祛风通络,凉血消肿——络石藤

图片
【来源】
络石藤,又名络石、云花、明石等。本品为夹竹桃科植物络石的干燥带叶藤茎。冬季至次春采割,除去杂质,晒干。以叶多、色绿者为佳。生于山野、溪边、路旁、林缘或杂木林中,长缠绕于树上或攀援于墙壁、岩石上。 分布于华东、中南、西南及河北、陕西、台湾等地。
【性状特征】
本品茎呈圆柱形,弯曲,多分枝,长短不一,直径1~5mm;表面红褐色,有点状皮孔和不定根;质硬,断面淡黄白色,常中空。叶对生,有短柄;展平后叶片呈椭圆形或卵状披针形,长1~8cm,宽0.7~3.5cm;全缘,略反卷,上表面暗绿色或棕绿色,下表面色较淡;革质。气微,味微苦。
图片
【性味归经】
味苦,性微寒。归心、肝、肾经。
【功能主治】
祛风通络,凉血消肿。用于风湿热痹,筋脉拘挛,腰膝酸痛,喉痹,痈肿,跌扑损伤。
【用法用量】
内服:6~12g。
外用:鲜品适量,捣敷患处。
【效用分析】
络石藤性寒,有清热凉血之功,可用于治疗血热所致的咽喉肿痛、牙痛、目赤肿痛等症状。同时络石藤善祛风除湿,味苦能燥湿,对于风湿痹痛、关节疼痛、腰膝酸软等症状有一定的缓解作用‌。
【配伍应用】
络石藤配蒲公英:
络石藤善疏通经络,凉血消肿;蒲公英苦寒清热解毒,散结消痈。两者配合,适用于乳痈、喉痹等疔疮肿毒。
络石藤配海风藤:
海风藤辛散微温,祛风湿,通经络;络石藤苦寒能清热,凉血消痈,宣风通络。两药配伍,祛风通络止痛力强。适用于风湿热痹,关节肿痛,筋脉拘挛,不易屈伸者。
【方剂举隅】
1、治肿疡毒气凝聚作痛:
鬼系腰一两(洗净晒干),皂角刺一两(锉,新瓦上炒黄),瓜蒌大者一个(杵,炒,用仁),甘草节五分,没药、明乳香各三钱(另研)。上每服一两,水酒各半煎。溃后慎之。(《外科精要》止痛灵宝散)
2、治筋骨挛拳,遍身疼痛,腰膝无力,行动艰难,不拘风寒湿毒,或精亡斫丧,筋骨衰败者,服此即瘥:
络石八两(日干,再炒燥),枸杞子、当归各四两。浸酒,日逐饮。(《本草汇言》引《赵德先家抄方》)
3、治小便白浊,缘心肾不济,或由酒色,遂至已甚,谓之上淫,盖有虚热而肾不足,故土邪干水:
络石、人参、茯苓各二两,龙骨(煅)一两。共为细末。每服二钱,空心米饮下,日二服。(《纲目》引《仁存堂方》博金散)
4、头痛发热,微汗恶寒,骨节烦疼,体重微肿,小便欠利,脉来浮缓,属风胜者:
防风1钱,苏叶嫩枝钱半,生姜皮1钱,淡豆豉3钱,秦艽钱半,络石藤3钱,鲜葱白4个,嫩桑枝1两。(《重订通俗伤寒论》七味葱白汤)
5、筋脉拘急,手足瘛瘢,心烦不寐或头目眩晕,舌绛少苔,脉细数:
陈阿胶(烊冲)6g,生白芍9g,石决明15g,双钩藤6g,生地12g,清炙草2g,生牡蛎12g,络石藤9g,茯神木12g,鸡子黄(先煎带水)2个。(《重订通俗伤寒论》阿胶鸡子黄汤)
【各家论述】
《本经》
主风热死肌痈伤,口干舌焦,痈肿不消,喉舌肿,水浆不下。
《别录》
主大惊入腹,除邪气,养肾,主腰髋痛,坚筋骨,利关节。
《要药分剂》
络石之功,专于舒筋活络。凡病人筋脉拘挛,不易伸屈者,服之无不获效,不可忽之也。
【成药例证】
盘龙七片
组成:盘龙七、壮筋丹、五加皮、杜仲、当归、珠子参、青蛙七、过山龙、秦艽、木香、祖司麻、络石藤、川乌、白毛七、铁棒锤、草乌、老鼠七、支柱蓼、红花、没药、竹根七、缬草、伸筋草、牛膝、丹参、羊角七、八里麻、重楼、乳香。
功效:活血化瘀,祛风除湿,消肿止痛。用于风湿性关节炎、腰肌劳损、骨折及软组织损伤。
【注意事项】
1、孕妇慎用。
2、阳虚畏寒,大便溏者禁用。
3、络石藤过敏者禁用。
作者:中山市小榄人民医院 毛文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