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477名新生,摇摆在“可读”与“不可读”之间丨九派时评

全文1429字,阅读约需5分钟,帮我划重点

划重点

01广东白云学院公示1477名新生拟放弃入学资格,引发舆论关注。

02该学院表示,新生整体报到率为89.08%,其中普本报到率90.43%,属于正常范围。

03其中,近半数放弃学习资格的学生选择了工作等自己认为更好的出路。

04然而,民办高校在招生目标上往往吸引的是“可读可不读”的学生,导致教育资源错配。

05为此,消除民办高校办学定位和民间对教育前途和就业环境的认知模糊,才能培养更多优秀人才。

以上内容由腾讯混元大模型生成,仅供参考

文/九派新闻评论员 文和刀

多所高校于近日陆续公示今年录取新生拟放弃入学资格名单。其中,广东白云学院公示的名单显示,该校有1477名新生拟放弃入学资格。这一消息引发舆论关注,一度登顶热搜。

为什么这么多人放弃入学?大批新生弃而不读,这是个例还是普遍现象?这种情况折射的现象源于哪些方面?

1

要想解决乃至预防此类教育资源错配的问题,必须找到问题的原因。

广东白云学院是何来头?它是广东省第一批具有学士学位授予权的民办本科高校,连续多年被评为“广东省民办高校竞争力十强”第一名,其今年招生计划总人数达到13626人。就其规模以及实力而言,可以作为一个民办高校观察的样本。

图片

广东白云学院校大门内景。图源:学校官网

某种意义上,其今日之困也可以看作是民办高校当下境况的一个缩影。

对于舆论争议,广东白云学院特作声明:该学院新生整体报到率为89.08%(其中普本报到率90.43%),比照全省高校新生报到情况,属于正常范围;未报到学生近半数是专升本学生,这类考生群体有工作的比例较高,叠加多种选择,放弃入学是完全可以理解的。

从学校澄清中,我们可以读到几条关键信息:其一,当地高校新生整体报到率与之相差不大,新闻之外还有许多院校需要面临十分之一左右的学生放弃入学;其二,许多放弃学习资格的学生选择了工作等自己认为更好的出路。

这些信息本身并不让人意外。不过,值得思考的是:工作等出路本来就摆在学生面前,有一大批放弃入学的学生曾经“放弃”了它们而选择报考高校。至少,他们曾经摇摆过。在“可读”与“可不读”之间,在数月的摇摆过后,选择发生了改变。

食之无味,弃之可惜——或许对于许多够不上名校的普通家庭而言,这份来自民办院校的文凭价值便是如此。在大众的认知中,似乎民办院校原本的招生目标,或者说争取目标,就是这批“可读可不读”的学生。然而,从来如此,便对么?

2

时至今日,国家赋予民办高等教育的期待,是非常明确的:从前期的外延式规模扩张向内涵式高质量发展转变,走内涵式、特色化、高端型、持续性发展道路。

曾几何时,中国高等教育连续大规模扩招,民办高校获得了高速扩张的机会,也带来了教育产业化的一些弊病。

这一阶段,一大批民办高校的学历性质由以前的非学历教育升级为学历教育,学历层次由专科逐步升格为本科,校区、招生人数也扩大到不容忽视的规模,成为一股左右学历资格“含金量”的重要力量。

随着中国高等教育由精英化到大众化再到普及化的快速发展,“办人民满意的教育”才是新时期高等教育的最强音。人们渴望的不只是一纸文凭而已,理应获得优质的、实用的、匹配的知识技巧。食之无味、弃之可惜的“鸡肋本科”甚至不如“直接打工”这类尴尬境况,已经无法满足人们当下的呼唤。

2016年11月,十二届人大常委会通过了《民促法》第二次修正案,标志着民办高校正式进入分类扶持、分类管理、差异化发展为主线的新阶段。

营利性民办学校,应该在“合理回报”法律制度下,抓好正确的办学方向和高质量的人才培养,走向多元化、高端化、全球化发展之路。

图片

国家对不同层次、不同类别教育的定位是清晰的,规划的培养方向是清晰的。不同层次的教育各有自己的使命,尽管方向不同,但都指向培养人才——不是每一种人才都必须精通数学,也不是每一位人才都在成年之前得到了充分的启迪发掘。

不以分数论英雄,不拘一格降人才,人人都有机会接受自己需求的教育,这才是鼓励不同形式办学的初衷。

1477名新生放弃上大学,折射出一种“模糊”。这既是部分民办高校办学定位的“模糊”,也是民间当前对教育前途和就业环境认知的“模糊”。

在“模糊”之中,信心动荡,耐心消磨,机会错失。

唯有尽力消除这种“模糊”,才能让民办高校真正走向多元、走向高端,才能让孩子们不再为“一考定终身”的选择而后悔,才能让中国的人才梯队变得更加强大、丰富。

九派评论投稿邮箱:pinglun@jp.jiupainews.com

【来源:九派新闻】

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向原创致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