3家涉案背债中介机构、2名闭店人立案调查,查处虚假登记、协助虚假登记等违法行为,罚没款合计65.58万元。

图片

近年来,健身房、早教中心等预付费服务行业频发“跑路”事件,不仅损害了消费者的合法权益,也扰乱了正常的市场秩序。在这些事件的背后,一个新兴的职业群体——“职业闭店人”浮出水面。他们利用法律漏洞,帮助企业通过变更法人、转移资产等方式逃避责任,从而实现所谓的“零风险”闭店。这种行为严重破坏了市场的公平竞争环境,同时也对社会诚信体系构成了挑战。

有些商家是因为真的经营不下去了才关门,但也有不少商家从一开始就是打着圈钱跑路的主意。类似事件的报道层出不穷,比如有一些知名早教中心刚刚大张旗鼓地卖了一波课,没过多久就关门;健身房刚卖完年卡,转眼间就关门走人;月子中心刚让用户充完值就卷钱跑路……他们会想尽办法把自己从法律责任中摘出去,然后把一个空壳公司丢给“职业闭店人”来处理。这些产业链式的全套操作,让消费者在维权时成本极高,难度极大,最后甚至只能被迫无奈吃了“哑巴亏”。

要解决这一问题,关键在于理清这条灰色产业链是如何运转的。之前,“职业闭店人”问题之所以难解决,部分原因在于它涉及到多个部门之间的协调合作。但在本次公布的典型案例中,北京的相关机构通过联合调查,揭露了闭店人与商家是如何联手,通过提交假资料、隐瞒实际情况的方式来办理公司信息的变更,最终达到转移资产、逃避债务的目的,这一切都是披着合法外衣的非法行为。这次首案的查处过程不仅揭露了“职业闭店人”的运作模式,也为全国各地的公安部门、市场监管部门以及行业管理部门之间进行有效联动提供了范本,具有重要的示范意义。

此次“职业闭店人”案件的公开通报,体现了政府对于此类违法行为的坚决态度:任何企图利用法律边缘损害消费者利益的行为都将受到法律的严惩。其次,也为其他地区提供了宝贵的经验,有助于推动形成更为完善的市场监管机制。更重要的是,这一举措有助于重塑市场的信任体系,保障消费者的合法权益不受侵犯。

面对日益复杂的市场环境,我们需要从多个层面入手,共同构建一个健康有序的消费生态。一方面,立法机关应当及时修订和完善相关法律法规,堵住可能存在的法律漏洞,建立起更加健全的市场规则体系,确保每一位消费者的合法权益都能得到切实有效的保障;另一方面,监管部门需加强日常监督力度,提高预警能力,一旦发现问题苗头即刻采取行动。同时,提高消费者的法律意识和自我保护能力也至关重要。只有当每一环节的参与者都充分认识到诚信经营的重要性,才能从根本上杜绝此类事件的发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