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只野生雪豹在喀喇昆仑山脉的高山上
©️ Sascha Fonseca / WWF-UK
神兽在雪山之巅
《山海经》与《易经》《黄帝内经》并称为上古三大奇书,这部中华民族的早期社会百科全书记载了众多奇禽异兽,为人们所津津乐道。《山海经》以“经”署名,是古人认为资料来源非常正式的文献,各界都对其抱持巨大的研究热情。中外学者经过多年考证,认为书中所写不仅仅是神话故事,而是古人类在迁徙途中遇到的真实动物。某热门网站上也有网友的详细分析,认为其中有207种是现存野生动物。
今天是国际雪豹日,关于大家喜爱的“芝士”雪豹,熊猫君此前推出过系列日志,它威武美丽,傲然于雪山之巅,是唯一一种大部分种群生活在我国的猫科动物,《山海经》有没有对其加以描述呢,还真的有。
天都黄晓峰校刊《山海经》,槐荫草堂藏版
雪豹的《山海经》身份
驺虞说
《山海经》卷一二〈海内北经〉:“林氏国有珍兽,大若虎,五彩毕具,尾长于身,名曰驺虞,乘之日行千里”。
说驺虞是上古诸侯国之一的“林氏国”出产的珍兽,它有着虎躯猊首,白色毛发夹杂黑色条纹,尾巴比身子还长,形态优雅敏捷,奔跑速度极快,日行千里。还说它是一种仁兽,性情驯良,不忍踩踏草地,不吃活的动物。
护生画集 驺虞
真是所有身体特征都能和雪豹对照得上。
雪豹的白色长毛中布满黑色的不规则环状纹,符合“白虎黑纹”,又长又粗的蓬松大尾巴真的比身子长,傲视其他猫科动物。
雪豹:吾之尾巴,谁与争锋 ©️ WWF
作为高山上的旗舰物种,雪豹昼伏夜出,不喜欢在草地和林间穿行,只在傍晚沿着石崖和溪涧的固定路线觅食,这一特性与古人描述“不踏生刍”的细节相符。
另外,雪豹总是利用保护色和岩石混为一体,在极近的距离伏击猎物,过程只需数秒。这种低调的习性很难被人观察到捕猎全程。
因为雪山环境恶劣,研究者观察发现,有母豹将猎物埋在雪地里,等食物短缺时再重新挖出来充饥,可能给从前的人们留下了不吃活物的印象。
世界范围内,雪豹也从没有过主动袭击人类造成伤亡的记录,被认作“仁兽”在情理之中。(马鸣,驺虞考,《新疆雪豹》,科学出版社,2013)
明代画家画的驺虞
孟极说
《山海经·北山一经》:又北二百八十里,曰石者之山,其上无草木,多瑶、碧。泚水出焉,西流注于河。有兽焉,其状如豹而文题白身,名曰孟极,是善伏,其鸣自呼。
说在遥远的西北,耸立着一座白雪皑皑的神山叫石者山,山上不长草木,有很多美玉和青绿色的石头。泚水发源于此,向西流入黄河。山中栖息着一种传说中的神兽——孟极。
【明·蒋应镐和武临父】,万历二十五年(公元1597)编纂的聚锦堂本《山海经图绘全像》,孟极全身豹纹,翘着悠长的尾巴,好似在山间幽会。
这种叫“孟极”的神兽,形状像豹一样,额头上有花纹,周身皮毛像冬天的初雪一样洁白,它疾如风,静若幽谷,每一步都踏在雪山顶上。这种兽善于潜伏隐藏,发出的叫声像是在喊自己的名字。
根据描述,孟极有显著的豹的外表,除了全身的打底白色毛坯皮和豹纹斑点,它的尾巴也较长,比猎豹更健硕。
【清·汪绂】,光绪二十一年(公元1895)编纂的立雪斋印本《山海经存》,孟极为健硕的豹,拖着长长的尾巴,正作进攻模式。
这样看来,雪豹和这两种《山海经》中的神兽都有不少契合点。
从古籍到现实
有学者根据孟极的形状、毛色、栖息地的自然环境、习性及产地等与今雪豹(Panthera uncia)进行对比,考证出孟极即今天的“雪山之王”雪豹,而《山海经》中对孟极的记载当为世界上最早的关于雪豹的记载。(周士琦,《山海经》“孟极”即“雪豹”考,中国科技史料1991年02期)。
孟极,沈鑫绘制,《山海经》绝美水墨画卷
孟极栖息的上古山——石者山,根据《山海经》记载,属于北山山系,位于丹熏山以北二百八十里。
石者山上没有植物,但是遍布各种玉石。这又与西藏产墨绿玉,新疆产和田玉对应起来。雪豹分布在中国、蒙古、巴基斯坦、印度等12个国家,其中,中国拥有60%以上的雪豹栖息地和种群数量,青藏高原和帕米尔高原地区是雪豹的主要分布区。
黄河源的雪豹 ©️ 三江源国家公园
由于气候变化和人类活动的影响,雪豹栖息地呈现出破碎化等问题,从而阻止物种的自由扩散,增加了小种群灭绝的风险。
2016年,WWF在中国设立雪豹保护项目,至今,已经在中国支持雪豹保护工作超过9年。
WWF雪豹保护团队正在查看雪豹刨坑痕迹
虽然古人很早就认识豹,并且创造了豹这个字,但是“雪豹”这个词在历代的文字资料中却几乎没有出现过。
“豹”的字形演变
因此有学者认为“雪豹”这个名字是近代从英文名Snow Leopard翻译过来的,产生至今不到百年。但从《山海经》可以得知,我国古人很早就了解到这种文如雾豹,疾如风电,隐匿如阴的动物,很早就开始用“孟极”称呼和描述雪豹了。
水墨画,长江流域野生动物之雪豹 ©️ WWF
撰文:佳妮
编辑:kkk
审核:何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