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政部出手! 税收新政,逆转局势

图片

图片



1


10月12日,高层会议上财政部终于出手:


正在抓紧研究明确与取消普通住宅和非普通住宅标准相衔接的增值税、土地增值税政策


税收新政即将出台,有望逆转当下的局势。


图片

(来源:财联社)


当然普宅非普宅增值税、土地增值税只是第一步,更大的还在后面。


这对当下中国的长远影响很大。


首先看普宅非普宅这部分,这个标准此前长期存在。


根据财政部税务总局2016年的规定,针对北京、上海、广州和深圳四地,个人购买2年以上非普通住房对外销售,销售价格减去买入房价的差额,按照5%缴纳增值税。


这是一笔很高的成本,尤其是在房价基数大的北上广深,在上涨比较快的上行周期里,普宅非普宅标准人为拔高了交易成本。


后来多个城市一度将免税政策年限提高到5年,直到近期沪七条出炉,才重新调整为2年。


这也就是为什么中介在介绍房源的时候,会把“满五唯一”作为房子的亮点,向你推销。


按照有关规定,普通住宅有三大标准:


1.住宅小区建筑容积率在1.0以上;

2.单套建筑面积在120平方米以下;

3.实际成交价格低于同级别土地上住房平均交易价格1.2倍以下;


三个条件一组合,很容易得出结论:


普通住宅主要是开发商面向中产销售的刚需住房。


问题在于各大城市根据实际情况确定普宅、非普宅标准后,在政策实践过程中房价上涨太快了,一些中小户型也成了非普通住宅。


北山广深四大一线里,刚需老破小很容易被政策辨识为非普通住宅。


因为学区溢价、地段价值、配套设施和交通便利度等因素,例如上海市区的老破小优质学区房在楼市上行周期,每平米轻松突破10万元。


图片

(来源:黄浦区典型学区房)


等到了下行周期,情况就完全不同了。


目前广州已经完全放开了限购,说明有意愿、有实力买房的客户数量越来越少,普宅非普宅的标准已经形同虚设,不如早点取消。


土地增值税优惠方面,目前也区分为普通住宅和非普通住宅。


比如纳税人建造普通标准住宅出售,增值额未超过扣除项目金额20%的,可以免征土地增值税。


沪七条推出后,北京也及时跟进。


9月30日晚间,北京有关部门发布新政,其中就包括按照国家工作部署及时取消普通住宅和非普通住宅标准。


追根究底,普宅和非普宅的认定标准出台大约是在2014年左右,当时中国楼市出现了:


普遍性过热


全国的房子都不够卖、产品结构不均衡。出台政策区别普宅非普宅,一方面是为了稳定市场,促进开发商调整产品结构,另一方面是为了稳定房价。


2014年10月北京实施了《关于调整本市享受税收优惠政策普通住房平均交易价格有关问题的通知》,确定普宅税收优惠要同时满足三个标准:


1.住宅小区建筑容积率在1.0(含)以上


2.单套建筑面积在140平方米(含)以下


3.实际成交价格低于按该通知确定的价格标准,价格按环线区分


价格标准后来进行了更新。


2023年12月14日,北京市住建委等五部门联合发布了《关于调整优化本市普通住房标准和个人住房贷款政策的通知》。


其中明确,自2024年1月1日起,北京市享受税收优惠政策的普通住房,应同时满足三个条件:


1.住宅小区建筑容积率在1.0(含)以上


2.单套住房建筑面积在144平方米(含)以下


3.五环内成交价8.5万一平米以下,五环到六环成交价6.5万一平米以下,六环以外成交价4.5万一平米以下


取消普宅非普宅标准,让交易成本降下来,是税收的一小步,也是房地产的一大步。



2


从目前来看,国家层面希望继续托底刚需二手房和保障性住房、租赁三个市场。


根据三方机构的数据:


重点25城二手房交易量占比达到65%,新房全面转向改善型需求。


越是刚需买房,对价格、交易成本就越敏感。


举个北京的例子:


假设小张在北京新政前,买了一套150平米、总价600万的非普通住宅,需要缴纳18万税费。


图片


按照新版本普通住宅的标准,只需要缴纳9万元,成本降低一半。


二手房交易中,北京目前满两年及以上的普通住宅,更是免征增值税及附加税的。


房产和土地增值税,说到底是地租经济模式的配套延伸


中国必须摆脱地租经济和土地财政,走一条新路。


正如学者卢麒元曾经写下的《超级地租》,痛批香港的地租经济模式,其中提到:


地租政治就是围绕着砖头所展开的立法、司法和行政行为。那么在地租经济的这个格式下,我们的财政是土地财政,我们的金融是砖头金融。

当一小部分人在地租经济中获得巨额财富和天量财富的时候,这一小部分人并未将这部分的财富重新投入实体经济,而是在猛烈地炒作之后,将这部分资本移往了海外。


当一小部分人,依靠砖头产业链赚到了足够多的钱,把资产向海外转移是必经之路。


无独有偶,最近彭博社报道了一则新闻:


中国对超级富豪海外投资收益征税引发关注


彭博社消息称,近几个月来,中国主要城市的一些富豪被要求自我评估,或被税务机关召开会议,以评估潜在应付税款,包括过去几年拖欠的款项。


评估的对象是身价1000万美元以上的富豪,他们的个人投资者将面临高达20%的投资收益税,部分人或因逾期缴付税款而受罚,但最终征税金额可以进行协商。


美国和相当一部分欧美国家,是有离境税的。


于是寻找身份和资产的避风港,成了富豪最关心的事情之一。


国际投资移民咨询公司Henley & Partners发布的《2024年Henley私人财富迁移报告》,展现了过去一年富豪们迁徙的趋势。


从富豪流出数据来看,英国预计在2024年巡视9500名百万富翁,仅次于中国,排名全球第二名,同比2023年上涨100%。


从富豪流入数据来看,阿联酋连续三年位居第一名,预计到2024年年底有创纪录的6700名高净值认识选择移民阿联酋。


全球财富千亿的新趋势已经逐渐转变为:


亚洲不断崛起,欧洲相对衰落。


图片

(富豪大迁徙 来源:2024 Henley私人财富迁移报告)


中国、印度、韩国、新加坡和越南等国家的高净值个人数量显著增长,而欧洲的传统强国则面临着财富流失的挑战。


富豪能够自由选择去哪里,把资产放在哪个安全的港口。


但对于普通中产来说,超级地租模式几乎走到尽头,手中握有的房子价值大幅度缩水。


到了2024年的今天,北上广深四个超级地租效应非常明显地城市,已经快要支撑不了畸形的房价了。


楼市松绑是必然事件。


回顾历史,中国银行研究院曾经详细描述过,亚洲金融危机后的中国式通缩。


中国的CPI在1998年2月到2002年12月出现长达39个月的同比下滑,GDP增速同时也从1997年的9.2%下降到了1998年的7.8%。


主要原因有三个:


1、601种主要商品,供大于求的有155种,占比25.8%

2、银行在控制坏账的过程中信贷审批收紧,贷款余额大减

3、全球衰退,外需走弱


官方数据显示,从1999到2001年货物和服务净出口对GDP增速的拉动持续为负数。


1978年以来的46年,中国长期坚持的扩大内需和改革开放策略,在购买力下降和出口比较成熟的当下,政策空间越来越小。


只有宽松才是出路,财政要宽松,楼市也得宽松。


宽松的核心目的,依旧是减少大众的压力。


最新消息是,央行公布10月LPR利率,双双下降25个基点:


1年期LPR降息25个基点至3.10%


5年期LPR降息25个基点至3.60%


图片

(来源:央行网站)