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势力纷纷迎来里程碑时刻
进入10月,更多车企传来喜讯。10月11日,蔚来品牌高端纯电汽车实现全球60万辆交付,为庆祝这一时刻,蔚来在同日推出了6亿元购车加电补贴。
在渡过“最难”时刻之后,蔚来近期经营持续向好。凭借充换电体系的愈发完善,以及BaaS模式政策的吸引等多方面因素,蔚来品牌的月交付量已连续5个月稳定在2万辆以上。多品牌战略逐步落地,面向主流家庭市场的全新品牌乐道市场表现不俗,还在积极筹备推出第三品牌“萤火虫”。融资方面也获得投资者坚定看好,于9月底官宣新一轮33亿元增资。
今年以来跑出加速度的零跑汽车则在10月17日迎来第50万辆量产车下线的里程碑时刻。自7月上旬达成40万辆以来,零跑汽车销量屡创新高——8月、9月销量连破3万辆、刷新纪录。作为2024年的新势力“黑马”,零跑从40万辆到50万辆历时100余天,达成速率惊人。
不得不提的还有AITO问界,在7月29日宣布完成第40万辆下线后,8月和9月分别完成销量34242辆和35560辆,照此推算,大概率也会在10月下旬最晚11月初达成累计销量50万辆的新成就,用时约31个月。
是什么推动了销量的提升
“近两年来,从国家到地方对于新能源汽车产业、市场的政策支持力度持续加大,为新势力不断冲击新的销量提供了有力支持。”北京科技大学教授曾欣向记者表示,除了今年以来力度空前的汽车以旧换新,包括支持新能源汽车减免车辆购置税、多方合力构建高质量充换电基础设施体系、逐步取消新能源汽车购买限制、支持新能源汽车下乡以及在各个层面开展的汽车促消费活动等在内的多方利好,都为新势力的新能源产品销量加快增长提供了市场基础。在政策、技术、市场等多种因素叠加的基础上,我国新能源汽车市场进入一个较快的增长阶段,这也是新势力销量增速加快的一个重要因素。
值得注意的是,新能源汽车的市场需求正在发生变化。“造车新势力尤其是头部企业之所以能在销量上不断上升,与其更加注重用户需求、消费升级,以及市场竞争格局的变化有关。”天津大学教授姚春德认为,如今的新能源汽车消费主流人群,基本都是被称为“Z世代”的年轻人,通常对新技术和智能化功能有较高的需求。他们不仅关注车辆的基本功能,更重视车辆的智能网联、自动驾驶等高科技配置。针对这些需求,新势力品牌车型中普遍配置的大尺寸中控屏和智能车机系统、智能驾驶系统、语音交互等,都是吸引消费者的重要因素。同时,年轻消费者往往更易被品牌理念和用户体验所吸引。而且,如今的消费者更倾向于选择性价比高、功能丰富的自主品牌。因此,尽管一些造车新势力的产品定价并不低,甚至超过了许多合资品牌的车型,但消费者仍然愿意为之买单,就是因为新势力品牌在智能化、服务体验等方面提供了额外价值,满足了新时代消费者对高品质生活的追求。
未来仍面临多重挑战
“总体来看,造车新势力阵营正进一步分化。”姚春德认为,从目前的销量看,造车新势力在第一梯队正在形成“理蔚小零”的新格局。具体来看,理想汽车销量领先的幅度较大,蔚来、小鹏则面临着相对较大的市场竞争压力,零跑、问界及小米等正在呈现销量加快增长的后发之势。
“造车新势力一向是一个竞争激烈的‘圈子’,从发展趋势看,问界、零跑等销量增速较快的新势力还会出现你追我赶、互有参差的局面,也不排除会有新的‘黑马’脱颖而出。所以,未来相当长一段时期内,造车新势力在销量等方面的竞争依然会保持较高的热度。当然,也不排除还会出现在市场竞争中的‘掉队者’。”姚春德分析。
“但造车新势力一些特有的问题依然需要引起高度重视。”曾欣谈到,除了极少数头部企业之外,造车新势力存在的主要问题是盈利时间点难以确定和面临日益激烈的市场竞争。尽管销量达成了新的里程碑,但新势力车企面临的亏损压力并未减少。哪怕是已经在去年实现了盈利的理想汽车,今年上半年的财报显示净利润同比几近腰斩,显示出盈利基础不够稳健。同时,新能源汽车市场价格战依然激烈,新势力车企因持续亏损和成本提升,如何应对价格战也是新的课题。造车新势力面临的主要风险还包括核心技术不足、过度依赖代工、产能与交付困局以及质量持续提升等问题。
“当前,新能源汽车销量依然会保持较高增速,这将为新势力提供向上的机会。”中国汽车流通协会乘用车市场信息联席分会秘书长崔东树认为,从今年的情况看,年底前的这段时间,国内新能源乘用车零售销量还会保持单月渗透率超燃油车的态势,单月新能源乘用车市场渗透率继8月突破50%后,或将进一步突破55%。这也意味着此前制定的2035年新能源新车市场占比超过50%的目标,有望提前10年实现。“我们分会本来年初预计今年新能源乘用车批发销量有望达到1100万辆,但根据现在的情况,正考虑大幅上调今年新能源乘用车的销量预测数据。”崔东树说。
面对新势力自身发展和来自市场的挑战,如何应对至关重要。“造车新势力在行业中的地位日益重要,但依然面临多重挑战。”郎学红认为,应对国内外市场的重重挑战,造车新势力还需要认真研究市场需求,真正提升核心技术创新水平,走高质量发展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