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延安再出发 | 南沟村:“金苹果”开辟致富之路,青年返乡薪火相传

金羊网讯 记者严哲川摄影报道:一颗苹果,如何把一个黄土高原上典型的拐沟村推上致富路?

10月22日,“弘扬延安精神 奋进伟大时代”网上主题宣传“创新之路”媒体采访团走进延安市安塞区高桥镇南沟村寻找答案,探寻南沟村与苹果之间的“金玉良缘”。

前路暗淡,村子发展缺乏产业支撑

“就这么个地,种的多收的少,只能解决温饱问题。”“村集体没收入,村上什么事不好办,办不成。”“交通靠走,通讯靠吼,打下点粮食也不好卖。”在老一辈村民的描述中,曾经的南沟村贫困发生率高、土地利用率低,是典型的拐沟村。

安塞区沿河湾镇人大主席张光红告诉记者:“南沟村过去有三难,出行难、娶媳难、干事难。”作为曾经的驻村干部,张红光在13年的驻村生涯中,为南沟村近些年来的日新月异付出了无数的努力和汗水,“以前村里的路七拐八弯且只有两三米宽,也没有信号,村集体没有一分钱收入,条件非常差。”

图片

记者了解到,过去的南沟村,主要作物并不是苹果。“以前这里种的都是些陕北小杂粮,比如高粱、豆类、玉米之类的,产量很差,种多收少。后来八几年就开始种苹果,但那个时候还卖不出高价,能卖到一块钱就已经是天价了。” 安塞区高桥镇南沟村驻村村委会副主任张忠告诉记者。

然而延安海拔高、温差大,无霜期长,黄土土层深厚,降水量和温度适宜,是联合国粮农组织认定的世界苹果种植的最佳优势区。但过去南沟村由于管理、技术等方面的原因,苹果的产量和价格却一直不理想。

希望之光,科技加持种出致富“金苹果”

近年来,黄沟村开始对苹果种植进行精细化管理,并引进先进种植技术为苹果增产增值。

据张光红介绍,南沟村近年来在全村兴建了7座水坝并在山顶建了7座水塔,下雨时通过排水系统将雨水引入水坝内,旱期抽水上山,通过管网把水压到每一颗果树下,实现滴水灌溉。

2016年,南沟村建立起了一块应用了多种科技,面积1060亩的矮化密植苹果园。

图片

来到这片果园中,记者发现,这里的苹果树都是矮化的品种,成年人只要稍稍踮脚便能采摘到大部分的苹果,大大降低了人工采摘的成本,提高了效益。在果树上方,一张张防雹网为果树提供着全天候的保护,防止突如其来的冰雹对果树造成损伤。而在果树的下方,一片片反光膜将阳光反射到果树上,增加苹果的着色,让苹果看上去更加粉嫩。在两排果树之间,还种植着油菜,为苹果授粉,每年秸秆还田还能提高土壤的有机质含量。除此之外,据张忠介绍,果园内还植入了气象技术设备,检测风速和土壤的含水量、温度、电导率,保障苹果的产量。

“现在我们全村人都开始种苹果,每斤可以卖到3-4块,线上可以卖到5块,我们村的苹果一年的纯利润能达到1080万,占全村人收入的50%以上。”张忠告诉记者。

图片

据了解,南沟村还按照支部引领、企业带动、合作经营、求助参与的思路,在大力发展苹果种植为代表的现代农业基础上,进一步衍生出乡村旅游、劳动研学教育等几大主导产业,将村民切入到产业链条上。南沟村的人均可支配收入,由2014年的四千多元提高到了两万一千五百元。

火炬传承,青年返乡接过产业接力棒

产业有了,但能够把产业传承下去,做大做强的人却不多了。

“谢谢各位老铁的点赞、关注!感谢这位老铁下单!直播间已经六千多人了,谢谢各位老铁!”在南沟村八号苹果基地果树旁,一位果农大哥双手合十,不断对着面前的手机屏幕鞠躬示意,脸上洋溢着幸福的笑容,身前的桌子上两盘火红的大苹果鲜艳欲滴。这位果农大哥姓赵,是南沟村的返乡青年,也是村里第一个通过直播平台卖苹果的人。

图片

赵先生的父亲赵永东告诉记者:“我种苹果有几十年了,今年已经68了,很多活已经干不动了,但是这个产业还不想丢,所以我就把他(赵先生)叫回来,这样产业才能继承下来。”

过去的南沟村由于贫困、人居环境差,村里的年轻人大都选择离开村子去城里谋生,随着赵永东这一辈人年岁渐长,苹果产业的继承问题也开始凸显。每当儿子开播,赵永东都会在旁边帮忙打下手,他希望能够通过互联网的平台带动整个村的苹果产业,“如果村子能赚钱了,富起来了,外面的年轻娃就会回来了。”

在父亲的感染和带动下,赵先生立志要做村里青年返乡的带头人,为了做出成绩,让更多在外的乡亲看到苹果带来的收益,他在果园中扎下了根,“我的老婆孩子都在县城,平时除了我爸妈,就我一个人待在山上,一年四季都不下山。”

当被问到,为什么能坚持长时间一个人待在山上时,赵先生回答:“因为心中有毅力、有志气,我一定要把这个产业发扬光大,挣到了钱才能让其他人心服口服回来,一起把这个产业搞起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