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日谈 | 周澄蓓:传承与使命的力量

图片

在上海这座繁华都市的心脏地带,矗立着一所历史悠久、声誉卓著的医院——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仁济医院。而我作为仁济医院消化科的一名年轻医生,站在前辈们的肩膀上,感受着这份厚重的历史与责任,心中涌动着无限的感慨与敬仰。

记得刚踏入仁济医院的大门时,我还是一个对未来充满憧憬的年轻医学生。令我震撼的就是消化科那厚重的历史与辉煌成就。在科室的荣誉墙上,我看到江绍基院士的照片,这位中国消化病学科的奠基人之一,用他的一生诠释了医者仁心的真谛。江绍基院士不仅是仁济医院消化科的骄傲,更是中国消化病领域的泰斗。20世纪40年代,血吸虫病肆虐,感染人数众多,江绍基院士等前辈作为血防指导专家工作在血防第一线,不畏艰难,深入疫区,与病魔进行了一场又一场的殊死搏斗,不仅提出了至今仍在医学界影响深远的血吸虫病防治方案,还通过大量临床研究和动物实验,为血吸虫病的防治工作奠定了坚实的基础。每当我凝视着江绍基院士的照片,心中便涌起一股难以言喻的敬仰之情。后来,为进一步巩固血防工作中的仁济经验和成果,上海第二医学院于1964年5月成立了血吸虫病研究室,即如今上海市消化疾病研究所的前身,目前已经成了国内消化内科主要的医疗、科研和教学基地之一。

纵观数十年来消化所的全部研究均以临床问题为导向,以患者的急难愁盼为起点,在明确机制和标志物或者防治靶点的基础上,最终回归临床应用。当时的学科带头人江绍基院士、萧树东教授早期的主要研究方向是最常见的慢性胃炎和消化性溃疡的发病机理以及胃癌的预防、早期诊断和治疗。消化所在幽门螺杆菌流行病学、基因多态性与致病性关系、致病机制、耐药机制及对策和疫苗等研究方面处于国际领先水平。消化所还率先发现叶酸可以治疗慢性萎缩性胃炎、大肠腺瘤这两种被公认是胃癌、大肠癌癌前病变的疾病,从而为消化道肿瘤防治提出了新的诊疗思路和高效安全的方案,并在临床工作中向全国积极推广。上述研究成果,不仅被写进论文发表于多个国际著名学术期刊,更为国内数十家医院所推广应用,还被写入多个指南和共识,并被写入全国高等院校医学统编教材,多次荣获国家科技进步奖二等奖。此外,消化所在乙肝、自身免疫性肝病、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炎等慢性肝病的研究中也获得了许多重要突破,不仅在国际上首次建立并验证判断“有无明显纤维化”的非创诊断预测模型,填补国内外空白,还率先在国内建立了抗病毒药物对组织学肝纤维化改善、阻止疾病进展的循证医学证据,并提出优化治疗策略,出版了国内首部《自身免疫性肝病基础与临床》等专著。随着对仁济医院消化科历史的深入了解,我逐渐明白了这份敬仰的源泉。从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到改革开放,再到如今的现代化医院,仁济医院消化科始终走在医学的前沿,不断攻克一个个难题。

站在前辈们的肩膀上,我深感责任重大。江绍基、萧树东等医学先贤们克服万难,带领仁济消化团队不断攀登医学高峰,创造历史。今天我们无时无刻不在感受着前辈们留下的仁心仁术的美德,沐浴着仁济温和、谦卑、从容、大气的文化底蕴。我们应当传承和弘扬百年仁济的实干精神,努力在医教研等各方面工作中取得佳绩。我们应以先辈们为榜样,勇闯医学未知地带,将仁术济世的精神薪火相传,发扬光大!作为仁济消化的一名青年医生,我深知自己不仅要继承和发扬前辈们的优良传统和精湛医术,更要勇于创新,用理想、热爱、智慧、奋斗和担当积蓄传承的力量,勇挑医疗重担,为无数生命健康保驾护航,为了我们共同的消化病学事业砥砺前行!(周澄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