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愁印迹·村史村事︱三元乡群丰村:来自大山深处的“撮坝风貌”

图片

群丰村位于费龙河、花底河岸上,为亚热带季风湿润气候,四季分明,平均气温在15.2℃。全村面积11.96平方千米,所辖村民组15个,至2024年6月止,共有1057户3824人,居住汉、彝、苗、白、藏、蒙古等民族,其中,少数民族占人口总数的75%。

图片人居环境焕然一新

群丰村最为繁华的是撮坝街,位于花底河岸上的小丫口,清光绪中期,何永森将位于双龙的濯窝坝街迁至该地赶场,濯窝坝的地名就移至此地,民国时期逢十二生肖猪、蛇二日赶场。场上的房屋多为木架房,以及少数土墙房。民国元年至民国二年(1912年至1913年),小街的两头修有文庙、财神庙。

图片齐心协力修路灯

新中国成立后,1951年建鼎新村,1953建乡,将原写的“濯”字改为“撮”字,取名撮坝乡,乡政府驻撮坝街上。1978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后,撮坝街上继续赶场,有粮食市场、牲畜市场、百货商店、饮食服务、汽车运输和个人开设的百货商店等,商业流通较为活跃。

自然资源丰富多样

群丰村拥有丰富多样的自然资源,在旅游开发上具有极大的潜质。

首先是远近闻名的花底河,彝语意为石板有水的河,由群丰村入境,经群兴、青竹两村注入三岔河。上游是盐井河汇集溪流,经费龙河流至母都汇合三岔河。河岸山高谷深,沟壑纵横,形成天然的自然奇观,世人赞曰:“好个花底河,龙角对凤角;若人能识破,金银用马驮。”近年来生态环境恢复好,绝迹数十年的猴子已活跃在下游仙人桥的菁林中。

图片科技农业落实到田间地头

其次是燕子洞,神秘莫测,深入其中空气良好,冬暖夏凉,是避暑绝佳胜地。洞中有常年不枯的暗河潺动,水里生长着罕见的白色阴鱼、白色蟾蜍、蝙蝠等。一到寒冬,满洞翩翩起舞的酷冬雪蝶甚为壮观。洞中石柱林立,最高可达20余米,令人叹为观止。

还有温泉,在花底河上游粪噜河内,其地质结构复杂,碳酸盐类岩石分布广泛,碎屑岩和砂页岩在境内也出露较广,地下水储量丰富,出露点多,水质好、流量大,水体常年恒温。属偏硅酸的优质天然矿泉水,并富含多种微量元素,极具开发价值。

历史遗迹非常珍贵

群丰村还有许多珍贵的历史遗迹,其中,花底河石拱桥、罗柱花坟、龙角山营盘遗址以及公鸡岭营盘遗址,具有一定考古价值。

花底河石拱桥位于群丰村与达溪镇新店组交界的花底河段,建于清光绪年间,为单孔石拱桥,南北跨向,长16.1米,宽3.5米,高30余米,是连接三元乡至达溪镇的重要桥梁。2012年6月,大方县人民政府将其公布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

图片召开院坝会

罗柱花坟位于群丰村花坟组,为布依族墓葬,建于清咸丰十一年(1861年),坐南向北,石围土封鱼尾形。墓前立牌楼式面碑1通,墓石上有人物、动物、兵剑、花草等浮雕图案,做工精巧,栩栩如生,也称罗家花坟。占地204平方米,建有三碑四柱的石碑,碑座长3.4米,碑身高6.1米,笔架形宝鼎,正中是雕门格花窗,窗下浮雕为双狮滚绣球。下一层横格,印刻“奕叶流芳”,碑文叙述罗氏祖籍源流及子孙孝名。花坟五层石块砌成鱼尾纹,瓦形盖口,每块盖口均有图案,中间三层为36块石雕石块。花纹有曲艺表演、菊花傲霜、花木成林、野鹿含花、牧童牧牛、鹿逐水草、双鹿对爱、当空舞箭、行云流水、大树挺拔等。

图片撮坝小学举行文艺汇演

龙角山营盘遗址占地面积2万平方米,建于清咸丰、同治年间,是当地民众为防御外族侵扰而修筑的防御工事,用青石砌筑而成。营门已毁,现存城墙长约80米,宽1—1.5米,高2—5米。

图片公共服务设施不断完善

公鸡岭营盘遗址占地面积0.5万平方米,建于清咸丰、同治年间,也是当地民众为防御外族侵扰而修筑之防御工事。南、北、西三面临崖,东面为毛石垒砌城墙,现营门已毁,仅存残存城墙长约50米,宽1—2米,高2—5米。

经济社会持续发展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农村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村民生产积极性大增,生活水平有了很大提升,但家庭经济收入仍然不容乐观,人均可支配收入低,村庄基础设施不完善,村民生活幸福指数低。

图片宽敞的通组路

党的十八大以来,群丰村大抓经济发展,以“全体村民共同步入小康社会”为目标,一方面发展特色烤烟、辣椒种植产业,另一方面积极组织脱贫劳动力外出务工,为群众增收打通堵点。同时依托东西部劳务协作,有组织输出劳动力前往东部地区就业,增加家庭人均可支配收入,群丰村顺利带领全体村民实现脱贫致富,人民生活更有奔头。

图片火红的辣椒

随着各项基础设施的不断完善,改变了脏、乱、差现象,现在群丰村已逐步建设成为一个环境美、生活美、精神文明、社会和谐的典型社会主义新农村。



作   者:许再晶  收集整理

编   辑:杜培先   亢清华

编   审:陈忠友

监   制:刘仁军
总监制:刘仁军  

欢迎

投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